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修禊”到底是怎么回事 ?  答:“禊”是一种很古老的仪式,在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去洗濯,祓除不祥。上古的禊事带有某种原始宗教的色彩。魏晋以后情况有所变化,一是选定三月初三,不管它是不是巳日;二是迷信色彩淡化,以郊游、野餐为主要内容,当然总是在有水的地方进行。《晋书·礼志》说:   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晋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禊洛水之侧……本水流杯饮酒,亦不言曲水。元帝又诏罢三日弄具。海西于钟山立流杯曲水,延百僚,皆其…  相似文献   

2.
周代“会男女”之俗 ,通过其最终目的———婚配生育、繁衍子嗣的分析应属尚子习俗。《诗经》中《郑风·溱洧》便是此种习俗的反映 ,同时郑国之“会男女”还有其以阴阳五行观念为思想基础、以水禳火的特殊性原因。此外 ,“会男女”期间还有另一古老的风俗———祓禊 ,是一种除灾祈福的宗教活动 ,当然其目的因人而异 ,因事而异 ,但其中有所谓“祓禊求子”即以水除邪崇 ,从而求子 ,亦为原始先民尚子习俗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叶刚 《现代语文》2009,(7):19-20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巳集会因大量文人参与而使祓禊活动与诗歌紧密相连,因此造就了上巳诗作、兰亭梦想、诗酒人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从现存与祓禊相关的诗歌来看,当时上已节丈人活动应具备嘉时出游、曲水流觞、赋诗成章、音乐歌舞等成分,成为吸引文人士子目光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上巳节在唐朝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朝廷和民间都会举行活动来庆祝。但上巳节在唐朝娱乐性质更加突出,朝廷沿袭了祓禊习俗,在唐朝中期还将上巳宴赏制度化,法定放假;而在民间以踏青、竞渡和泛舟为主要的庆祝方式。这一节日反映了唐人竞奢斗富和亲近自然的心态。《全唐诗》中的上巳节体现了时代精神,即唐人的创新性和世俗性,上巳节的原始意味越来越淡。  相似文献   

5.
《郑风·溱洧》一诗的主题大致有男女出游相会、刺淫乱之行为、上巳节祓禊礼等多种观点。又因祓禊引申出拂除不祥、流觞曲水等意义。立足《溱洧》产生的上古时代初民的思维观念分析,以文化学的植入无疑是理解经典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6.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这里的“修禊”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为什么安排在“暮春之初”呢? 禊,原是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远在周代,每逢三月的第一巳日,人们就到水边去祭祀,并且用香薰的草药沐浴,人们称之为禊,又称祓祭。修,是进行、从事的意思。修禊,后来就成了古代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记载曾皙的志向说:“莫(通“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相似文献   

7.
上巳修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的民俗和文化活动,士族文人常于上巳节相聚宴饮,在曲水流觞、祓除不祥的同时相继赋诗以助雅兴。这不仅留下了诗歌作品,还随之诞生了一批以“曲水”为题的诗序作品。从西晋至东晋再到南北朝,这些曲水诗序在体制上,由简短发展至冗长;在内容上,由无甚作意的说明发展至寄托玄思,最后归于称颂太平;在艺术手法上,其对偶、典故、声律的运用技巧不断提高,文体也由散体逐渐发展至骈体。曲水诗序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诗序体裁不同阶段的演变特征,与诗歌的发展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为我们观察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发展面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当你第一次吃旋转小火锅或回转寿司,看到各种食物从自己面前滑过时,有没有觉得新奇不已?其实这种充满巧思和意趣的用餐形式,古人早在千年前就玩过了,还给它取了一个文雅的名字——曲水流觞. 从祭祀仪式到喝酒作诗 曲水流觞这一习俗,要从传统节日上巳节说起.上巳节最早是举行祭礼、消灾祈福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祓禊"的仪式,结...  相似文献   

9.
遍及我国大地的祓禊这种风俗,后来变成春游。主要时间是三月上己(魏时改为三月三日)。除灾求福是祓禊的目的。但有些地方把被楔与祭祖结合起来,同时举行游艺活动,意义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各种风俗文化的汇集.同样《郑风·溱洧》就是以郑国三月上旬的巳日祭土地神“春社”为背景,为我们描绘了郑地“上巳节”赠花草定情、男女相会、临水祓禊求子的风俗及其背后表达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古时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称上巳节。每年这一天,人们就要会合宾朋来到水边嬉戏采兰,或薰香洗濯,以驱除不祥,叫修禊事。古人用干支纪日,“六十甲子”中有四个巳日,依次是己巳、辛巳、癸巳、乙巳,由于它们递差十二天或十四天,实际上有些年份三月的上旬会没有一个巳日,“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即魏晋以后每逢三月初三修禊事,仍称上巳节。纵观历史两千年,修禊事活动方式有二:一是禊饮,临水设酒,宴饮行乐;二是禊祭,秉兰薰香,洗涤沐浴。  相似文献   

