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冯文武 《亚太教育》2019,(11):127-127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深度融合的一种现代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由学校和企业展开合作,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技能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创设学校、企业课程标准、评价方案等,能有效地促进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芜湖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作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积极实践探究校企合作机制,以为社会培养更多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2.
张丽萍 《江苏教育》2014,(20):66-67
职业教育学校需要与企业深度合作。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学校通过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帮助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共同开发课程及教材、共同开展教学、共同建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等形式,探讨"课岗融合"模式下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对广西高职药学专业校企深度合作开展研究,提出创新广西高职药学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共建产学研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途径,实现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改革,从而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方位融合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技术类的专业大多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着重培养专业性技术性人才,师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学生高技能的重要途径。文章主要以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为例,通过学校与企业深度对接,校企合作,共同探讨师徒制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深度的校企合作,不仅提高了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力度,也是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校企"无缝对接"、文化管理时代的到来以及高职生工作价值观的现状都要求校企进一步合作。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打造"双主体"模式、实现"双证融通"是文化对接赋予校企深度合作的新内涵。校企共定人才培养方案让行业文化进专业,校企共建企业文化体验中心让企业文化进班级,校企共办企业文化讲坛让职业文化进课堂,是文化对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产教融合是实现高水平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以辽阳职业技术学院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为例,介绍了“双融双赢”产教模式的创新点,强调学校与企业全面持久的合作理念。分析有利因素,克服阻碍条件,并列出相应对策,通过共同建设高水平专业、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建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共建双师队伍的育人模式,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促进校企产教融合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石家庄地铁订单班的"2+1"人才培养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校企共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创新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内容,满足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以组织和制度作保障,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保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校企对接"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有效促进了教师、学生和企业的观念转变,促进了校企深度合作,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了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采用校企深度融合模式。以上海市现代流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与上海地区电商企业的合作为例,践行校企“双主体主导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实现无缝对接,采取顶层设计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学体系、课程规划及实践实训等方法,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管理过程相结合,使实训内容与岗位需求衔接,以提升学生技术水平为主线,将技能训练贯穿人才培养的各阶段,强化学生技能,拓展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根据食品设备自动化专业群的服务域,确定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立专业群“校企融合五对接”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一线五岗,岗证融通”的课程体系。通过与企业的全方位对接,学校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学校为企业输送大批优秀人才,企业为培养学生提供资源和实践就业岗位,从而达到校企共同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所共同探索与实践的一种教育模式。借助行业和企业的资源来发展职业学校教育是实现校企双赢的有效途径。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建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构建科学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升师资队伍质量,改革学生评价机制,以岗位能力为导向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等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1.
田淑波 《教育与职业》2012,(29):118-119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适应市场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规格,使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建立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高职院校只有在校企合作制订营销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解决高职营销学生就业问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校企合作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等方面与企业紧密结合,才能提高学生营销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有效解决学生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实现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校建设中,校企合作是学校在改革创新中的必然选择。因此,校企合作的必然性与现实意义决定了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师资结构及实训基地等诸方面的建设要求;同时,也映射着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文章以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探索校企合作为例,立足本地经济发展,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力求共建、共享、共荣,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实施、优化,并将生产与教学两过程深度相融合是校企合作高层次的育人战略,共建企业学院是完成这一高层次育人战略行之有效的模式之一。企业学院模式下产教融合是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结晶体,给学校、企业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育人效益,其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阐述了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背景,然后提出了校企合作模式下该专业人才培养具体实践,包括确定现代学徒制试点合作企业;探索实施"1443"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对接岗位,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实施三段式育人,共同开发育人模式;推行双导师制,共建教师培养机制;二元对接考核,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共同建设评价机制,加快学生职业发展;发挥企业社会责任,增强企业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5.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数字化专业升级改造的实践中,依托产业优势,以校企共建、产教融合为切入点,创新专业“双元培养、书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证书评价相对接、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相融合,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环境,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6.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可以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能够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能够很好地解决学校实训设备不足;能够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能够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7.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环境科学专业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构建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双向互动等措施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习实训平台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了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校企共同体":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企共同体"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协议形式缔约建设,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产学研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的"校企共同体",共同规划,依据企业时人才的需求调整发展规划和专业方向;共构组织,实施校企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共同建设,全面调整和改革人才培养方式;重构课堂、联通岗位、校企联动、双师共育;这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务实合作、共融共进"的紧密型"校企共同体"产学研合作模式,克服了以往校企合作在理念、管理、运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到了双方共赢的结合点,增强了产学研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9.
李庭古  樊华 《文教资料》2014,(3):132-134
校企合作是成功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所在。文章从校企联合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开放网络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共建“中心+基地”模式的实践教育中心,实现学生实践教育的系统性、学校教育和企业培养的有机结合,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双赢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20.
针对机械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校企融合度低、人才培养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人才适应性不高、专业教师能力发展受限等问题,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引进“专精特新”企业,通过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打造跨界融合师资队伍,形成共生发展校企命运共同体。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产品导向与实战实训,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为校企协同培养机械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效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