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军:源于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将宋义,此人骁勇善战,战功赫赫,为楚国诸将之冠,将士们都称他为“卿子将军”。魏晋以至南北朝,冠军形成了一种官衔,叫做“冠军将军”。唐代设冠军大将军,到了清朝,皇帝的銮仪卫及旗手卫的首领,也称“冠军使”。后来人们称比赛的第一名为冠军。  相似文献   

2.
第一的别称     
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是居第一位的意思。那么,表示第一的意思,除了“甲”和“第一”以外,还有哪些说法呢?下面就是一些第一的别称。在比赛中获第一名的人,称为“冠军”。这个称号的由来是这样的:战国时代的楚国有位大将军宋义,英勇善战,战功卓著,列楚国诸将军之首,将士们都称他为“卿子冠军”。从魏晋到南北朝,冠军又成为将军的一种官衔,叫“冠军将军”。后来人们就称比赛的第一名为冠军。我们常听到“摘取桂冠”这个说法,意思也是说得了第一。这也有个来历,古代希腊人认为月桂树是太阳神阿波罗的神木,所以用月桂树叶编…  相似文献   

3.
谷阿冠军:源于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将宋义,此人骁勇善战,战功赫赫,为楚国诸将之冠,将士们都称他为“卿子将军”。魏晋以至南北朝,冠军形成了一种官衔,叫做“冠军将军”。唐代设冠军大将军,到了清朝,皇帝的銮仪卫及旗手卫的首领,也称“冠军使”。后来人们称比赛的第一名为冠军。亚军:源于“亚元”一词,谓名列第二。宋代杨万里《二十四日晓起看海棠》诗:“除却牡丹了,海棠当亚元。”后来,在竞技比赛中获得第二名的被称为亚军。桂冠:源于古希腊,当时人们认为月桂树是太阳神阿波罗的神木,他们用月桂树的枝叶编成冠,授给在祭太阳神时赛跑的胜利者…  相似文献   

4.
甲我国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纪年,天干的第一位是“甲”,后来便用“甲”表示第一位的意思,如:“桂林山水甲天下”。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时,立盟者要亲手牵割牛耳取血,让每人尝一点血,后来便以“执牛耳”象征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意为“第一”。冠军战国时代的楚国有位大将军宋义,英勇善战,战功卓著,列楚国诸将军之首,将士们都称他为“卿子冠军”。从魏晋到南北朝,冠军又成为将军的一种官衔,叫“冠军将军”,后来人们就称比赛的第一名为冠军。问鼎鼎是古代国家的象征,敢于“问鼎”者,即说明力量强大,有能力掌管大事。鳌头鳌是传说中大海里的大…  相似文献   

5.
冠军:源于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将宋义,此人骁勇善战,战功赫赫,为楚国诸将之冠,将士们都称他为「卿子冠军」.魏晋以至南北朝,冠军成了一种官衔.叫做「冠军将军」。唐代设冠军大将军,到了清朝,皇帝的銮仪卫及旗手卫的首领,也称「冠军伎」.后来人们称比赛的第一名为冠军.桂冠:源于古希腊,当时人们认为月桂树是太阳神阿波罗的神木,他们用月桂树的枝叶编成冠,授给  相似文献   

6.
冠军:战国时期,楚国大将宋义,骁勇善战,将士们都称他为“卿子冠军”。魏晋以后,“冠军”成为一种官衔。后来人们称比赛的第一名为冠军。桂冠:古代希腊人认为月桂树是太阳神阿波罗的神木,他们用月桂树树叶编成冠,授给在祭祀太阳神时赛跑的胜利者,后来借用“桂冠”代称“第一”。  相似文献   

7.
冠军魏晋以至南北朝,冠军是将军的一种官衔,叫“冠军将军”。唐代设冠军大将军。到了清朝,皇帝的銮仪卫及旗手卫的首领,也称“冠军伎”。后来人们称比赛的第一名为冠军,次者为亚军。鳌头唐宋时皇帝大殿前的石级正中,有一块雕刻着龙和大海龟(鳌)的大石板,新考中的状元在行礼时单  相似文献   

8.
冠军:列于诸军的首位。语出《汉书·黥布传》:“项梁涉淮而西,击景驹、秦嘉等,布常冠军。”前人解释说:“言其骁勇为众军之最。”后称比赛第一名为冠军。冠军,也是将军的名号,汉霍去病曾封为冠军侯。唐置冠军大将军,为武散官。  相似文献   

9.
冠军源于我国古代将军的称号。楚时宋义伐秦,号称“卿子冠军”。西汉霍去病征讨匈奴卓立功勋,汉武帝封他为“冠军侯”,意为“冠于诸军之上”,是卓绝的将领。魏晋南北朝时,设有冠军将军。后来科举时代,借指考试获得第一名者。桂冠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爱  相似文献   

