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明代《刘子》评校本中的吴骞跋文为切入点,以证《刘子》作者非刘昼也。又透过内证法,从“本之易学”、“思辩同法”、“体系与全书结构相同”、“关键字词之相通”等四项,细论《刘子》与《文心雕龙》二书相通,尤以“势”论、“权变”论与“神”论等说法车辙一致,验《刘子》即刘勰所作,再驳吴骞所提《刘子》作者为刘处元之说。  相似文献   

2.
用避讳法来否定《刘子》为刘勰所著,坚持刘昼说,反而更否定了刘昼说。认为《刘子》中有法家思想,《文心雕龙》是尊儒反法,以此作为否定《刘子》刘勰著的理由是不合史实的,因为《文心雕龙》对法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刘子》的语言特色与《洛阳伽蓝记》、《水经注》同,以此为据肯定《刘子》作者是刘昼也是不妥的。因为这些著作,"即使在南朝,一般也用散文来写。"从《刘子.贵农》篇反映的时代特征看,与梁代社会现实相符,也与刘勰"利民"之志相合。《刘子》讲"托附"、论"因显"、说"韬光",这不符合刘昼的学术经历、思想品行和性格特点。因而两《唐志》和郑樵《通志》对《刘子》作者的著录是不易撼动的。  相似文献   

3.
《刘子》是一部先唐子书。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流子》、《新论》、《刘子新论》、《德言》、《石匏子》、《云门子》、《孔昭子》等多种称谓。本文经考证后认为,《刘子》是该书的本名,《流子》是假借名,《新论》、《刘子新论》是明代才有的新名,其它各名则只是编刻者为了哗众取宠、醒人耳目所取之名而已。  相似文献   

4.
《刘子新论》(又称《刘子》)是北齐刘昼(514—565)的著作。在当时“玄学”的影响之下,《刘子新论》中提出正名的逻辑思想,是值得研究的。关于《刘子新论》的作者是否为北齐刘昼,历来都抱有存疑态度。《四库全书提要》以陈振孙的《书录解题》和晃公武的《读书志》为根据,说明此书并非刘勰、刘歆、刘孝标所作,但又指出:“惟刘昼,字孔昭,渤海阜城人,名见《北史·儒林传》,然未尝播迁江表,与孝政之序不符……岂  相似文献   

5.
1899年发现予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之《刘子残卷》凡四种,其中三种于1908年为法国人伯希和所盗,现藏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编号分别为P2546、P3562、P3704;一种藏国内,即罗振玉藏敦煌唐写本《刘子残卷》,惜原件下落不明,现有罗氏刊行的《敦煌石室碎金》排印本《刘子残》一卷。  相似文献   

6.
说明《刘子》作者刘勰在历史上“由是而疑、由疑而否”的误导原因;指出要深刻论证刘勰思想必须将《刘子》纳入本传;介绍《刘勰传》的内容结构;肯定《刘勰传》独抒己见、学风严谨、史料丰赡的特点;总结《刘勰传》的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孔子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仁、智、勇"三达德是其思想的重要方面,而这三达德中又蕴涵着权变意识。孔子一向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办事灵活不教条,不死板,不究死理,不固执,不拘泥,随机应变;他的这种权变意识处处渗透在"仁、智、勇"三达德重要思想当中。孔子权变意识与三达德之间的关系,如能得到深入研究,孔子的基本思想便可以得到更深入的研究。本文仅就权变意识与"仁、智、勇"之间的关系,作一个浅显的探析。  相似文献   

8.
陈淳的经权思想可归纳为三:在经权观上,他阐述了经权相对不相悖的辩证经权观,由此建构起权衡权变理论框架;在权中观上,论述了权衡权变以"得中"为原则,即权衡权变的适度性问题;在用权条件上,提出了"理明义精"是权衡权变主体的必备条件。陈淳的经权思想具有传承性、周延性和历史性等特征。他尽管没有其师朱熹那样博大精深,但在理学经权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孔子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仁、智、勇"三达德是其思想的重要方面,而这三达德中又蕴涵着权变意识。孔子一向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办事灵活不教条,不死板,不究死理,不固执,不拘泥,随机应变;他的这种权变意识处处渗透在"仁、智、勇"三达德重要思想当中。孔子权变意识与三达德之间的关系,如能得到深入研究,孔子的基本思想便可以得到更深入的研究。本文仅就权变意识与"仁、智、勇"之间的关系,作一个浅显的探析。  相似文献   

10.
《类篇》是一部以"《说文》为本"的字书,它体现了对《说文》的继承和发展,《类篇》所收《说文》新附字与大徐本之间在释义内容上有同有异,异大于同,这种差异又有"小异"和"迥异"之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大徐本《说文》和《类篇》的释义上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这不仅是由于各自编纂体例的不同而造成的,更深层的原因恐怕是与当时的社会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有关系。  相似文献   

