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性对我国美学研究的影响日趋深入,审美不断被看作超越于或优先于社会性的单纯个体性活动.但是,对审美性质的这种理解一方面误解了现代性,另一方面把个体性和社会性都视为了固定不变,彼此对立分裂的先在实体,因而仍坚持着形而上学现成论立场.本文从实践存在论美学观出发,立足超越形而上学这一根本立场,对这一长期争议的重要美学问题作出澄清,指出审美活动是个体性与社会性在生成论意义上的有机统一,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对此均留下了宝贵思想线索,实际的审美活动同样有力地证明了这一性质.  相似文献   

2.
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一直为教育评价研究者所关注。反思有关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研究,发现其呈现出一种不断深化的态势而同时又不够完善。本文认为,生存论对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建构具有存在论意义,从生存论视阈出发,教育评价应该以促进主体、主体间、主客体间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科学主义与自然主义研究范式具有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倡导科学-实证研究手段和强调"悬置"研究者个人"先见"等共性。在教育研究中,科学主义范式排斥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自然主义范式则认可质性研究方法;科学主义范式无视研究者个人的存在,自然主义范式则强调人直接参与调研的作用;科学主义范式倾向于将对象进行分解研究,自然主义范式则强调从整体上把握研究对象;自然主义范式主要采取紧跟设计和目的抽样的研究方式,科学主义范式往往采取预先设计和传统随机抽样的研究方式。科学主义和自然主义研究范式都对教育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但科学主义范式的"自然科学化"取向备受质疑,而自然主义范式则面临着如何保障研究有效、可信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师生交往是教育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影响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在师生关系上存在根本的分歧。分析我国的师生关系,可以看到我国的传统师生关系是缺乏人性的师生关系,是科学主义的师生关系,是工具主义形而上学存在论的体现。重建我国的师生关系应在人文精神的昭示下,借鉴人文主义教育师生关系观,建立平等对话、理解、宽容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教育政策研究的第三立场:面向政策利益相关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政策问题不只关乎研究者和决策者,它也涉及各政策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因此,流行于教育政策研究中的“两种文化”说虽有助于协调决策者与研究者的立场,却也忽略了教育政策利益相关者参与政策问题的合法性与可能性,隐含着政策研究只有直接指向教育决策者这一利用路径的判断。“两种文化”说依循的是一种实证论假设,其强调社会现实的客观性,认为研究者和决策者有资格、有能力设计教育政策;而社会批判论和社会建构论则否定了实证论假设,表达了与政策设计观相反的政策建构观。从政策利益相关者介入政策问题的权利和建构性的思维出发,教育政策研究需要面向政策利益相关者,确立第三种立场。而要达致这一目的,既有赖于教育政策研究自身的调整,也需要外部因素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8,(1):99-106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以对《农鞋》的现象学描述展开了对艺术真理的追问,但文本又因他的过多想象和主观判断而受到广泛诘难。事实上,海德格尔乃是以拒斥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论立场反对将艺术视为经验对象,主张将艺术视为自由无蔽真理的现身方式。实在论的经验主义立场必然为存在论所超越,但这也造成艺术彻底沦为语言的产物,对艺术本身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海德格尔虽在存在论意义上再次复活了艺术真理观,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摧毁了艺术。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范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而如何在存在论的视域中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人与自然是本文所论述的内容。《手稿》中,马克思是在存在论基础上发动和展开哲学革命的,从而从根本上终结了全部理性形而上学。"感性活动"原则构成马克思哲学存在论革命的枢轴,这是一个关于人和自然界的现实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感性活动原则在存在论基础上扭转了知识论路向,开启了哲学的新的存在论境域——生存论路向。马克思正是在新的存在论境域中论证和阐释人与自然的,从而瓦解了知识论路向上被形而上学化了的人和自然的本质,使得人与自然的原初关联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和马克思作为哲学史上的两个革命家,前者通过对"此在"的现象学的存在论分析提出了"语言是存在的家"的命题,后者通过"感性活动"的存在论原则得出了"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的结论。正是在终结形而上学和开启"思"之道路上,正是从生存论-存在论来理解"语言",两位思想家不期而遇。  相似文献   

9.
作为广义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十分重视时间和历史问题,因为一种后形而上学主体乃是在时间和历史中生存着的存在者。但是,基于不同的立场和方法,在关于时间、历史的分析中,在关于现代人的命运及其存在意义的思考中,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却开辟了两种迥异而又互补的哲学路向。  相似文献   

