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近十年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及技术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领域,文章以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种理论取向为研究框架,对2010—2020年国内外的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献进行了全面调研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教师专业发展取向中,技术所起的作用分别为:(1)拓展知识获取机会;(2)提供反思工具;(3)促使多元主体跨越边界成长。研究也发现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聚焦于五大主题:(1)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型研究;(2)技术环境中的教师学习活动设计研究;(3)支持教师教学的技术工具开发研究;(4)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适应性及其成效研究;(5)以技术环境为依托的教师专业发展特征研究。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做了小结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弗朗索瓦·摩里亚克是法国现代著名作家 ,他的小说主题多是关于金钱婚姻和“爱的沙漠”。本文就其题材作以简明扼要的论述 ,目的在于帮助更多的中国读者了解他和他的作品 ,帮助他们认识并欣赏丰富多彩的外国文学题材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以词名家,其诗歌却因诗集亡佚而多不被重视。其诗歌主题表现为个人感愤、闲适自得、参悟人生三个方面;与主题相对应,其诗歌风格也呈现出雄迈峭劲与婉曲反迭兼容、朴拙厚重与清新隽永并蓄、偏重理趣与说教直白共存三种风格。  相似文献   

4.
关注黑人文化,充满民族自豪感,谴责种族歧视,是兰斯顿·休斯诗歌的主旋律及其思想的灵魂.在这一主旋律下,他的诗歌体现出从强调一元民族意识到突出多元文化观、社会观的变化过程.其前期偏重于反映他鲜明的黑人民族意识,后期则更多地探索了黑人与白人民族文化融合的途径,凸显出他多元的文化观与社会观,并能融民族意识与多元文化观、社会观于一体.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他对美国黑人处境认识的日益深刻以及美国黑人对实现民族平等、自由呼声的日益高涨.休斯诗歌超越了黑人作家的创作传统,其主题对后世黑人作家的创作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主题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它规定作品的发展方向并将作品连成一个整体。不同读者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题有不同的理解。文章在对文本的理解和对主人公三天游历分析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小说的主题进行探讨,即:异化、寻真和真爱。这三个主题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整体。它们通过主人公霍尔顿的兴趣爱好、言行举止表现出来,从而让霍尔顿的性格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把文章连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6.
蔡伸一生干犯权贵,以致仕途蹭蹬,加之身处大厦将倾、追亡逐北的动荡年代,足迹遍及吴、楚,阅历深厚,因此,其词作涉及的题材较广,包括怀人、羁旅行役、壮志难酬、咏物、闺情、滑稽戏谑、唱和等方方面面,有《友古词》一卷传世。蔡伸词作不但题材广泛,而且创作手法上亦能独辟蹊径,因而独具风格。  相似文献   

7.
毕飞宇最初阶段的小说创作一直没能很好地处理好"意义书写"与"经验书写"的游离与对峙问题,小说显得笨拙而生涩.而在晚近的创作中,他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叙述方式和叙述策略,从而完成了自身的超越和上升.回到"现实主义"这种书写策略还打开了毕飞宇写作的另一重天地,它帮助毕飞宇在对当代中国乡村的书写中达成了对"权力"主题的完美展示.围绕着"权力"的控制与争夺,交替和循环,毕飞宇深入考察了"政治"、"启蒙"、"个体"、"女性"等现代命题在"权力场"中的遭遇.  相似文献   

8.
当代江南作家苏童的创作来源于江南文化。综观其小说,无论是主题、风格还是语言,都带有浓郁的江南风味,是江南文化在当代的演绎与再现。苏童小说与江南文化的渊源关系是:一、唯美主义的女性主题。苏童在小说中细腻准确地塑造了一批美的女性形象,从纵向角度来看这可以追溯始于东晋永嘉年间的唯美主义文化传统;二、梦幻灵性的风格。苏童的小说时空混乱、叙事模糊、意象繁杂,这主要受之于江南地域文化的影响;三、感伤颓废的语言叙述。这是江南这块特定地区人文和地理积淀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的对比艺术孕育于时代的矛盾、个人的经历,是他独特思维方式的外化。它突出表现在主题的提炼、人物的塑造、作品的结构等方面。对比形成鲁迅小说凝炼含蓄、悲喜交融的风格及其作品的系统性与互补性。  相似文献   

10.
伊凡·哥尔是二十世纪前半期最重要的法国现代主义诗人之一,一生共有十多卷诗作。生存/死亡、时间/命运、过去/未来、记忆/遗忘、背叛/信仰,这些相互矛盾的主题贯穿于他一生的诗歌作品中。文章从介绍伊凡.哥尔波折坎坷的一生经历出发,分析他几部重要的诗歌作品,旨在解读其中所蕴含的情绪美。  相似文献   

