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花园     
备课“十问”备课,是教师依据教学过程的客观需要,形成教学能力的过程,是全部教学过程的基础,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和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各科教学过程中,坚持如下“十问”便可能备好每一节课。一问:教学大纲对本节课内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二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及章节中处于什么位置?三问: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通过什么方法突出?四问:本节课的难点是什么?通过什么手段突破?五问:对于本节课内容学生了解哪些相关知识?哪些问题易使学生产生疑惑?六问:引进哪些课外知识能引起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2.
备课十问     
备课.是教师依据教学过程的客观需要.形成教学能力的过程。备课,是全部教学过程的基础.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和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生物课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如下"十问"便可能备好每一节课。一问:教学大纲对本节课内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二间:本节课内容在教材及章节中处于什么位留三问: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通过什么方法突出?四问:本节课的难点是什么?通过什么手段突破?五问:对于本节课内容学生了解哪些相关知识.哪些问题易使学生产生疑感?大问:引进哪些课外知识能引起学生兴趣、活跃…  相似文献   

3.
学习《木兰诗》一课,有的同学对诗中的“黑山”发生了兴趣,不满足于课本的解释,问黑山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叫做“黑山”是不是因为山的颜色是黑色的等等。这是笔者所没料到的,备课时没有准备。  相似文献   

4.
关怀与教导     
关怀与教导北京西城区教研中心陶伯英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问我在教学上得益最大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吕叔湘先生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关怀与教导。记得50年代初上讲坛,我备课必读的书就是吕老和朱德熙先生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这本书深入浅出地把语法修...  相似文献   

5.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备好了课,才有可能提高教学的效果,才有可能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我对备课的体会是:一、掌握教学大纲的精神和要求,熟悉教材的内容和联系掌握教学大纲的精神和要求,是解决以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去指导教学的问题。这是关系到教学中,能否全面完成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任务和要求的问题。熟悉教材的内容和联系,是解决教学中,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和怎样去教,才能实现教学的目的要求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头脑里对小学数学教学就有了“一本总帐”。备课时就能够做到从全局的观点去分析教材,去…  相似文献   

6.
想一想为什么要备课,想一想教学实质是什么,想一想教学是什么性质的活动,想一想“双基”教学为哪桩。“想一想”容易被忽视,“ 题外话”是要让老师想—想。 备课时,想一想为什么要备课,教学实质是什么。 备课为上课构建蓝图,这好比盖房要先设计图纸那样。图纸给施工提供具体的材料规格、建筑结构和房屋样式;备课给上课确定具体目的要求、重难点、步骤程序和方式方法。可见,备课为上课构建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活动规则。它是上课的指南。  相似文献   

7.
一、语文教师要不要备课?备课备到什么程度为好?这个问题的前一问不用回答。后一问很有讲究。现在一般认为好的备课应当具备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教材、教法是实实在在的,需落实到纸上;学生这一要素有点虚,但也要提及。问题是,现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旁枝斜出”的现象比较严重,怎么办?是把学生往设定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学生提出的新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掘进呢?笔者曾执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上课中,有学生忽然插问:“老师,做官有什么不好?只要做个好官就行了。你为什么说陶渊明辞官不干,就情操…  相似文献   

8.
浅谈备课十要素──备课十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谈备课十要素──备课十问苍晶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不论新老教师,上任何一门课,上课前都要根据教学要求做大量准备工作,这种准备,在教育上称为备课、对教师来说,无疑对所教的课程有专长,为什么还要强调备课?课堂教学要求把课本...  相似文献   

9.
作为教学一线工作的老师,对备课和上课应该是耳熟能详的事,可现实并不令人满意.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进行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切实敞到哪“八备”,备课怎样实现“熟、准、精、活、新”的基本要求,备课有哪“十问”,对上课的基本要求和不同的上课模式进行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备课,顾名思义,就是为上课而做的准备,广义地说,备课是关于上课的一切准备工作,乃至一个人的教学经验,著名教育家于永正就说过:“这节课我备了几十年”。狭义地说,备课是课前钻研教材,分析学生,选择教法学法,确定教学程序,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教案等的具体工作。  相似文献   

