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觉得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来形容我是怎样“吃”上新闻这碗饭的,最恰当不过了。 1983年,我刚来部队时,整天泡在训练场擒拿格斗,我和“搭档”小王练的是“空手夺棍”。一次,在为上级领导表演时,由于精神高度紧张,我一棍下去,小王躲闪不及,击中头部。被抢救后的小王没有留下后遗症,可中队指导员在众人面前总说:“你要把小王一棍子打死,非判刑不可。”我本来就为打伤小王感到不安,指导员的话使我更加恐惧。跟我一起入伍的老乡见我整天心情忧郁就出主意说:“你给报社写封信问问,训练中出现  相似文献   

2.
郭洁 《军事记者》2011,(4):71-71
报道员小王在写一篇新闻稿,只见他一会儿拿起电话打给某连指导员:"我这还缺一个战士舍小家为大家的事例,请帮忙找个例子";一会儿又给士官小张打电话:"我这稿件里需要一句话,到时我就写上是你说的"……如此一阵忙乎之后,一篇反映基层连队争先创优的新闻稿就出炉了。这种“拿靴找脚”的新闻写作方法,在一些通讯员身上并不鲜见。  相似文献   

3.
留心牢骚话     
我登报的第一篇稿,是从“牢骚话”里拣来的。1991年12月19日,我去九连采访,正遇着指导员在那儿发牢骚。我没被牢骚话“吓”走,而是坐下来静心地听。原来,连队有个战士利用探家去做生意,偷税被追查到部队,指导员因此挨了一个处分。我在其他连队采访也发现有类似情况。不久,我到三连采访,把那位指导员的“牢骚话”说给谢连长听,他听后说:“这种现象我们连队早已杜绝了。”我把他们连队杜绝此现象的经验做法整理成一篇《防上探家不回家》的管理经验稿,投寄《人民前线报》,很快在二版变成了铅字。“牢骚话”中抓好稿,是我搞新闻报…  相似文献   

4.
济南军区某综合仓库政治处主任李学军,每当发现一个报道苗子时,便如获至宝。三年来,经他发现和培养的报道骨干就有6名被上级机关评为报道先进个人,2名被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仓库也连续三年被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刺头兵”的故事1996年,当时还是分部政治部干事的李学军,在下部队检查工作时,从连队的黑板报中看到一首颇有文采的小诗,他眼睛一亮,立即向连队领导打听这名战士的情况。连长告诉他,这是连里一个有名的“刺头兵”,他的心顿时凉了下来,一连两天他左思右想怎么也不甘心。在临回机关的头天晚上找来了诗作者小王,…  相似文献   

5.
济南军区某坦克团政治处主任陈勇自1996年上任至今,被人们亲切称为“三有主任”,这是因为:他有一个记新闻线索的好习惯陈主任凡外出开会、出差或下部队,口袋里总爱装个《新闻线索本》。他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当发现新闻线索,他立即收入《新闻线索本》。去年年初,陈主任在一营了解情况时,教导员跟他讲了这么一件事:二连战士小王两个月里写了200篇读书笔记。他当时粗略计算了一下,小王需每天坚持写三四篇才能达到这个数目。作为连队战士,哪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即便勉强写出来,能保证质量么?小王写笔记的动力在哪里?顿时,…  相似文献   

6.
我是《军事记者》的忠实读者,可以说是“三朝”老读者了。早在一九八八年,当时我在连队任文书时,指导员就给我订阅了《解放军报通讯》,他拿着杂志笑盈盈地对我说:“小王啊!这是一本好杂志,业余时间看一看,说不定能帮你什么。”我接过指导员送来的这本杂志,爱不释手。从此,我开始自费订阅《解放军报通讯》,后来杂志改名为《新闻与成才》、《军事记者》以后,我仍然订阅。我感到,杂志三次更名,质量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多,文章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九分作人,一分作文“写新闻要九分作人,一分作文”,这是某坦克师政治部刘同福主任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D某团报道组战士小王,每年都在报刊上见稿几十篇,被官兵们称做“小才子”。面对成绩,小王开始有些骄傲自满了。有时跟战友们相处,他说大家没知识,没文化,档次低,谈不来。股长给他布置工作,只要不对他的胃口,便置之不理。还说:“自己能写稿,调到哪里都可以”。刘主任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利用下部队的机会找到小王,跟他谈心。刘主任给他讲述立身处事的道理,作人与作文的关系,使小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很快摆正了自己的位…  相似文献   