10.
试论语文教育的存在论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育因其植根于语言的生活土壤,在所有教育科目中优先具有进入存在论境域的发言权。语言与存在的关系在不同的哲学语境中意味着不同的本体论—认识论立场。语文教育作为直接同语言打交道的精神生成与发展过程,无论其观念状态还是实践形态都必然隐含着其所立足的存在论立场:主体—客体的存在论方式、在场—不在场的存在论方式和交往—实践的存在论方式。从交往—实践的角度来把握语文教育的立场和方法,是当前语文教育正在努力实践和探索的方向,是对过去长期以来所奉行的认识论语文教育模式的一种积极批判,也是对存在主义语文教育立场忽视语言实践倾向的一个有力的矫正。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对周作人希腊文学译介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周作人译介策略的研究视点主要集中在周氏译介希腊文学与改造国民性之间的关系上,并以此为周作人的译介建构合-法I陛。周作人留日期间、五四前后、附逆前后、坐牢期间、解放后都曾译介希腊文学,不同时期周氏译介希腊文学的具体情状各不相同,终其一生的希腊情结显得格外复杂。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实在论是现代科学主义重建形而上学的一种新形态。塞拉斯肯定科学影像优先 ,建立理论实体存在观 ,从科学理论角度重新讨论了人类认识的基础 ,充且肯定了形而上学因素特别是本体论在科学理论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对亚里士多德的ouisa概念的辨析、探源与阐发。亚里士多德用ousia这个词取代了on(存在)在古希腊存在论中的核心地位,这个转变体现了古希腊的形而上学在方向上的转变。古希腊哲学在事物之外寻求事物的根据和本原的作法在这一转变中转而为在事物自身中寻求这种根据与本原。亚里士多德把这一根据与本原称为ousia/本在,它被思辨地区分为三个环节:质料、形式、能力,并呈现为三者之间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4.
考察马克思的成长环境、教育经历和思想发展历程,我们会看到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始终贯穿着浪漫主义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马克思古希腊艺术批评文本中就是存在着唯物史观和浪漫主义两种批评视野的交织,这两种视野构成我们理解马克思希腊艺术批评文本的双重维度。正视马克思希腊艺术批评文本视野的双重维度,特别是浪漫主义维度的重要作用,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范式的内在本质特征,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多维文化内涵,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体系的时代创新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哲学史上,哲学家重视爱欲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将其作为理解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爱欲发端的古希腊哲学,重在阐明爱欲的真正内涵以及灵与肉的辩证关系。中世纪神学哲学的爱欲观否认人本能之性的独立存在价值,表现出强烈的禁欲主义和工具性的爱欲文化取向。近现代哲学在非理性主义思潮推动下,出现了逻各斯主义的存在观向意志主义存在观的转向,爱欲取代理性成为人新的存在本质。至20世纪西方爱欲哲学进入发展高峰,但从其孕育来看,是离不开自古希腊以来两千多年这段漫长而又缓进的发展史的。  相似文献   

16.
自古希腊哲学以来,同一性一直是哲学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然而在人类运用强制性的同一性使一切变得整齐划一的时候,却发现同一性并未带人走向幸福的轨道,反而把人带入了奥斯维辛、古拉格群岛。阿多诺从反思人类所遭受的苦难出发,在认识论、存在论和实践三个层面对同一性哲学进行了批判,勾画出了一幅同一性哲学带来的形而上学的没落的画卷。但是,阿多诺对同一性的批判并不是要抛弃同一性,却恰恰是要在非同一性中拯救同一性,拯救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views of death in the ideas of Kierkegaard and Heidegger to discuss the educational meaning of death and the direction of death education. What both thinkers have in common is, first, that death is not universal, but that each individual is independently aware of his or her own death. Second, both thinkers observe that we should face death and suffer from anxiety or despair, a kind of existential limitation, which serves as an opportunity for real existence. Third, both thinkers observe that individuals can transform their lives and create an opportunity to renew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people or things around them through their existential insights into death. Death education based on the viewpoints of the two thinkers should first awaken each individual to his or her own authenticity and individuality by means of the associative perception of life and death. Second, each student should actively face the ‘crisis of death’ without circumventing it or escaping from it, thus, learn to have a sincere attitude toward one’s own life and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To this end, it is necessary to use various educational materials related to death for regular subject curriculum and non-subject experience activities to induce students to ask existential questions and to reflect on them on their own.  相似文献   

18.
Recent research evidence has revealed that Greek preschoolers’ physical activity (PA) levels are not satisfactor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mount of time spent daily in preschool settings as well as the finding that preschool appears to be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children’s PA,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role of Greek preschool settings in children’s PA promotion. For that purpose, data regarding PA in Greek preschools are presented and the possible relevance of school characteristics to PA enhancement, namely the curriculum, school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are critically discussed. Emphasis is also given to the need for the inclusion of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daily school schedule. Last but not least, the importance, of training not only the physical educators but also preschool teachers in promoting their students' PA is underscored.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哲学本体论,以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为开端,中经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论,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达到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综合,并在层次上飞跃到一个纯粹形而上学的,即超越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纯哲学境界。古希腊哲学本体论,可以归纳为范畴本体论和宇宙本体论。从西方哲学在此后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两种本体论对后世哲学本体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政治形而上学是政治哲学的主要形态,它是对政治理论的立论根据、方法与评价原则的理性反思,是一种“二阶”理论,它从反思政治理论之后的本体根据、基础出发来抽绎政治理念,构建理论体系,是政治本体论、政治认识论、政治方法论及政治价值观的统一。政治形而上学的视域从传统到当代经历了几次转换:古代客体或实体本体论、神学本体论、现代人本本体论、实践生存论、后现代政治观,而最后合乎逻辑地指向交往实践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