12.
春游诗话     
春游,古称踏青,也叫“探春”“寻春”,即春日郊游。踏青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孔子的弟子曾皙就曾借春游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魏晋以后,春游的习俗更加盛行。古人踏青,最初是为了祛除不祥。《秦中岁时记》载:“三月上巳,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曰踏青。”“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届时,人们都去水边洗涤污浊,举行“消灾除邪”的仪式,称为“祓禊”,后来逐渐被游春代替。每当踏青时节,好友往往相邀至郊外游赏春色美景,或携酒相聚而饮,或…  相似文献   

13.
拦街福是具有鲜明温州特色的大型民俗节日.其雏形出现在清初,清中后期盛行,至少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初以春祈、禳灾、求吉的民间信仰为主线,继而融入文化娱乐和商贸活动,并且吸收上巳节、花朝节民俗,最后发展成为集信仰、娱乐、商贸为一体的复合性民俗活动.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此俗衰微.近年来,温州市政府对此文化遗产进行了抢救,多次成功举办拦街福,现已成为该市每年旅游节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14.
<正>当你第一次吃旋转小火锅或回转寿司,看到各种食物从自己面前滑过时,有没有觉得新奇不已?其实这种充满巧思和意趣的用餐形式,古人早在千年前就玩过了,还给它取了一个文雅的名字——曲水流觞。从祭祀仪式到喝酒作诗曲水流觞这一习俗,要从传统节日上巳节说起。上已节最早是举行祭礼、消灾祈福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祓禊"的仪式,结伴前往水边,通过沐浴驱除邪气,拔除不详。《论语》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相似文献   

15.
探究山西婚俗中闹洞房习俗的由来和促进其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动力,之后分析现代社会中闹洞房的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酸色俗"现象,并提出在管理闹洞房时的建议,望以此为规范闹洞房的今后发展尽微薄之力。论文采用一分为二的对比手法,分析闹洞房现今状态的积极与消极面,预测对闹洞房管理与不管理的不同结果。因为目前对民俗的研究还不完善,还未有完全的、系统的研究闹洞房现象的文献,本文以期对民俗研究作一点完善,并关注了闹洞房现存的问题,对此习俗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祓禊谣》是著名作曲家赵季平为2011年西安世园会所创作的主题歌,其自世园会正式亮相以来,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祓禊谣》歌词古雅而浪漫,旋律清新而灵动,歌词与音乐珠联璧合,可以带给人一种雅致脱俗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7.
踏青史话     
踏青,即春游,源于古代的“修禊”或“春禊”。每年古人在农历三月上旬到水边沐浴,以祛除不祥。《后汉书·礼仪志》中就有“是目上已,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的记载。到了魏晋以后,农历的三月初便固定为“修禊”的日子,并加进了聚饮取乐的成分。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趁“修禊”之机在山阴兰亭和友人们集会,极尽曲水流觞之乐趣,酒酣耳热之际留下了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南朝时期,这种“修禊”活动扩展到民间。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三月三日,士民并出诸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到了唐代,…  相似文献   

18.
岁时节俗,是人们思想感情、生活习俗及时代文化最集中的汇聚点。魏晋南北朝节日时俗充满着独特的时代特征。上巳节(三月三日)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三月三日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三月三日诗分为两类:一是以兰亭诗会为代表的上巳节作的诗;二是专写上巳节日的诗歌。通过诗作,我们能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心态、情趣和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9.
一些和死亡、殡葬有关的汉字,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的殡葬习俗。最初,这些殡葬习俗都表现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之情。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这些习俗逐渐复杂起来。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之情,蒙上了迷信的外衣,严重地制约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沿袭下来的殡葬方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盛行的修禊活动是一种生命的仪式,它起于夏、商时代洁身以求子嗣的风习,其基本化要素“絮濯”、“上巳”、“曲水流觞”、“秉茼”均含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种仪式从民间走入宫廷。走向士的生活圈子,并与诗乐活动结合起来,焕发了新的生命。它形成了大量的化成果,熏染了民风习俗,对诗歌的传播乃至体、语体的产生都发生了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