8.
“‘兵记者’”是机关里的一名报道员。机关里的军官几乎都是大学生。大学生们都很佩服这个义务兵。义务兵叫吴军,是从陕西子长县入伍的农村娃,他被四家报社聘为特约记者,战友都叫他“兵记者”。集团军首长拍着他肩膀说:“了不起”。新闻系的教授看着他叨多万字的笔记说:“不可思议”。_吴军入伍后被分到某团四连。—“最好找个城市兵,文化高,脑子灵”,一天他隐约听到团政委找指导员选调一名报道员,心里一急上去就跟人斗气:“俺是个农村兵,可和贾平凹是老乡,写新闻格准行!”。·政委和指导员会心一笑,便让他以当时全团整修靶…  相似文献   

9.
机遇招手时,他总把别人推向前鲁建华来自豫东平原一个普通的村落,受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就喜欢写作,上高中时,他的文章曾在当地的广播电台、报纸上刊用。来部队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圆了他在部队搞新闻的梦。新兵下连不久,连队指导员带着文书到外地执行任务,恰巧团里要连队上报政治教育情况,当时,就连长一个干部在家,急得团团转,这时通讯员讲了一句,连队有一个叫鲁建华的新兵是一个秀才,连长急忙派人去找。鲁建华根据连长的授意,洋洋洒洒写了4000多字的材料,有观点、有分析、有典型事例,连长到团里一汇报,当场打动了宣传股长…  相似文献   

10.
薛亚楠 《军事记者》2014,(11):57-58
我是从地方高考到军校进入部队的.尽管有4年军校的生活历练。有新疆作战部队6年的干部工作经历.但真正以普通一兵身份体验连队生活.还要数我在新疆军区某边防团契恰尔边防连下连当兵的日子。  相似文献   

11.
1986年初,我在苏北某师侦察连当兵,元旦之夜,指导员到连队猪场检查时,将师政治部广播室开办《军营之声》栏目的消息告诉了我,要我在当好“猪倌”的同时,积极给师广播室写稿,反映连队的新人新事。当晚,我便铺开稿纸,写了一篇连长、指导员元旦代战士站哨的稿子,第二天午饭时,稿子便在师广播室“闪亮登场”,博得全连官兵的好评。从那以后,我与写报道结缘,无论是转了志愿兵,还是成长为干部,无论是在基层连队还是在军师机关,无论是野战部队还是到预备役部队,我始终注意结合工作搞报道,先后有600多篇稿件被新闻单位采用,7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爬格子”是桩  相似文献   

12.
1998年底俺终于搭上“末班车”来到部队,走入黄河滩头的一座军营。说啥也没想到,新兵结束下连队时,却分配俺干“火头军”,你说这算当的哪门子兵?牢骚归牢骚,工作还得干,“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嘛。为早点进入状态,俺利用节假日跑到地方宾馆拜师学艺,还自己对照食谱琢磨着把连队的萝卜、黄瓜、辣椒等品种腌制成30多样“家常菜”。后来,集团军一位将军检查工作到俺连视察,品尝了俺腌制的小咸菜后,赞不绝口,把连队官兵乐得直冲俺竖大拇指:“建华,你小子行。”“舍得宝来宝换宝,舍得珍珠换玛瑙”。俺在提高炊事技术的同时,还琢磨着发挥爱好“爬格子”的特长。可能是没经过专业培训的原因吧,俺写的文章大多都是“豆腐条”,要么刊在报缝中,要么登在报屁股上,因而大伙儿都昵称俺为“中缝杨”。俺呢,不急不恼,反而乐呵呵地接受了。只是在心里暗下决心要有所突破。这不,前几天一不留神竟然上了大报,《解放军报》发了俺的一篇文章。晚上点名时,连长“狠狠地”表扬了俺一顿:“杨建华同志是咱连有史以来第一个在全军官兵面前‘露脸’的,我们应该向他表示祝贺,大家以后要多向他学习……”当然,俺也有着急的时候。俺高中时的同学——用现在时髦的说法就是“女朋友”要跟俺“吹...  相似文献   

13.
有位外地记者出差路过北京,几粒黄沙吹进了他的眼睛。灵机一动,他写了篇稿件。《风沙紧逼北京城》。此稿在首都报纸头版头条刊出后,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家、普通市民的高度重视,掀起了大规模的绿化北京、节约用水的运动。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我认为,处处留心同样可以获得很多新闻。一次,笔者到部队下面的一个连队采访,由于很久都没找到可写的素材,就和连长、指导员等人玩起了扑克牌。中途,走过来一位我熟识的志愿兵,连长很自然、亲切地叫他一声“大元帅,来打牌”。我心中一动,一个连队,哪来的什么“大元帅”?顺此…  相似文献   

