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和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越发重视,数字化保护已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热点。通过数据库建设、数字化应用和大数据分析,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然而,当前数字化保护存在"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面临着忽视地方性、难以展现非遗活态性、重形式轻意义等文化问题。应倡导一种"参与式数字化保护"理念,赋予传承人和拥有者参与数字化保护的权利,让他们参与进来,数字化保护才有可能够完成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历史使命,并逐渐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保护是一柄双刃剑,它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也不断产生新的保护问题,数字化保护该何去何从是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认为,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对数字化保护的理论诉求,是探索数字化保护路径的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地方性知识为本质属性,以活态性为核心特征,注重生活世界向日常生活现象的意义表达。依据以上文化属性观察可以发现,数字化保护的基本理念、语义设计、分类与评价体系、组织规范、社会效益等均存在着的文化风险。作为非遗文化属性的综合载体,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技术合理衔接的纽带,是解决数字化风险的关键,应该掌握充分的话语权,参与数字化保护的全过程。这将有利于数字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复原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方面具有其他档案、文献资料所无法替代的价值,目前面临着失传的威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保护已成为一种重要手段。文章分析了国内外数字化保护口述历史文化的现状,阐述了数字化保护口述历史文化的必要性,提出了数字化保护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文化的基本思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赵英 《兰台世界》2012,(20):68-69
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特别是其数字化管理带来了许多较为棘手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档案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做好相关安全保护工作,才能保证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方案的正常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5.
卓么措 《兰台世界》2012,(35):95-96
民族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正成为民族文化现代传播和未来传承的主要推动力量。文章基于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的理论基础、技术支持的梳理,进一步探析了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的利弊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是抢救和保护东巴经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提出了东巴经数字化保护技术方案中技术措施和技术要求,分析在数字化过程中的风险和防范措施,以确保东巴经典籍文献数字化的质量和要求。  相似文献   

7.
叶莉 《图书馆界》2010,(4):9-11
古籍数字化是伴随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领域,它与古籍整理、文献保护、文化传承紧密相关。本文从古籍数字化的概念谈起,介绍了目前中文古籍数字化工程的现状,并针对古籍数字化进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嘉兴东临大海,南倚钱塘江,历史上为避免潮灾的侵袭,先民们创建了宏伟壮观的海塘工程,同时也创造了鱼鳞石塘、龙王庙、塘工号子等众多海塘文化遗产。为充分发掘海塘文化在地方经济建设和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传承的视角梳理"嘉兴海塘文化"资源,探索海塘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案和有效利用途径,进而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对昆明地区各单位所藏彝文古籍的类型、分布、保存和数字化保护状况进行了梳理,指出了当前昆明地区彝文古籍的数字化保护存在的问题,并且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昆明地区以及其他地区实施或进一步实施彝文古籍数字化及数字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使研究彝族文化以及各级政府制订少数民族地区政策时能够有据可依。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彝族古籍文献,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传承彝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周耀林  吴化 《档案学研究》2022,36(5):123-129
保护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是档案工作传承文化、延续文明的重要使命。本文在分析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作困境和数字化保护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数字人文与数字化保护的逻辑关联,探讨了数字人文视野下数字化保护的发展思路和实现路径。通过改善保护条件、加大保护力度、更新保护理念、拓展实践视野,数字人文视野下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将实现更加积极主动的数字化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