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鲁迅的《故乡》中,刻画得最细腻最深刻的除了闰土之外,就是杨二嫂。杨二嫂究竟是什么样的典型形象?鲁迅对她究竟持什么态度?历来颇有争议。其实鲁迅先生用的是“曲笔”,爱憎之情含而不露。所以我们不宜简单地用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来给“杨二嫂”定性。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在谈到为什么要给自己的杂文集写后记时说过:“我的要写后记,除了我是弄笔的人,总要动笔之外,只在要这一本书里所画的形象,更成为完全的一个具象。”又说,集子“也照见了时事,格局虽小,不也描出了或一形象了吗?”通过这两段话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写杂文,是非常注重形象的描绘的。描绘出生动的形象,使叙述、议论形象化,通过形象说理,这是鲁迅的杂文重要特色之一。钱谷融评鲁迅杂文时指出:“他很少抽象的发议论,他的议论常常是包孕在事  相似文献   

3.
《琐忆》一课在评述鲁迅先生的形象时,作者在同一小段文字里连用四个“平易近人”,并没给我们“作者词汇贫乏”或“叙述重复骤啰嗦”之感,这是为什么?现在把那段话引述如下,试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一、文本解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我”对伯父生前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几件事的回忆,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我”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相似文献   

5.
标点符号除表示语气、停顿以外,有时也常用来表示强调,以下略举几例为证:1.加破折号强调。如:“我又仔细地望着他的脸——瘦!”(《一面》)“瘦”字前加破折号以提示读者,引起注意,同时也说明鲁迅先生的外貌特征给“我”印象之深刻。再如:“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海燕》)为了强化反复的表达效果,在“是的”前加破折号,表明海燕对未来充满信心。2.加逗号强调。如“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  相似文献   

6.
鲁迅去世七十多年了,《阿Q正传》的本意,仍一直困惑着人们。鲁迅先生画出阿Q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是“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是“形象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还是告诫人们“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以启蒙国人对民族传统的理性自觉?孰是孰非,按鲁迅先生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果牵强附会,虚悬一个“批判”说,“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相似文献   

7.
写文章要讲究照应。照应又称呼应。文章缺乏必要的照应,会显得不严密,不周到,影响中心思想的表达。照应得当,就会使文章结构紧密,层次清楚,中心思想突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从几个方面进行了照应。首先,文章和标题照应。文章开头写了“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立即宕开一笔,写“我”孩提时的认识,“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把鲁迅先生看得很平常。接下去记叙“我”在万国殡仪馆见到  相似文献   

8.
《一面》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在教学中如果巧用数字来分析课文内容,不但能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而且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面》的内容可用数字概括为:一面,两本书,三次肖像描写,四年后的回忆,五种称呼,六次写瘦。具体含义如下:“一面”:指“我”和鲁迅先生在内山书店的一次偶遇。作为标题,它既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也可看到这次会面给“我”印象之深,暗示“一面”对“我”产生的影响深远。“两本书”指《铁流》和《毁灭》,这是“我”和鲁迅先生能有一面之缘的引线。鲁迅先生曾认为:“这两部小…  相似文献   

9.
比喻讽刺     
鲁迅先生的杂文好用比喻,他的比喻具有勾画某一形象时作“点睛之笔”的妙用。同时,他的比喻又尖锐、泼辣,于生动形象之中表达强烈的讽刺意味。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的称呼艺术是十分高超的,它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仔细品味,便会发觉其味无穷。一、称呼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烈士、爱国青年的无限尊敬之情。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鲁迅先生“向来这样想,这样说”,但当她为革命英勇牺牲后,鲁迅先生不再称她为“学生”了,而是称她为“刘和珍君”,对她表示了极大的尊敬。出于同样的原因,鲁迅先生称与刘和珍同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写于1934年6月的《拿来主义》,是一篇时代色彩极浓的政论杂文,文章针对当时国民党政府对外国的事物既惧怕又软弱的心理及有关行为,给奴颜婢膝的卖国主义和盲目排外的闭关主义以辛辣的讽刺、猛烈的抨击。但正如鲁迅先生一向所认为的,“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拿来主义》进行批判和立论的语言,都不是刚肠直肆的骂詈之语和固板严肃的政治文字,而是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词汇,用日常生活的行为和事件,来表达深刻的道理,不仅论辨有力、说理透彻,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性。这里简单说说鲁迅先生对“拿来主义”这一态度和方法的形象说明。  相似文献   

