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元1662年,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举兵收复被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了38年的台湾,使宝岛重归中华版图.公元1683年,清代将领施琅奉康熙之命率师攻占郑成功后代割据的台湾,实现中国统一大业.公元1895年,日本帝国主义霸占了台湾,50年之后,抗日战争胜利,宝岛终于又回归了祖国.历尽沧桑的台湾岛,毕竟离不开中华大地这个伟大的母体.  相似文献   

2.
庄小芳 《寻根》2015,(2):58-62
冬至,闽南人又俗称为"冬节",民间有谚语称"冬至小年兜",即冬至是跟新年一样颇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吃汤圆、祭祖等习俗。明清以来,随着闽南人开发台湾的脚步,冬至习俗也随之被带到台湾,在闽台两地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冬至习俗。因为汤圆有团圆的意味,又因为台湾子孙常在这一天跨海前来福建祭祀共同的祖先,故冬至这一节日,在闽台两地有不一样的意味。而闽台两地的冬至习俗,既有高度的相似性,又有因时因地产生的变异性,一  相似文献   

3.
正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最后的"冲刺季",两大主流执政党候选人之间的竞争日益白热化。按照惯例,由19世纪美国漫画家托马斯·纳斯特(1840—1902)创作的"驴象之争"的卡通形象(代表民主党的"驴子"与代表共和党的"大象"二者之间的针锋相对)依然作为四年一次的两党之争最好的"代言"而见诸各大报端和网页。"驴象之争"之于大多数国内读者而言,只知其画,不知其"父"。其创作者托马斯·纳斯特被誉为"美国政治漫画  相似文献   

4.
<正>在咸丰初年的浙江宁波,距开埠已过去了10年光景,就在这时却发生了所谓"渔镖之争"的事件。这场热热闹闹的利益之争,与各个利益集团至相攸关,于是将渔民、海商、官府、水师、海盗、洋人全部牵连其中。但由于"渔镖之争"在正史中未被视作重大历史事件而少有提及,而在光绪期间宁波地方志里又将它记载到《外国传》里,致使这一事件的历史几乎被忘却了。一、海上航行面临严重的安全问题清初以来,宁波商旅遍于天下,"甚至东洋日本、南洋吕宋、新嘉坡,西洋苏门答腊、锡兰  相似文献   

5.
张崇琛 《寻根》2008,(1):33-36
在中国历史上,“琅邪”作为地名,其知名度是很高的。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都琅邪。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琅邪不但成为其中的一郡,而且秦始皇还两登琅邪,并刻石纪功。汉承秦制,琅邪作为郡、国名称仍被沿用。三国时之诸葛亮是琅邪人。晋室南迁,辅佐琅邪王司马睿登基的王导、王敦以及书圣王羲之等,也都是琅邪人。唐宋以降,琅邪一带更是人才辈出,史不绝书。由于琅邪与许多历史文化名人联系在一起,所以时至今日,琅邪文化已成为一种备受学界关注的文化形态了。  相似文献   

6.
《寻根》2016,(6)
正在福建、台湾等地,人们常说:"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这句话是说这里陈、林、黄、郑四姓的居民很多。其实,除了福建、台湾两省,在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地方,这四个姓氏的华侨华人也不少。关于这四个姓氏是怎样迁移到闽、台等地去的,已有一些学者作过介绍。但是,关于这四个姓氏的源头和祖根,专门详细探讨的文章还不太多。如果溯源寻根,陈林黄郑这四个姓  相似文献   

7.
正德国历史学家鲁道夫·赫尔佐格的《致命的可笑:希特勒德国的幽默》是一部研究纳粹时期德国笑话的专著。书的题目"Dead Funny"从词义上指"非常可笑"或"可笑得要命",但却有着一层更深的意思:这是一种像"死"一样严肃的"可笑",有着极为严重的后果。德国人那些漫不经心的笑话在他们看来只是"可笑"  相似文献   

8.
正佛教传入之初,为适应汉地民俗、方便传播,于是在宣传方面依附于黄老之说,故而当时有"佛老等同,佛老不分"的局面。后来,佛道之间在理论和教义方面经常相互仿效、相互影响,但两教有时也会为争夺宗教、政治地位而斗争,这种现象始终贯穿于佛道两教的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相比佛教而言,道教之优势在于同民间传统文化存在着诸多关联,故而历史上,道教屡屡以"华夏正统"自居,而视佛教为"夷狄之教",这也是佛道之争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9.
<正>"二战"之后,美国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逐渐取代欧洲占据了国际版图的主导地位,而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自诩为欧洲文化代表的法国,一直位居世界文化强国之列。当霸道的"山姆大叔"遇到傲娇的"高卢雄鸡",一场两个强国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大战就此拉开。"美国发现法国令人难以忍受的自命不凡;而我们又发现美国令人难以忍受的滥施霸权。"这是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对法美相  相似文献   

10.
洛阳桥情结     
司全胜 《寻根》2004,(5):9-11
打开因特网,以"洛阳桥"为词条进行检索,瞬间便找到了3520条有关的信息.再仔细一查阅,发现其中约有3500条是说福建泉州的洛阳桥,另外约有20条是说河南洛阳的洛阳桥."洛阳桥",顾名思义,本应在河南洛阳,可是,不仅从宋代就出现在了福建泉州,而且到了现在,泉州洛阳桥的声名还要远远高于洛阳的洛阳桥.这不禁使我们深深感慨历史变幻的沧海桑田.  相似文献   

