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新闻前哨》2009,(3):7-7
《投资家》是由万达集团投资,华夏时报社出品,于2009年1月正式创刊。《投资家》秉承著名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倡导的“思想创造价值”的理念,以泛“投资”作为主导概念,以领袖级人物作为描述对象,以高端人群作为目标读者,旨在成为全球商业经典。  相似文献   

2.
杨春兰  左志新 《传媒》2016,(19):29-32
水皮,本名昌平波,拆“波”字为“水皮”.因“水皮杂谈”而走红,成为知名的财经评论家,从此,世人只知“水皮”而不识“吕君”. 1982年,水皮以“苏州高考状元”的佳绩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198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深造;1989年,与中国知名报人丁望先生一起创办《中华工商时报》,拉开了财经报纸进军“厚报时代”的序幕;2007年,被力邀入主《华夏时报》,成为《华夏时报》由“面向北京市场的都市报”改版为“全国发行的财经类周报”的主导者.  相似文献   

3.
报刊图书     
《传媒》2007,(5):74-74
15家报纸与搜狐结成“全国奥运媒体联盟”,中国城市主流媒体联盟起航,《广州日报》数字报纸首开微波“发行”时代,温州发行全国首份收费“数字报纸”,《华夏时报》将转型财经主流媒体,中国青年出版社成立伦敦分社.[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自2004年5月18日起,一份小开张、每天下午出现的新报纸《法制晚报》悄然登场,摆上了遍布北京城的书报零售摊点。这份北京青年报社主办的新晚报的到来,给国内传媒业界一个明确的信号:北京的报业市场格局还要变。北京的报业市场不乏竞争,但是近年来竞争的主战场集中在早报方面。目前,北京早报零售市场上销量比较大的有几家综合性日报。它们中间有“传统风格”的大开张早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有通俗性的四开《京华时报》和《北京娱乐信报》,还有小开张的《华夏时报》以及创刊不久的《新京报》。最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相似文献   

5.
《顺天时报》创刊于1901年,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北京出版的汉文报纸。它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喉舌和侵华工具。袁世凯于1912年盗窃辛亥革命果实之后,逆历史潮流而动,改共和制为君主制,其后台就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顺天时报》是袁世觊每日必读的报纸。后来在全国人民的声讨声中帝制失败,袁世凯忧愤交加,很快死去,这与《顺天时报》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渝北时报社前身为渝北报社,成立于1992年1月1日,2011年4月更名为渝北新闻社(渝北时报社),为中共重庆市渝北区委的直属事业单位,有员工47名,设7个内设机构:办公室、编辑部、记者部、经宣部、通联部、财务室、工会。渝北时报社旗下有4个媒体:《临空都市报》、《渝北时报》、《渝北手机报》、《渝北时报数字报》。《临空都市报》2014年7月31日创刊,为四开十二版,每周一至五出版,面向全国发行;《渝北时报》(前身为《渝北日报》)为对开十六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财经类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报纸定位明确、贴近受众、专业性强,无论是内容还是形态都成为报业市场一道抢眼的风景。国内报刊市场常见的财经类报纸不下10种,日报型的有《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等,周报型的有《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华夏时报》《理财周报》《投资者报》等。这尚未将《证券  相似文献   

8.
柳璐 《新闻窗》2008,(1):54-56
2006年,北京市科协在对北京部分都市类报纸的科学报道状况进行调查后公布了一组数据:《北京晚报》科技新闻所占比例为4.1%;《北京晨报》为3.11%;《北京娱乐信报》为2.92%;《北京青年报》为3.52%;《京华时报》为2.74%;设有每天一块科学报道版面的《竞报》比例稍高,为5.76%;《华夏时报》则为2.81%。综合下来,参加统计的各报平均值维持在3%-4%。这些数据说明,北京地区都市类媒体,其科技新闻比例严重不足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令人堪忧的是,不仅仅是北京,全国的都市类报纸都存在压缩科技新闻版面的现象,有些报纸科技新闻版形同虚设,常常被一些貌似科技新闻的卫生、健康等服务类新闻占据;有的报纸设科教新闻版,实则教育新闻唱主角;有的报纸则干脆不设科技新闻版。  相似文献   

9.
黄金报型也就是业内通常说的“瘦报”,最初起源于美国。《今日美国》是美国最瘦的报纸,宽度只有31厘米多。美国发行量最大的《纽约时报》,自1976年9月7日起,将坚持了63年的8栏改为6栏。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的一些报纸也先后采用了“瘦报”的形式。在内地,《北京青年报》、《新闻晚报》、《华夏时报》等,也都先后采用了这种国际报业流行款式。  相似文献   

10.
杨杉 《青年记者》2012,(10):78-79
《西雅图时报》创刊于1896年,是美国华盛顿州发行量最大的日报,旗下网站seattletimes.com是美国西北部地区访问量最高的报纸网站.该报曾八次获得普利策奖,以调查新闻蜚声国际. 近年来,国外报纸为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需要,对编辑部进行了重组,例如《每日电讯报》的“中央辐射型”编辑部、《卫报》编辑部采用“Pod(豆英)”式布局、《今日美国》编辑部形成扁平化管理结构,都有效地促进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赵新法 《青年记者》2006,(17):12-13
黄金报型也就是业内通常说的“瘦报”,最初起源于美国。《今日美国》是美国最瘦的报纸,宽度只有31厘米多。美国发行量最大的《纽约时报》,自1976年9月7日起,将坚持了63年的8栏改为6栏。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的一些报纸也先后采用了“瘦报”的形式。在内地,《北京青年报》.《新闻晚报》.《华夏时报》等,也都先后采用了这种国际报业流行款式。  相似文献   