12.
<正> 我们——努力步着鲁迅先生的后尘,努力担起鲁迅先生未了的任务,我觉得我们彼此的神经是联系着的。张天翼一张天翼是鲁迅精神的真正捍卫者和继承者。他坚持了鲁迅“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传统,成功地运用讽刺的武器暴露黑暗、鞭挞丑恶、谴责虚伪,真实地再现了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特别是市民社会的病态生活。他笔下的包氏父子、华威先生等典型,延伸和发展了“五·四”以来由鲁迅开创的现代讽刺小说的形象体系。更值得注意的是,张天翼继承了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探讨和批判,努力在自己  相似文献   

13.
研读鲁迅先生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先生笔下的阿Q形象。《阿Q正传》作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自1921年发表以后,便轰动了中外文坛,到现在为止已经有近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阿Q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阿Q正传》高度概括地表现出千年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性格的弱点,体现了鲁迅先生“要画出这样的国民的魂灵来”的创作目的,显示了  相似文献   

14.
<正>他是治学严谨的青年教师,也是不修边幅的寒酸学者,同时还是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求医之际,唯一给予他关怀与鼓励的异国长辈。在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里,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藤野严九郎——这位师者身上所蕴含的高尚精神与多重形象。本文基于《藤野先生》的文本解读,探讨作者刻画人物时的情感表征与写作特点,以此对文学中惯有的人物形象塑造手法进行深入认识。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5.
宁静 《教育文汇》2007,(10):41-41
著名作家、美术家丰子恺先生曾为鲁迅的《阿Q正传》等9篇小说作了插图。他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的讲话时装上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扩大。”丰子恺先生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插图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一般文章都有插图,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将它忽视了。其实,挖掘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让插图“活起来”、“开口说话”,大有文章可做呢!  相似文献   

16.
唐弢同志为纪念鲁迅先生八十诞辰而作的散文《琐忆》,是一篇以记叙为主又有着浓烈的抒情意味的散文。作者选取了自己与鲁迅先生交往过程中亲身经历的几件事作为这篇文章的基本材料,写出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怀念之情。文章开头,引用了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因此,用这两句诗统领全文,就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先生“能憎,才能爱”的作为“一个成熟了的思想战士的特点”。作者正是以这种鲜明的爱憎感情为经,以亲  相似文献   

17.
这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讲述了“我”与闰土的相见、相识与相别,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对闰土自由生活的向往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8.
师:《拿来主义》体现了鲁迅先生思想的光辉。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加入了WTO,再读《拿来主义》,更有特殊的现实意义。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我们应该如何去“拿来”呢? 生(1):鲁迅先生说,“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他认为,“拿来主义”首先要是“拿来”“占有”,再“挑选”,我觉得应该先“挑选”再“拿来”,这样我们就不会拿来无用之物、腐败之物。  相似文献   

19.
语言运用试题,命题范围广,灵活性综合性强,难度大。我们只有在认真分析题面要求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迅速正确地解题。1.筛选信息,力求简明“简明”是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所谓“简”,可以理解为“简要”,反映了量的要求,即话语要言简意赅,不重复罗嗦,不说多余的话;所谓“明”就是“明白”,是表达效果方面的要求,即意思要表述得清楚,使对方能明白无误的理解。例如1998年高考第32题:“下面一段话有重复的地方,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上,必须删除哪三处?把要删去的部分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只填3个。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他的一生,有许多宝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努力学习。现仅就学习鲁迅认真读书这个问题,略抒管见,聊表景仰之情兼以自勉。 鲁迅先生学习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他说:“革命是要有经验的,所以要读书。”他还有句名言:“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最充分地表现了鲁迅为革命事业需要刻苦攻读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