11.
烟波致爽殿座落在风景秀丽的承德避暑山在宫殿区内,它是清帝于塞外驻晔期间的寝宫,建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殿堂面宽七槛,前后带廊,外观古朴典雅,高敞严谨。由于这里"四围秀岭,十里澄湖,致有爽气",给人以旷然爽朗的感觉,故而康熙题名"烟波致爽",并作为爱新觉罗·玄烨题名三十六票之第一景。(见图片一)宽敞的明间,陈设豪华,富丽堂皇,仅供皇帝玩赏的各种珍宝古玩即达千余件,正中设有宝座,为清帝接受后妃朝拜的地方,宝座上方是有康熙皇帝御题"烟波致爽"匾一面,匾的下方为斗大的"福"字,相传出自慈禧之手。(图片二)…  相似文献   

12.
自从阿加莎·克里斯蒂逝世以后,“侦探小说女王”的桂冠一直被打入冷宫。现在,竞争对手有三个,那么,谁将摘取那顶桂冠昵?英国第一位荣获"侦探小说女王"称号的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于1976年安然去世,这一消息使克里斯蒂迷们惊愕万分。然而,.由她创始的这顶"桂冠"之争日趋激烈,英国必将永远有一位"侦探小说女王"。克里斯蒂在世时,这一桂冠为她所垄  相似文献   

13.
《寻根》2016,(5)
正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将台湾、澎湖列岛割给日本。日据时期,仍有不少福建民众东渡台湾,但这批东渡台湾的民众,却是以一技之长在台湾谋生为主,为台湾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日据时期台湾保留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之一。本文以日据时期东渡台湾的先生与匠师为考察对象,对其在台湾所留下的痕迹和影响作一阐述。本文所说的先生,指以教书为业,在台湾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之余,也参与诗社等活动,留下了不少相关诗文的  相似文献   

14.
"战国策派"为抗战期间的中国学术界提供了新的学术方法和新的学术观点:一、他们引入了汤因比和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用来帮助国人认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发展规律,鼓舞民气;二、他们提出了"第三期学术思潮",试图从文化形态史观的学术视角来研究中国,探索实证史学和辩证革命史学以外的第三种学术方法;三、他们讨论了尼采哲学评价问题和"五四"运动评价问题,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15.
冉苒 《华夏文化》2020,(2):37-43
正在中国诗歌的长河里,《诗经》不仅是最早的,而且也是最特殊的诗歌。"诗三百"不仅仅是盛开在文学花园里的奇葩,还是根植在伦理道德土壤中的药草。如"关关雎鸠",传诗的毛公释"关关"为"和声",暗拟男女情投意合。但千百年来,学者们对此的阐释从来都不是"和声"一片,罕有"情投意合"者,《关雎》的主旨之争更是众说纷纭。本文拟从名物角度,结合周代文化现象和儒学思想,探寻《关雎》作为"纲纪之首,王教之端"的言说进路,从中得出结论,那些把《关雎》当作民间恋曲、婚庆礼歌的解读行为,都是在"矮化"《诗经》这部文学元典。  相似文献   

16.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悠久的中华文明为深厚土壤的。这意味着我们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历史的经验中获得启示。中国传统社会在汉代以后的2000多年里,尽管改朝换代的悲喜剧一幕又一幕,但是儒学作为核心价值却一直没有变,儒学始终指导和规范着国家、社会和个人,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借用理学家的话来说,就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这意味着儒学的核心价值得到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主动请缨出使日本的清政府首批外交官,黄遵宪试图从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历史渊源中寻找西方文明的源头与根据,努力将"西学"整合为"中学"的一部分。经过黄遵宪的这番解读,西方近代科技文明,不过是中华文明衍生出的旁流支系而已,中西文明之间的冲突龃龉被人为抹平,其良苦用心在于努力将"取法泰西"控制在"用"的层面以维系中华文明在"体"的根本层面不受西学侵蚀。基于这一普遍逻辑,晚清中国知识人固然严重曲解了西方近代科技文明的本质,但也正是借助这一貌似牵强附会的"以中释西",抚平了他们因不得不师法西夷、东夷而产生的极度焦虑与屈辱感,为晚清朝野上下最终达成"取法泰西"的共识铺平道路。另一方面,从自身文化传统内部发掘维新变法的思想动力,又是对愈演愈烈的西学东渐之风强有力的纠偏与平衡,其积极意义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8.
读书三题     
读书人 家乡人称我为"读书人",我以为他们在叫法上有错误,就试图纠正说,现在哪个没读过书呢,凡读过书的就叫"读书人",不能吧?他们说,哈,读书人就爱咬文嚼字.他们一笑,反而把"读书人"这三个字盯紧了.母亲是个天才,她说,说你是个读书人,就是说你是读过书的,读过书的懂道理,所谓知书达理咧.这我就懂了.书里面有理,知书便是知了理,也实在是家乡人的天才见识."开卷有益"的古训大约是益在理上吧?  相似文献   

19.
周朝晖 《寻根》2015,(3):130-137
在琉球国(今日本冲绳县)历史上,曾经活跃过一个中国移民群体——"闽人三十六姓"。据载,明洪武、永乐年间曾有一批来自福建沿海的特种技术团体"奉旨往琉球"。有关这一历史,在东亚海域诸国各种文献颇有涉及却又语焉不详。而在东亚海洋史上,这  相似文献   

20.
《寻根》2016,(6)
正关帝信仰与闽台地缘台湾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部,从地形结构上来看,处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由此得天独厚的地缘关系,关帝信仰于明末清初或随明郑军队渡海而来,或随福建垦民分香、分灵而来,亦有官方倡导于台湾本土修建庙宇,渐次形成了福建祖庙、台湾开基庙、分灵庙为架构的传播体系。据《重撰福建通志》记载,福建最早的关帝庙始建于宋宝年间(1253-1258年),在长汀县河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