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昏侯墓出土的“籍田”器是昭、宣时代政策转向的器物表征。此种礼器被刘贺随葬于身旁,一方面是一种纪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劝农”之风的再兴以及“汉道”的调整。就“籍田”的礼制要求来说,田间劳作、宗庙祭祀与宴饮庆贺为三大主干内容。在礼器的选择上,刘贺墓中没有出现体现田间劳作的农具类礼器,而是以承担宗庙祭祀功能的鼎和宴饮庆贺活动中的灯作为礼器代表。前者作为宗庙之器,是祭祀时行礼的物品,更是“汉道”绵延的重要载体。后者则配合着夜饮活动,与“劳酒”相关,因“劳酒”在时间选择上以夜晚为佳,故以灯为礼器代表。  相似文献   

2.
"巴绒"是羌族人祭祀歌舞女神"萨朗姐"的一种重要的祭祀性活动舞蹈,它是研究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民族发展历史以及民族精神文明意识的重要通道。文章对羌族舞蹈"巴绒"进行简要概述,并从历史、生产生活、传统习俗、祭祀文化和多文化融合等方面考察了"巴绒"的文化特征,进而探析人文环境对"巴绒"文化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五色"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它来自于彝族的天文学和人类的起源学说,在彝族古老的医学、文学和天文学著作中有较多体现,并充分体现在彝族的祭祀活动、传统建筑、传统服饰以及彝族人民的审美意识等日常生活中。彝族"五色"是相生相合共生繁荣,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  相似文献   

4.
庙,进行供奉和祭祀的场所。包括以下三类:一是宗庙,即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处所。如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即天子的宗庙,《礼记·王制》中也有“天子七庙”之说。“七庙隳”即天子的宗庙被毁灭,也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在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就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起一个“庙号”。如李世民的庙号为“太宗”,赵匡胤庙号“太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的庙号则是“圣祖”……当然,并不只有皇室才有宗庙,其他贵族也各有自己的宗庙,称为“家庙”。所以《春秋谷梁传·僖公十五年》说:“天子至于士皆有庙。”  相似文献   

5.
《左传》中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语,史学界历来认为它们都是古书名,但内容和形态的解释却是众说纷纭,近来漳州师院靳青万从字源学意义上对其进行综合考察后发现:“三坟”事实上就是当时占卜祭祀后埋在地下的书,“五典”就是置于供案上祭祀祖先神灵的书,“八索”就是当时结绳记事的书,“九丘”则是堆放起来供大王和大臣阅读查考的书。  相似文献   

6.
朱燕 《语文新圃》2009,(11):23-24
祭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祭祀活动源远流长.洪成玉通过对甲骨文中“祭”、“祀”两字的分析认为:“在有文字记载以前,祭祀活动就已存在。祭祀是中华重要的初始文化之一。”  相似文献   

7.
热贡"六月会"是青藏高原古老苯教文化的遗存,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下,逐渐演变成大型血祭娱神祭祀活动。热贡藏族以活态、丰富的祭祀仪式,向当地的自然神灵——龙神诉说心愿、祈求风调雨顺、村落安康。延续至今的"六月会",集中反映了藏族古老的龙神信仰,积极地推动了藏族龙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8.
天等"峒信"侬智高的衣冠冢有比较长的历史,是壮民族为纪念侬智高修建的庙宇,祭祀活动历代相传、香火不绝,形成浓厚的侬智高庙会文化,主要有景搓节、春节大祭拜活动及其他祈福祈愿祈雨活动,这些文化反映壮民族对侬智高民族英雄地位的认可甚至于顶礼膜拜,也集中体现"峒信"壮民族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9.
同仁“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地区藏族、土族人民祭祀二郎神等神灵的盛大仪式活动。通过对尕队、浪加、保安下庄、郭麻日四地的“六月会”的综合分析,发现“六月会”不仅是一项民间信仰活动,也是一场秩序的展演活动。本文将着重分析隐藏在“六月会”参与秩序之后的那些民众生活秩序,并揭示“六月会”及其秩序所起到的增强民众心理认同和规范、教化等功能。  相似文献   

