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通讯员,都希望自己的作品经常见报,一旦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但激动之后需冷静下来,将自己写的原稿与见报稿进行对照、比较,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几年来,我一直坚持这个做法,受益匪浅。在从事新闻写作的过程中,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把原稿都保存下来,一旦稿子见了报,首先把见报稿与原稿进行仔细对照、反复研究,从标题到内容,看看编辑作了哪些改动,怎样改的?并认真思考,为什么这样改,改后与原来有什么不同……经过这么反复思索,就使我从中学到了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我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掌握好“对比”这个武器对通讯员提高稿件质量有很大帮助.“对比”的内容为:一是从报纸上刊登的新闻稿件中,把主要新闻事实提取出来,假设这件事就发生在自己所在单位,把它写成新闻稿件,拿自己写的稿子和报纸上的稿件对比一下.这样差距找到了,问题找准了,就会有长进和提高.二是拿见报稿和底稿对比.底稿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真实体现,是作者的原始构思.稿件若是被报刊采用,作者应把底稿拿出来和见报稿认真对照比较一番,看看编辑修改润色之后与原稿有什么不同,体会编辑为何这样修改,认真查找自己稿件存在的不足,这样做能尽快提高自己的采写能力.  相似文献   

3.
每一个通讯员都希望自己投出去的稿件能见报。当自己的稿件被报刊或电台采用时,回过头来把自己的原稿与采用稿仔细对照比较一番,这对今后写稿是大有益处的。以往,我阅读别人的文章总觉得人家写得好。后来才明白,那些好文章大多是经过编辑精心加工的成果。以后,当我的稿件见报后,就注意对照琢磨编辑是怎样修改的。有一次,我写了一篇题为《我这样学习写稿》的文章,全文700多字,寄给《新疆新闻界》。编辑删繁就简,仅用150多字就把意思表达明白了,使文章思路清晰,主旨鲜明突出。去年12月,我写了一篇题为《上  相似文献   

4.
马厚寅 《军事记者》2002,(10):66-67
一些稿件见了报的学员可能注意到,拿自己的原稿和见报稿对照,往往有所不同,甚至是很大的不同。想必细心的学员会把这些不同一一找出.从中领悟编辑所以如此改动的良苦用心。实际上,编辑对一篇稿件的具体编辑修改过程,就是对学员的具体辅导过程。学员通过把原稿和见报稿进行对照比较,是领会编辑意图,进行函授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当然,见报的学员毕竟是少数,如果有选择地把对少数学员稿件的修改予以公开,那么其他学员也有可能从中受益。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近期编发的几篇稿件中的一些改动在这里讲一讲,和大家一起商讨、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5.
用原稿和见报稿对比着看,是提高新闻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这种对照阅读,可以细细品味编辑修改、润色之处的高妙,找出自己的不足;通过这种对照阅读,我对如何写好文章几个方面的认识加深了。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我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掌握好“对比”这个武器对通讯员提高稿件质量有很大帮助。“对比”的内容为: 其一,拿见报稿和底稿对比。有的通讯员把写好的稿件一寄出去,底稿也就不知去向,这种写稿作风是不严谨的。底稿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真实体现,是作者的原始构思。稿件若是被报刊采用,作者应把底稿拿出来和见报稿认真对照比较一番。编辑可能对稿件修改了语句字词或者标点符号,编辑也可能把稿件的标题  相似文献   

7.
有自己的稿子见报是十分高兴的事,但每当收到报社寄来的样报样刊后,我不是束之高阁,而是把原稿找出来,对照着反复阅读,看一看报稿与原稿有哪些出入。取见报稿之长,补原稿之不足。几年来,我坚持这样做,稿子写得越来越得心应手。《自行车管理有方》原稿有400余字,在《商丘日报》发表时仅剩150字。寥寥百余字便把问题说得一清二楚,不能不惊叹编辑的妙手,经过分析发现,我的原稿修饰成分太多,后来我还认识到写消息稿,文学色彩不能太强,否则有可能喧宾夺主,影响意思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一篇稿子从投稿到见诸报端,基层通讯员有必要重视做好两件事:一是写完稿后投寄前,不忘养成读稿的好习惯;二是拿原稿与见报稿认真“对表”。  相似文献   

9.
提高写作水平有多种办法,诸如阅读新闻书籍,向专家请教,多采访勤写作,等等。我的办法是:自己采写的稿件见报以后,和原稿对照仔细地加以分析研究,向编辑学习,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两年前,我写过一篇《一手抓造林更新一手抓多种经营沙湾林区立体开发经营模式已经形成》的稿件,《新疆林业信息报》编发以后,我和原稿对照起来反复研究,使我学到了一些写消息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请留好底稿     
经常看到一些通讯员把稿子寄往报社或电台后,便把底稿扔进了废纸篓,我觉得很可惜。以我十几年的经验,觉得长期保留底稿,至少有以下好处: 第一,对照底稿与被采用稿,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通讯员写的稿件,到了编辑那里,大都要进行修改。这样,稿件被采用后,只要拿出底稿与被采用稿加以对照,就能从中找出自己写的稿哪部分是成功的,哪部分是不成功的。写作水平会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我写那篇《‘出租羊’富了大刘庄》稿,在河南农民报一版显着位置以《大刘庄养羊中的新鲜事:“出租母羊”》为题,加报花被刊登。我把见报稿和原稿对比,感受颇深: 一是原稿题目概念不清,内容拉杂,废话多;见报稿题目新颖、醒目,文字简洁明晰。二是我在写稿时,只把“出租羊”当作一件助人为乐的好事,而没有提高到帮贫致富政策上,而见报稿开始就点出了“出租母羊”是帮扶新形式。  相似文献   