10.
《学子》2004,(9):7-7
德高望重、闻名遐迩的老将军孙毅活了100岁。提起孙毅,在军界和青少年中无人不晓。年长的称他“孙胡子”,年轻的叫他“胡子将军”。  相似文献   

11.
《同学少年》2012,(4):52
如今,在体育竞赛活动中,将成绩最佳者称为"冠军",殊不知,"冠军"原为古代将军的官衔。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当时楚国有一位奋起反抗秦朝暴政的大将宋义,英勇善战,屡败秦兵。由于他战功赫赫,位居诸将之上,于是楚军将士赠给他一个光荣的称号:"卿子冠军"。《史记·项羽本纪》有记载:"诸别将  相似文献   

12.
将军     
“将军”之称在春秋时已出现,为一军统帅的称呼,非官名。至战国,“将军”始为武官名,有大将军等官。汉代设大将军、骤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及前、后、左、右将军等,权势甚重。打仗出征时的一军统帅,往往别加称号,如伏彼将军、接船将军等,名号不一。晋代郡守亦多加将军之号。南北朝时,将军名号甚繁,除沿用前朝旧称外,又多有其他名称,但常置并有专职的只是少数,唐以后将军多为侍卫宫及武散官,名称较多,无实际职掌,也无定员。明代的总兵有挂印带将军号的,战华即罢。清代除沿袭旧例外,还将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称为将…  相似文献   

13.
冠军:列于诸军的首位。语出《汉书·黥布传》:"项梁涉淮而西,击景驹、秦嘉等,布常冠军。"前人解释说:"言其骁勇为众军之最。"后称比赛第一名为冠军。冠军,也是将军的名号。汉朝霍去病曾被封为冠军侯、唐置冠军大将军,为武散官。  相似文献   

14.
楚国发祥于湖南。这可以从商周王朝对“楚”的别称中得到证实。先秦史籍中称楚国,有时义称“荆楚”,或称“荆”。其原因是什么?这是涉及楚国发祥地的历史重大问题,所以史家和注家众说纷纭。如:1、《说文》:“楚,丛木,一名荆也,从林,正声。2、杜预在《左传·僖公元年》“秋,楚人伐郑”后注:“荆始改号为楚。”3、孔颖达《左传正义》云:“荆楚,一木两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4、沈括《梦溪笔谈》曰:“荆州宜荆……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5、俞樾《释荆楚》说:“是荆楚为当时之通称。”上述说法,表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黟县招生办公室主任余定孚同志,同行们都称呼他为“少将”,其实他除了具备将军的仪表外,一天军营生活也未经历过,倒是在教育战线上跌爬滚打了35个春秋,练就了一副军人所特具的钢筋铁骨,因此同志们称他“少将”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16.
战国时期,楚国与秦国交战。这几日,前线断了粮草,楚将子发急忙派使者向楚宣王告急。使者拜见楚宣王后,顺路赶到子发家中,去探望子发的老母。子发的老母看到使者赶来,十分高兴,亲切地问道:“兵士们都很好吗?”“很好。”“军队的粮草还够用吗?”“还好。军队里还有些豆子,大家还能一粒一粒分着吃。”“你们将军身体好吗?”“将军每顿都有肉吃,身体很好。”使者毫不介意,如实回答。子发的母亲听了这话,犹如一只苍蝇飞进肚里,心里很不是滋味。不久,楚军打败了秦军。当子发回来拜见老母时,母亲把大门关得紧紧的,不准子发进去。母亲生气地对门外…  相似文献   

17.
《隆中对》中有这样的句子:“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其中“吴会”中的“会”字,课本注音为“gu&;#236;”,词义释为:“吴郡和会稽郡的合称,现在的江苏长江以南部分和浙江北部。”笔者认为此处“会”的读音错误,应读为“吴会(ku&;#242;i)”。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九上、人教版九上选《史记·陈涉世家》其文中: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国”课本、教参均释“为国而死”或“为国事而死”。郭锡良、唐作藩等主编《古代汉语》所选《陈涉起义》中“死国”也注释成“为国而死”。为哪一国而死,注释不明确。此“国”当指楚国。“死国”指为楚国而死。首先,下文有据为证: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⑵“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⑶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  相似文献   

19.
张爱萍将军文名满天下,有“军中才子”、“马上诗人”之称,军中才学之士无不为之折服。  相似文献   

20.
对楚国的“柱国”官称进行了考辨,通过对传世文献的梳理,认为“柱国”就是“上柱国”,是对楚国“令尹”和“大司马”的代称,并非实际的官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