12.
世纪华文 《今传媒》2009,(12):128-128
全国性财经类报纸中,一类是周一至周五出版的日报,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为代表;一类是财经类周报,以《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和《华夏时报》为代表,  相似文献   

13.
“北京报业市场早已被分割殆尽,《京华时报》此时出马能行吗?”“就目前的京报格局来看,《京华时报》很难分得一杯羹。”“对《京华时报》,担心也好,怀疑也好,害怕也好,都为时过早,咱们走着瞧。”……如果说在5个月以前,围绕《京华时报》的“横空出世”,世人大多还抱以迷茫、怀疑、观望的话,那么,5个月以后的今天,《京华时报》却将京报天下一分为四,引爆京城报业市场重新“洗牌”,这不得不使我们对这份报纸刮目相看。人们常说,“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京华时报》,打她5月28日“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一…  相似文献   

14.
卫之 《新闻记者》2006,(7):27-29
北京大学一位大四女生在五一游玩中不幸遇难,《华夏时报》一名年轻女记者假装是遇难者以前的同学,进入遇难者宿舍采访,直至走前也没有说明自己的身份。第二天,报纸上的报道令几位室友同学感到受了“欺骗”,于是将这件事公布在北大的BBS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之后多数意见认为,《华夏时报》记者隐匿身份的采访行为缺乏职业道德;但也有意见认为,这恰恰是记者职业素质的表现,“表明她动了脑子”。那么,记者该不该动这样的脑子呢?  相似文献   

15.
查国伟 《传媒》2005,(6):10-12
北京战区 代表队伍:<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北京娱乐信报><京华时报><新京报><华夏时报><北京晨报><法制晚报> 领队:张延平任欢迎毕昆吴海民戴自更王建男丁亚韬吴佩华 竞争指数:★★★★★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和文化的前沿阵地,一直是报业发展的兵家必争之地,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有北京这么多的报纸,数量多、品种全、派头大、行业繁.这些年北京报业市场一直比较活跃,从2000年-204年5年间,先后有<北京娱乐信报>、<京华时报>、<华夏时报>、<新京报>、<法制晚报>共5家报纸创刊或改版,加入市场竞争,加上原有的<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和<北京晨报>共8份报纸共同争夺北京市场.  相似文献   

16.
1996年1月1日,严冬的济南街头出现了一批穿红马夹的卖报人。《济南时报》的编辑、记者手捧着刚刚创刊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报纸,穿行在大街小巷。“卖报,卖报,《济南时报》……”一声声叫卖,兴奋中夹杂着忐忑,羞涩中饱含着期待。红马夹的出现,给了济南人一份惊喜,“咱济南人也有自己的晚报啦!”人们奔走相告。创刊的当日,《济南时报》发行量就达6.7万份,被全国报纸自办发行协会喻为“全国新创刊报纸中罕见的奇迹”。一年后,《济南时报》发行量又达到15.6万份。中国晚报协会特批《济南时报》于去年9月加入了中国晚报协会,使之成为144个协会成员中唯一的一家“时报”。  相似文献   

17.
姚娜 《传媒观察》2004,(8):25-27
《华夏时报》是一份一出身就命运多舛的报纸。在诞生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四易其主,四变其身。报纸也随着总编/社长的变动不断调整定位:从关注弱势群体,克隆南方周末的“大报”,到服务少数中上层人士,办“新型主流报”的“瘦报”。然后是定位市民新闻的都市类日报的“小报”,到现在  相似文献   

18.
《京华时报》发行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记者》2002,(5):7
有人是这样评价《京华时报》的发行方略的: 《京华时报》用它无孔不入的发行(水银式发行),用一种比《北京青年报》更谦恭的作风、比《北京晚报》亲近的姿态、比《北京晨报》更频繁和持久的曝光率舒展在京城每一个报摊上、每一个过街天桥上、每一个公交车站旁。《京华时报》,一个可疑的,带着南方做派和贵族血统的报纸,轻易地用不是非常高明的发行策略,就把北京报界的老少爷们——“搞掂”。虽然文中不无调侃之意,但也道出了《京华时报》发行策略上的棋高一招。  相似文献   

19.
狄葆贤(1873-1939)江苏溧阳人。曾为前清举人。1904年6月,康有为、梁启超出巨资在上海创办《时报》,由狄葆贤主持日常事务。康、梁欲把《时报》办为保皇党在内地的“机关报”。但狄葆贤却以“革新代表舆论之报纸”为己任,希望把  相似文献   

20.
《盛京时报》是日本在华创办的历时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从1906年10月18日创刊至1944年9月14日改为《康德新闻》奉天版《,盛京时报》垄断东北报业长达38年。虽然对于《盛京时报》已有研究,但鲜有人关注到该报对“皇姑屯事件”的呈现。张作霖的日籍顾问町野武马认为,皇姑屯事件是“九·一八事变的开端,更是太平洋战争的远因”。①分析《盛京时报》对“皇姑屯事件”的报道,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看清日办华文报纸为日本侵略利益代言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