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必将引起劳动力大量地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根据专家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由目前的42%推进到55%左右,这就意味着平均每年增加约1%,也就是说每年有1000万-1200万左右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五普”表明,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64%,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50%左右,即4.4亿农村劳动力,按照城市化发展进程,估计到2020年将有2.2亿-2.3亿剩余劳动力要从农村转移到城镇。这里的剩余劳动力是指从农业产业中分离出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一部分指刘易斯所说的无效劳动力,就是劳动力的减少不会影响农业总产出,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另一部分指费景汉一拉尼斯所说的低效劳动力,即边际生产率虽大于零,但小于工资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2.
动态     
《职业教育研究》2005,(6):122-12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艰巨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只有37.6%,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每年需要转移1000万农村人口,其中大多数需要接受就业培训,任务非常艰巨。  相似文献   

3.
2006年第三季度,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对全国100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这100个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42亿人,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54.7%;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5081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58.4%。  相似文献   

4.
2006年二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第二季度,有关部门对全国99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这99个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47亿人,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56.4%;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5126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58.9%。99个城市中,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约373.3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约386.8万人,求人倍率约为0.96。全国9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相似文献   

5.
一、概况 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对全国102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这102个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约1.9亿,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近50%: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5427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55.4%。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前失业存在以下五个基本特征:1.城镇登记失业率不断攀升,城镇真实失业人口创建国以来之最:1996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是3%,1997年至2000年平均为3.1%,2001年陡升至3.6%,2002年达到4%.如果把因某种原因而排除掉的失业人口考虑在内,则  相似文献   

7.
一、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基本现状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长期由农村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进入城镇。到了90年代。这种“离土不离乡”由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方式已趋饱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跨省、跨地区流动,到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成为“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农民工)。据统计,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达1.14亿人.  相似文献   

8.
《农村教育》2004,(5):18-19
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近两年来.我们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协同有关部门积极组织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提高农民素质,繁荣农村经  相似文献   

9.
2006年第四季度,有关部门对全国101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这101个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49亿,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57.4%;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5253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60.3%。[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广东教育》2009,(3):67-67
2月23日,广东省劳动部门表示,2008年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2.56%,为全国各省区最低。今年,广东省将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力争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并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广东省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就业。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30个省近2万农户的调查监测,2004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0260万人,比上年的9820万人增加了440万人.增长4.5%。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2.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职教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的发展以及经济全局的健康运行,成为新时期  相似文献   

13.
探讨大连市“九五”期间城镇劳动力供给情况,及缓解就业压力主要的普适性对策和特殊性对策。  相似文献   

14.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确定。农村教育是全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是解决“三农”问题.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出路。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推进,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为推动我国经济一元化的重要动力.劳动者的素质制约着劳动力的转移范围、从事的工作及其稳定性.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加其就业资本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近几年来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剖析了职业教育在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职业教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因此,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永川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信息中心数据显示,今年1~7月,重庆永川区开设在岗农民工技能培训工种7个,组织培训班28期,培训农民工1125人,其中女性583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371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万人(重庆目标为6000人)的73.7%;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823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2万人的73.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为2.34%,比年度控制目标3.5%低1.1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迎对考验     
为实现“十五”教育发展规划,中央将安排、实施和引导“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和“国家扶贫教育”二期工程、西部职业教育开发工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高等教育“211”二期建设工程、教育信息工程。自1978年至2000年,中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平均每年转移591万人。到“九五”末,中国小城镇以年均11.1%的速度增长,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多万人。目前,我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800万人。未来五年,预计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是4000多万个,而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将在5400万人左右…  相似文献   

19.
2007年第二季度,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对全国103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这103个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 拥有市区人口1.8亿,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47%;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5308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54%。全国103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城市对农民工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大军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广大的从业农民工中,技能偏低、素质偏低、收入偏低的“三低”现象十分普遍,甚至成了进城务工农民的代名词。在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决策实施过程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偏低、求职就业难、就业稳定性不高成为摆脱“三农”困境的一个瓶颈。据最新的统计,全国有4.8亿农村劳动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达4.2亿,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8%,也就是说,近九成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目前,在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已达1.2亿人,参加过就业培训的仅占不到30%。而在已经培训的农民工中,技能性培训的比例又远远低于岗位适应性培训,从业农民工的技能状况堪忧。另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是农民工从业数较多的产业,农民工达到职工总数的50%以上。我们的忧虑是,如此庞大的产业职工队伍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