11.
捷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是20世纪后半期享誉世界的优秀作家。作为文学家,他把他音乐家的灵魂深深根植于作品之中。笔者认为小说《慢》是昆德拉借鉴了双主题单三部曲式来建构文学作品结构的;本文试从作曲学的角度入手,对《慢》的结构作音乐性解读,以期厘清隐匿于文学作品背后作家本真的音乐构思和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2.
谢铎是“茶陵诗派”的重要作家,由于生平经历的不同,他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和李东阳等人不同的风貌,不但破除了台阁体诗风,开始向复古方向转化,而且开拓了众多主题,其中既涉及到他对民生疾苦、国家朝政的关注,又流露出忧谗畏讥退隐避祸之心,并表现了作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歌颂赞美之情以及对亲情友情的重视等等,此外还有一系列咏史诗,都体现出诗歌主题的创新倾向。  相似文献   

13.
菲华作家柯清淡的小说创作有着深层的化底蕴,生动表现了海外游子从漂泊、彷徨到怀乡、寻根的情感历程。在艺术上也有着娴熟的技巧,且思想性和艺术性水乳交融,我们读他的作品是一种很好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4.
杜甫这三首咏鹘诗,分别吟咏了义鹘、画鹘、病鹘,立意与表现手法迥然不同,这体现了杜甫诗歌艺术的独创性;而每首又都有不同的、但都是极共深刻而贴切的寄托,从中可以使我们看到诗人的伟大人格和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5.
陈铎作为明代著名散曲作家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然而其词集《草堂余意》却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草堂余意》乃陈铎追和《草堂诗余》之作,陈铎所和很有可能是离他生活时代较近的成化十六年刻本。词论家对陈铎和作褒贬不一,陈霆讥其为村妇斗美毛施,况周颐则称其词全明不能有二。陈铎追和之作可分为和意与不和意两类:和意之作虽然佳句不少,但在布局、用典、句法等方面与原作差距较明显;不和意之作词风超澹疏宕,凸显出陈铎风流潇洒、淡泊名利的才子形象,堪称明词中的佳构。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tory of ‘the other Mersault’ whose narrative is published in the posthumous and arguably incomplete work A happy death. That this work is incomplete and that it appears (particularly through a reading of Camus’ notebooks) to be a precursor to The outsider, has arguably limited scholarly analysis of its character and plot. However, the themes that are explored in A happy death are significant in their distinction to those themes that are experienced by the other, younger, Meursault. In A happy death the world must be conquered by the will of a young man to find his happiness. He is not an outsider, and he is not content with his lot. Given an opportunity to address this latter concern, he acts upon his life in a search for happiness and in so doing engages in an ultimately frustrating, yet in some way enlightening, quest. In this article Mersault’s search for happiness is plotted in relation to his thinking about time, childhood, happiness and death. His journey is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other stories of the search for some greater human condition. It is argued that his will to be happy reveals the absurdity of searching or not searching. This absurdity is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the nature and purpose of school in the sense that such a relation to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might free school from its disciplinary tasks … and frees the learner, the child, the teacher, from the violence of having to want to know.  相似文献   

17.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其主张存在先于本质,揭露世界的荒谬和人的孤独,重视个人的行为选择。两次世界大战后被西方世界普遍接受并盛行开来。在法国存在主义思想极为流行,并被引入了文学创作领域。法国小说家阿尔伯特·加缪是存在主义文学极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往往引发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其著名短篇小说《客人》包含的主题多样,本文对其中显著的两个主题——人的孤独和选择展开分析,由此可对加缪存在主义思想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苏童的目光总是迷恋于历史,热情总是指向过去。对于他来说,历史就是供他游戏的“无底棋盘”,一任想象在小说虚构的时空里自由飞翔,营造阴森瑰丽的世界,叙说颓靡哀伤的传奇。构成苏童小说人物形象的主要是三大类意象群落:(1)旧城少年;(2)逃亡与还乡者;(3)红粉。这些人物在南方阴霾潮湿的天空下生老病死,梦呓般地讲述一个又一个的寓言,共同构筑了南方颓废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剧作家之一。他的成名作《天边外》是一部包涵了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双重艺术主题的优秀剧作。从作品的人物展示和情节发展看,整个戏剧被一种阴郁的气氛所笼罩,其悲观主义精神是显性的;而从主人公的语言和剧末场景安排分析,悲观主义并非剧本最终意义。剧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更富诗性魅力的乐观主义精神才是剧作家所要表达的他对人生、对生命的独特领悟。  相似文献   

20.
左思《咏史诗》有"千古绝唱"之美誉,在西晋文坛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均有重要地位。但对于《咏史诗》的写作年代,长期以来颇多歧见。依据作者的生活轨迹以及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推测,《咏史诗》大致写于太康初《三都赋》撰成至元康初再次步入仕途之前和左思退居宜春里之后这两个时期。这样推定《咏史诗》写作时间,颇能洞见左思矛盾复杂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