11.
怎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借鉴前人的成功教学经验,无疑是一种好方法。《长相思———名人笔下的老师》恰恰有几位前辈老师的成功教学经验可资借鉴。这里所说的名人,都是一些学而有成的专家。学而有成的专家,还念念不忘当年的老师对他们的教益,这不说明这样的一些老师的教学是成功的吗?那么,借鉴这些老师的教学经验,对于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就必然是有益的。首先,看看备课的经验。启功先生初教学时,他的老师陈垣先生告诉他:教一课书要把这一课的各方面都预备到,设想学生会问什么?备课不但要准备教什么,还要思考怎样教。哪些话写黑板,哪些话不…  相似文献   

12.
谈到音乐教学的备课,我们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以什么观念来备课?备课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只是钻研教材和编写教案,其最重要的问题是音乐教师为什么备课?其次,才是音乐教师怎样备课?备课要解决的问题是备课的目的,那么,在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音乐教师备课的根本目的是  相似文献   

13.
备课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备课上存在一些认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1)现行“九义”教材都有配套的教师用书,故有些教师对各课不重视,教案只是教师用书的搬家。(2)已经教了几遍了,不备课也能讲,教案只是用来应付检查,有的甚至原封不动地用旧教案来应付搪塞。(3)有的教师可以说不会备课,在教案中看不出教学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也看不出如何教和达到什么目的要求。(4)个男教师没有教案,上课时…  相似文献   

14.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才能备好课呢?以前我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备课就是抄教案。备课时根本不去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不去仔细阅读《教师参考用书》,教学的重点是什么?什么地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怎样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活动?这些问题都不去认真考虑、仔细琢磨,为了应付检  相似文献   

15.
教学个案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在课前备课时.我觉得这句话如果让学生单从表面理解.一定会“离题万里”.故在教案设计时特别作个批注。果不其然.当学生读到“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句时.有个学生举手问:“老师,‘碰壁’是什么意思?”我没急着回答,而是笑着对大家说:“问得好.‘碰壁’是什么意思呢?我想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掀起了议论热潮:  相似文献   

16.
珠算教学三步曲备·讲·练□兰州农校赵淑琴一、备课1脑中有纲。备课时,首先应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决定教什么,不教什么,然后根据珠算课“易学难精”的特点确定如何教。最后了解教学材料的体系及基本内容,明确教法上的基本要求,再统观全局,脑中形成一个纲,...  相似文献   

17.
一、考核范围《中学历史教学基本功》共十讲(含绪论)。根据成年人的特点。考核范围以这十讲中的重点为主,理解、运用为主。(一)绪论部分的考核重点1.什么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功?2.如何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二)备课部分的考核重点1.备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备课应考虑的因素及如何处理这些因素?3.备课的程序及各个环节的功能。(三)处理教材部分的考核重点1.教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处理教材的最佳方案及其运用。(四)编写教案部分的考核重点1.为什么要编写教案?2.怎样编写教案?3…  相似文献   

18.
《五人墓碑记》辨正二则湖南阮陵四中张永杨在备课过程中,这台发现《五人墓碑记》的某些碑文与史实不相符合,因此很有必要加以列举辨正,以供教学参考。一、周公被逮,不在了卯,而在丙寅。史载,明末苏州市民的反阉暴动,缘周顺昌被捕而起。这件史事究竟发生在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19.
一忌曲解教材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它为备课提供了基本材料。备课,首先要准确、深刻地理解教材。准确理解教材而不要曲解教材,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基本要求。一位教师教《麻雀》一课,课文中老麻雀看到小麻雀摔到地上受到猎狗的威胁,“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落在猎狗面前,保护自己的幼儿。这种“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力量?这位教师解释为“不畏强暴、敢于同恶势力搏斗”的力量,这就是超越实际可能的拔高分析。再如一位教师教《美丽的公鸡》,有一个问题:啄木鸟听到公鸡喊“长嘴巴的啄木鸟”,心中不高兴,所以不和公鸡比美。…  相似文献   

20.
教了十多年英语,也观摩和欣赏过很多优秀教师上的课,对当前的英语教学状况,笔者心中仍存很多顾虑。在听了几节英语创优课后,笔者感觉到教师备课备得很精细,课件制作也很精美,课堂氛围也相当得活跃,可是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学生究竟学到些什么呢?似乎心里没个底儿,总觉得与《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相差甚远。主要体现了以下"四"种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