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存款保险法律制度构建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维持银行业和经济金融的稳定,许多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我国目前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能为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提供足够的保障。在金融体制改革向深层次推进中,我国建立自己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已显得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在世界经济金融动荡背景下,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并对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了利弊分析,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可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3.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环节。存款保险制度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建立银行业市场化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市场竞争和新陈代谢的重要举措。但是,存款保险制度的推行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本文认为,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初,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银行业市场是否会发生逆向选择的问题。本文认为,防范逆向选择问题应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强制存款保险制度,对接审慎监管制度;第二,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定位要准确;第三,存款保险机构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第四,积极引导隐性存款保险制度退出银行业市场。  相似文献   

4.
美国是最早制定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存款保险制度有其公平价值所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设计一套符合我国国情、体现公平的存款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5.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目前国内外金融专家极其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风险防范手段正引起我国经济界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比较有关国家存款保险制度,考察其产生过程和制度安排,采用博弈论方法构建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理论模型,并对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建立最早、发展也相对最完善。通过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在立法、保险机构、保险范围及基金运作方面的分析,评价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利弊,对我国银行业的金融改革与风险防范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设计及运营特点方面具有成熟的经验。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即将推出是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新突破。为有效发挥存款保险制度在稳定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在尽快推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同时,我国应借鉴国际上在明确法律基础、逐步推出策略和存款保险范围及额度设定等方面的做法,加快该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同时重视宏观经济环境动态调整并不断完善存款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8.
史晨 《成人高教学刊》2007,(6):39-42,61
在西方发达国家,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一项维护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的制度设计,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并且逐步趋于完善。近些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变革与发展,存款保险制度已经引起我国学者和金融管理机构的高度重视。这一制度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如何?是否适合我国的国情?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面临哪些现实困难以及如何加以解决?本文试图对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相关问题做一些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类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防止挤兑发生及危机扩散。当个别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时,存款人因为有了相关的法律制度作保证,不再产生巨大的恐惧心理,避免该银行发生挤兑风潮、传染其它与之有业务联系的金融机构,同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在投保银行面临支付危机时提供救助,在投保银行破产倒闭时依法清偿存款人的存款,从而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采用.本文分析了我国银行与政府之间存在的隐性存款保险合约,指出了中国当前应实现向显性存款保险合约的过渡;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存款保险制度在提高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的积极效应,同时分析了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负面效应;最后针对中国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建立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是我国的现实选择,它可以降低存款保险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寻求适合我国金融监管的政策体制,本文站通过分析美国、英国的金融监管模式,总结其历史的转变,并观察在金融危机中存在的不足,学习挽救金融危机有积极意义的一些制度,借鉴他们的经验,试图从中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家金融监管政策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论金融消费者保护视角下金融ADR机制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ADR机制是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金融消费者权利的救济至关重要。从国外看,英国创建了富有特色的金融巡视员制度和金融仲裁制度;澳大利亚成立了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督察机构;日本创设了具有选择性的纠纷处理机制;荷兰建立了独具特色的金融服务投诉局。反观我国金融ADR机制,尚存在诸多问题,协商和解、调解、仲裁等机制难以达到应有效果。尝试借鉴英国、澳大利亚、日本、荷兰等国ADR机制的先进经验,以此寻求我国的金融ADR机制完善之道。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历史到现状对英国以及我国师范生资助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英国在师范生资助上始终坚持师范生优于一般大学生的原则,并且在具体资助上表现出灵活性与差异性,此外英国实施了定向培养资助方案;而我国的师范生资助在原则上缺乏稳定性,政策经历了两次显著的变动,在具体实施中习惯于采用整齐划一的模式,缺乏灵活性和差异性考量。基于比较,研究得出了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根本性变化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航运金融作为现代服务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其也面临着人才不足等问题。英国伦敦能够长期作为全球性的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其高水平的航运金融教育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文章在介绍英国高校航运金融专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中国航运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发达国家如英、美、日等国利率制度经历了由自由到管制,再到自由的漫长过程,反映了资源配置方式的变迁。本从理论上对这一历史进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现我国利率市场化途径的三个基本结论:培养真正的金融企业,特别是银行企业;提高政府利用利率调控金融市场的能力;实现利率市场化要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6.
英国成人教育的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英国有关成人教育的法律法规条款散见在其它一些法律法规之中,在这些法律法规中都对成人教育有着明确的规定。通过以上法律法规,英国从法律上确认了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规定了政府及各部门对成人教育应承担的责任与职责,保证了成人教育的财政拨款,所有这些都为英国成人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保障,从而使英国的成人教育得以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3年6月召开的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是英美构建20世纪两种世界经济体系的转折点:英国力图借助美国的金融实力,通过与美国合作恢复由其主导的世界经济传统秩序;美国则希望让英国的领导作用随着旧的世界金融体系一齐垮台,自己“另起炉灶’,建立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新经济秩序。会议失败后美国即着手构建自己设计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18.
英美金融霸权转移的原因,学者们有不同的诠释。如果运用理性选择理论来解释,那么这一历史进程是英国(霸主)和美国(挑战者之一)从大萧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期在以金融为主要领域的"战场"上对不同的可选政策进行预期成本—预期收益的计算后,双方理性选择的结果。这种格局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变迁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化和公式化已成为世界各国转移支付制度的突出特征,不同的转移支付模式反映了不同的教育发展阶段的教育需求和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其中,美国模式反映了美国各州政府着力于满足学生基本需求、实现财政公平;英国模式反映了英国政府从实现教育水平公平向实现教育垂直公平的努力;澳大利亚模式反映了澳大利亚政府着力于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应该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分为义务教育财政水平公平阶段、义务教育财政垂直公平阶段和义务教育财政需求本位阶段。  相似文献   

20.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impact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 and increasing financial stringency on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in Britain: the profession has fragmented and salary levels have fallen comparatively.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profession has failed to adapt to the changes and that its continued adherence to a common salary scale represents a constraint on the system as a who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