10.
太原地区的“过唱”习俗源远流长,其文化生态保存也相对较为完整,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这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性习俗与信仰祭祀活动相伴而生。从太原市万柏林区赛庄村五龙庙为中心的案例来看,以龙王信仰为中心构成的祭祀圈活动与“过唱”习俗之间关系十分密切。最初由庙会信仰祭祀活动衍生而来的“过唱”习俗,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祭祀圈有关活动虽早已戛然而止,但“过唱”习俗却焕发出新的时代特色。赛庄村的龙王信仰在大山深处顽强地存在着,并且逐渐演变为民众对于乡村记忆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11.
"莲池会"是白族民间以观音信仰为主集众神祭拜为一体的中老年妇女组织,该组织以诵经和祭祀为主要活动形式,维系着白族村社的伦理道德生活、平衡着家庭和学校两大教育系统之间的道德张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看待并引导"莲池会"的信仰活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汉字看中国传统的“和”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是中国传统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国传统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传统化的最高境界。“和”化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中国的国民性格、化心理、行为方式等方面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追本溯源,“和”化根植于我国农业明的土壤,肇始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卜禾。中庸之道是实现“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刘海琴 《中文自修》2004,(12):50-51
在古代社会中,“祭祀”是头等的大事,汇集了中国先秦丰富历史资料的《左传》一书中,就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样的话,“祀”指祭祀,“戎”指军事。所谓“祭祀”,其实就是一种通过用“礼物贿赂”祈求神灵赐福消灾的宗教礼俗,当然还有的是为了答谢神灵。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当然是所用的“礼物”也就是“祭品”了。摊开历史卷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祭品”可谓琳琅满目,食品、宝物不  相似文献   

14.
汪金友 《地理教育》2010,(1):126-126
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存着“社稷祭祀”的制度,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称作“社”,把祭祀符物神的地方叫作“稷”。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一直作为明清两代皇家祭祀社稷的场所。从整体构造来说,这个社稷坛是一座三层的方坛,用汉白玉砌成,自下向上逐层收缩。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淮阳县"二月会"巫舞"担经挑"起源于商周时期形成的"高禖"祭祀仪式。其舞者构成、道具和舞蹈形式是对"高禖"图式的模拟和动态演绎,其功能是通过祭祀高禖、伏羲和女娲三位大神,来祈祷男女相爱结合,子孙繁衍。原始的"高禖"祭是"担经挑"巫舞和"泥泥狗"等民间艺术形式的神话原型,是我们追索、研究淮阳地区早期民众信仰及文化生活的指引和凭借。  相似文献   

16.
“( )”(咪嘎好)是生活在云南省石屏县哨冲镇水瓜冲村委会的花腰彝每年春耕开始之前祭奠始祖“( )”(阿竜)、祭祀天地,向祖先和神灵祈祷人畜安康,丰产丰收的年俗祭祀活动.时间在每年农历立春之后的第一个“( )”(属马日),其仪式繁杂,文化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17.
"白龙会"是龙井寨村民祈求寨子安宁和庄稼丰收的一种祭祀仪式。在各个仪式部分中,村民通过祭祀牺牲给神灵献祭,通过念经人念经与神灵沟通,从而表达他们祈求寨子安宁、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白龙会"在春耕前和秋收前的农业生产关键阶段举行,体现了农业生产在龙井寨村民生活中历史以来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新晃侗族傩戏"咚咚推"脱胎于侗族原始宗教祭祀仪式,是一种集祭祀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少数民族民间戏剧艺术。"咚咚推"作为民间戏剧有其深厚的伦理意蕴: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讲,其蕴涵着万物和谐、"傍生"的生态伦理观念;从人与人的关系层面讲,其蕴涵着自由、互助、和睦的社会道德认同。同时,"咚咚推"的宗教性与包容性使其展现出以神伦道德展现人伦道德、以善恶对立凸显良善判断、以全民参与映射平等原则的伦理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教育者普遍强调教育活动要使幼儿感“兴趣”。因为在教育者的头脑中有这样一个逻辑假设:如果幼儿对教育活动所要传授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感兴趣,就有可能达成教育者预设的活动目标;如果活动内容对于幼儿而言是索然无味的,则幼儿的注意无法集中,目标的达成也就没有保障。正是基于这一点,教育者对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备加关注。然而,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虚构的兴趣”(杜威语)大  相似文献   

20.
我们所倡导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数学活动应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只有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有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才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