14.
寻根之旅     
阔别火热的军营生活11年之后.我重新回到了基层连队。体会兵言、兵事、兵心和兵趣。我们这一组共两人,组长是记者部驻二炮站站长梁蓬飞.组员只我一个。在北京军区某装甲团.除了“两个最新的兵”之外.我们还有一个代称。是“××第十六期”。有意思的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不是这里.而是随部队野外驻训到某训练基地。草原大漠。铁甲狂飙,身处其中,感触良多。这次到部队当兵锻炼.我以为,就是自己作为一名军人特有的“寻根之旅”.是一次“我是谁、来自哪里、走向何方”的叩问心灵的旅程。  相似文献   

15.
徐城北  大荒 《出版参考》2007,(10):39-40
1958年夏的北大荒.到了收割麦豆的季节。一个高而瘦的老头手持镰刀割麦.连队指导员掏出怀表测试其速——老头每分钟只割十刀.而其他右派分子每分钟平均可割八十刀!指导员仔细观察。发现老头每次把握的麦秆甚微.于是手把手教他“握大把”和“砍滚刀”的要领.老共还算机敏.经过数次演习.“握大把”勉强可以对付.遗憾的是镰刀每砍下去.只能断麦二三茎矣!指导员叹息地说:“我找个小娃儿来.一根儿一根儿地拔.也要比你快哟!”老头直起腰来,“嚓”地一声点着蹩脚香烟:“干农活有两怕,一怕劲头小,二怕个子高,都让我占全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某高炮团就像一个孕育人才的摇篮,不但连续多年被上级评为报道工作先进单位,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小记者、小作家,活跃在军地新闻界和文艺界。许多到过该团的领导和报社记者、编辑,都称赞他们重视培养人才。而这个“人才希望工程”的倡导者之一,便是我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团政治处主任王宫久。“惹眼伯乐”王主任说:人才是事业兴旺发达的基础,作为一名领导,首先便要有伯乐意识,善于慧眼识良才。王主任有~个习惯,下连检查总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必看连队黑板报,而且喜欢向各连指导员打听询问,看有没有好苗子。一旦发现,他…  相似文献   

17.
我在连队当文书时,曾偶尔在报刊上发表一些“小豆腐块”,战友们就戏称我“小记者”。有一次的周末育才课上,指导员突然来了个“先斩后奏”: “下面请我们连队的‘小记者’给大家上一堂‘新闻写作’课,好不好?”指导员的  相似文献   

18.
在兰州军区某红军团,提起政委阎伯科,官兵们都亲切地称他“百科政委”。最佩服的是他常挂嘴边的“人才经”。用他的话说,军营这座大学校,是最能培养人、造就人的好课堂。作为基层一线指挥部的政工领导,既要像慈母严父,又要像伯乐园丁,细心识才,精心育才,真心爱才,公心用才,只要念好了这本“人才经”,就没有带不好的部队,带不好的兵。任现职6年来,阎政委发现、培养、关心帮助了多少人才,连他自己也说不太清了。唯一记得的是仅向上级机关输送的各类军政干部人才就有近百名。他任政委期间,所在团先后5次被上级评为“先进团党…  相似文献   

19.
17岁那年,他应征入伍。到部队后,被分到一个大山里的连队。因为他个小干体力活不行,像出黑板报跑腿送个信之类的活就让他干了。嘿,他居然把小板报办得有声有色。当兵第二年秋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生的命运。那天指导员找到他说:“听说团里办了个新闻骨干培训班,你想不想去?”他一听兴奋极了,拿着指导员的“保举信”就到政治处找新闻干事自荐,人家看他热情挺高就收下了。在这里他知道了一些写稿投稿的初步知识,结果2个月后就在军区报上了一篇题为“黑板报‘主编’见闻”的小稿,接着又在解放军报登了一篇,这两篇小稿对他…  相似文献   

20.
在部队当了几年的业余报道员,以为自己是“行家里手”,然而有一次采访,却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令我无法抹去。1994年初冬,临近老兵退伍的前夕。某炮兵团五连连长打电话告诉我,说他们连队有一位名叫李晓明的老兵在退伍前把一本“优秀老兵证书”退给了连队,并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