12.
从编辑的改稿中总结经验,也是学习新闻写作的一种方法。我每次发稿,总是一式两份,一份寄报社,一份留底。留底的目的是为了将原稿和见报稿逐字逐句地加以对照,看看编辑将哪些地方作了改动,然后用心问几个为什么,即:编辑为什么在这儿作改动,改动的好处是什么?从中学习。1985年2月28日《工人日报》采用了我一篇《让他们过好“交接关”》的稿件。原稿1300多字,见报稿只用了其中一段和末尾点题的几句话,共400多字。为什么只选了中间的一段?重读原稿我才发现,其他几段都是泛泛议论,  相似文献   

13.
一篇稿子从投稿到见诸报端,基层通讯员有必要重视做好两件事:一是写完稿后投寄前,不忘养成读稿的好习惯;二是拿原稿与见报稿认真“对表”。  相似文献   

14.
一篇稿件寄到报社,总是盼望着见报.那年,我的一篇短文在报上发表了,我自然喜出望外,但读着读着,发现与原稿相比,编辑已作了大量修改和删减,心生感动之余,也有许多启发与思考.从此,我喜欢读"见报稿".有时一篇"见报稿"要读上三、四遍.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摆正作者与编辑的关系.文稿能见诸报端,不要单纯认为是作者心血写就,那里面也融进了编辑的甘苦.从两稿对比中不难看出编辑动了不少脑筋,文字从原稿(连同标点)529字减至294字,短小精悍,使稿子增色不少,而署的仍然是作者的名字,应感谢编辑们的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15.
记得我初学写稿时,看到全国性报刊上登的报道中也有不少平凡的小事,便陆续采写了十几篇投去,可是篇篇石沉大海。为什么自己写的稿件没有见报呢?我把自己写的稿件,与报纸上相似的稿件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报纸上刊登的文章,看似乎常!实际上有较强的指导性,写作手法也比较新。另外,还发现每家报纸都有自己的特点,由于读者对象不同,所报道的内容也不同。于是,我把各家报纸各版所开设的栏目抄下来,记在笔记本上,有针对性地采写了一批稿件,试着给大报寄去。没料到,三个月就在全国性和省级报纸、电台见稿十*篇。一九八四年十二…  相似文献   

16.
记得我初学写稿时,心想:自己写的稿件,只要能被本地的县广播站,地区报刊用就不错了。后来,看到全国性报纸刊登的报道也有不少平凡的小事,便陆续写了十几篇投去,可是篇篇石沉大海。为什么自己写的稿不能见报呢?我把自己写的稿件,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写作的实践中,我体会到:“比较”,是逐渐提高写作水平的好方法。多年来,我养成一个习惯,每写一篇稿件,都要留下底稿,发表后进行对照,看看编辑是如何修改稿件的。经编辑修改后发表的文章,如同一面镜子,能从中学到许多写作技巧。我主要注意三条:一是看看编辑是怎样重新组  相似文献   

18.
我是《新闻与写作》杂志的老读者和订户。我在阅读《新闻与写作》中深切感到“来稿评析”专栏办得好。这个专栏主题鲜明,既有评析作者的精辟评析,又附有被评析的稿件作者原稿和编辑后见报稿样,读者看了原稿后看编辑见报稿,再细读评析,尤如上了一堂生动实际新闻刊授课。评析作者入情入理、恰如其分的评析就像一个大夫给病人把脉一样,号到了原稿的“病源”,开方恰当,切中要害,使人折服,读者看了的确受益匪浅。“来稿评析”不仅对广大通讯员起到了最好的业务指导作用,给通讯员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帮助极大,对专业新闻记者、编辑也有很…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一些通讯员的要求,《新闻界》从这期开始, 在“通讯员园地”中,增设“稿件评析”栏目。此次,约请四川日报高级编辑许联炳同志撰文,通过谈一篇通讯员来稿的编改,阐明通讯员如何深化、升华主题,并紧紧围绕主题选取材料,把稿子写好,增强其效应。这里,我们将原稿和见报稿一并附后,供大家研读比较,看看编者有哪些精妙之笔可借鉴,欢迎大家赐稿。  相似文献   

20.
村学写稿的通讯员,因见报的心情比较迫切,凡是采访到可写的素材,总是匆匆地写,匆匆地发,尔后每天在盼着自己的稿子见报,这种采写的精神可嘉,见报的心情也可以理解。然而有一些初学写稿的通讯员因不知道编辑选稿、编稿的一些要求和程序,致使一些本来能够见报的稿子,由于在写稿时的疏忽和粗心,失去了见报的机会。笔者也是一名通讯员,通过几年的实践,加上接触一些报刊编辑,耳闻目睹编辑们编选稿件的过程,从中体会到,初学写稿应有三忌:一急食大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通讯员刚开始写稿不是从一件小事或某件事的一个侧面写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