11.
20多年前笔者就提出,《金瓶梅》是从艺人集体创作向文人独立创作发展的过渡形态的作品的观点。2010年在《周钧韬金瓶梅研究文集》出版时,将此观点概括为《金瓶梅》成书方式"过渡说"。此文又对"过渡说"进行哲学思考,用"扬弃"这一概念研究古代长篇小说发展的三个阶段,提出《金瓶梅》是一部从艺人集体创作(《水浒传》)向"无所依傍的独立的文人创作"(《红楼梦》)发展的"有所依傍的非独立的文人创作"。"过渡形态"乃是《金瓶梅》成书方式的本质特征。这是笔者对《金瓶梅》成书方式"过渡说"的最新阐述。  相似文献   

12.
"《诗经·国风》民歌说"渊源于秦汉时期的采诗说,朱熹加以申述,民国时期古史辨派又参照俗世民歌进行考论,遂成定谳。否定"《国风》民歌说"的学者一般从《国风》非民歌原貌、《国风》内容非出平民两个角度切入,本文补证"《国风》民歌说"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3.
《玉山雅集图》和《水西清兴图》都是玉山文人为记录其雅集唱和所作之画,又以"诗画同体"的方式存在。但两图在诗画关系上的"题图模式"却不同:一是一时一地的一次性完成,一是非一时一地的非一次性完成。这种演变既是玉山文人面对时局压力对唱和方式做出的"权变"的调整,也关涉着时局变迁下玉山文人的心态演变。不同的心态下,不同的创作环境中,两图上的题诗在表现内容、情感基调、审美风格上也大不相同。两图"题图模式"的演变,蕴涵了深刻而复杂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勰"神思"说的内在思路是用《庄》学"以和为量"的"神王"境界来指涉创作主体为文时所能达到的"万塗竞萌""神与物遊"的至高境界。本文拟从《老》《庄》思路对此说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5.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目录学文献,是班固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班固在小说家类中《伊尹说》、《鬻子说》的注语认为此二书是后世伪托。通过翻检前人的著述以及对《汉书.艺文志》中序言的解读,认为班固所言"伪托"和今之"伪托"当为两个不同的含义,有可能与在道家类中的同名的《伊尹说》、《鬻子说》为一书两分,而不是伪托之作。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史记》的创作动机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并提出著名的"发愤著书"说,故此古今学者以"发愤著书"为《史记》定论,并把"李陵之祸"作为"发愤著书"的缘起,甚至有学者把《史记》的成功归结为"李陵之祸"。但从"发愤著书"说提出的时间、《史记》前后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的不同来看,这种观点又有不妥之处。《史记》的创作具有多种动因。  相似文献   

17.
许建平著《敦煌文献丛考》已于2005年1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该论文集是作者18年来从事敦煌学研究的成果,该书共收集了21篇文章。其中有关《尚书》残卷研究的有《敦煌本〈尚书〉叙录》、《BD14681〈尚书〉残卷考辨》、《敦煌出土〈尚书〉写卷研究的过去与未来》等4篇文章,有关《诗经》研究的有《敦煌〈诗经〉卷子研读札记二则》、《跋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诗经〉写卷》等4篇文章,有关《礼记音》研究的有《唐写本〈礼记音〉著作时代考》、《唐写本〈礼记音〉所见方音考》等4篇文章,有关《刘子》残卷研究的有《敦煌遗书〈刘子〉残卷校证》…  相似文献   

18.
《诗·邶风·柏舟》的主旨,历来见智见仁,概为三说:一为仁人不遇说,二为弃妇之诗说,三为妇人自誓之诗说。从《孟子》、《左传》的记载中可以考见,先秦时期人们已确认此为仁人不遇之诗。而此诗最后一章中"如匪瀚衣"句,"匪"当为"篚","瀚衣"即"翰音",此句喻己"如笼中之鸡"。故本文认为此诗主旨当以《诗序》"仁人不遇"说为是。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刘勰传》是一部忠于史实、以记叙方式生动再现历史上的刘勰及其时代的传记。它不但镕传记、评论与考辨于一炉,既博采众长,又勇于探索;而且深入考辨《刘子》为刘勰所作,把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20.
顾随,周汝昌的老师。《苏辛词说》,顾随讲授艺术的自家撰为文字的一种具有浓厚独创特色与重要的代表著作;《苏辛词说》是《稼轩词说》与《东坡词说》的合称,两部《词说》,本系姊妹为篇,同时相继,一气呵成,弥足珍贵。1940年,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第三个年头。这年的秋天,深感家园沦亡之大痛的青年学子周汝昌,考取了燕京大学这所不挂日本太阳旗,以"因自由,得真理,以服务"的"武陵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