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3 毫秒
1.
张红 《兰台世界》2006,(10):66-67
掀起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第三次高潮的起点是九·一八事变,它直接针对日本帝国主义旨在灭亡中国的侵略。当时作为九·一八事变首发之地的沈阳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更是担负起反击侵略者的历史重任,走在了抗日反日斗争的前沿。如果把沈阳人民的抗日斗争当作一个历史过程来研究,如下几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一、主旨和目标具有一致性九·一八事变之前,随着日军公开挑衅,在东北地区中日民族矛盾不断升级,南京蒋介石政府却制定了“不抵抗主义”政策。但是广大的下级军官士兵却在爱国主义精神召唤下,自发地奋起抵抗。在九·一八事变当晚,正是“国将不国,…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六十周年。六十年前发生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沈阳是这一事变的发生地。作为沈阳市图书馆应该重视收集整理,开发“九·一八”文献,让我们子孙后代毋忘国耻、振兴中华,在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腾飞中,激发人们奋发图强,发挥教育功能的作用。一、我馆馆藏“九·一八”文献状况在“九·一八”文献资源调查中,根据读者利用情况,我馆“九·一八”文献收藏已有较好的基础。根据有以下几方面: 1.从收藏数量看:我馆现有中文和日文书籍60种,其中日文占25%。  相似文献   

3.
白乙化,字野鹤,满族,辽宁辽阳人。1931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时,在辽阳组织抗日义勇军,后在北平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一二·九”运动后,先后任中共东北地区义勇军工委书记,绥西垦区抗日民族先锋总队长兼总支书记,华北人民抗日联军副总司令,晋察冀军区第10团团长,华北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经组织批准在保留中国大学学籍的条件下,到吕方寺(现灯塔市)县立第二高级小学任国文教师,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毅然决定投笔从戎,抗击日本侵略者。白乙化趁城乡局势混乱之际,会同三位抗日之士,带两支手…  相似文献   

4.
革命烈士赵一曼是四川宜宾县人,本名李坤泰,在东北抗日联军期间化名赵一曼。她开始在家乡组织妇女解放同盟,参加学联活动,1926年入党。“四·一二”大屠杀后,她转入地下,辗转于宜昌、南昌、上海之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党派她到东北工作,她又活跃在抗日最前线沈阳、  相似文献   

5.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八·一五”光复,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东北人民在开展武装抗日斗争的同时,还运用文化活动的形式,来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唤起民众的觉悟,鼓舞抗日军民的斗志。姜  相似文献   

6.
潘景隆、于力主编的《九·一八事变》一书,已由档案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系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六十周年而编,其所选资料以原始档案为主,兼采一些记述、回忆、报告等资料。该书共收档案资料320件,附录3件。全书分五篇。第一篇为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东北。其中又分:对  相似文献   

7.
东北大学西安分校学生在一二.九运动一周年时参加了西安市万余名青年学生和市民举行的抗日救亡请愿游行,并带头去临潼向驻在那里的蒋介石进行"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请愿,张学良老校长认为学生们要求政府抗日是爱国,蒋介石认为是学生们干预国事,要开枪镇压,张、蒋在政治主张上  相似文献   

8.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下令东北军“不准抵抗”,致使中国东北大片国土沦陷在日军铁蹄之下。日军在兵不血刃地侵占了吉林、辽宁两  相似文献   

9.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被解除陆海空军副司令职,改任北平绥靖主任.1933年日军攻占热河后引咎辞职.1936年12月12日与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逼蒋与中共合作抗日,史称"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10.
李兆麟,原名李超兰,又名张寿笺。1908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小荣官司屯,193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被党派回东北领导东北抗日武装斗争。历任中共北满省委委员、东北抗日联军三军、六军政治部主任、政委、第三路军总指挥。抗战胜利后任松江省副省长,1946年3月9日在哈尔滨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相似文献   

11.
“九&;#183;一八”事变后,东北各族人民和各地爱国将士在中共中央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组成人民抗日游击武装,进行抗日斗争,省委在东满和南满创建了反日游击队。  相似文献   

12.
1936年12月发生的西安事变,是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转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关键。美国女记者海伦·斯诺在事变前两个多月即通过采访张学良向外界最早报道西安事变的成因,从而为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海伦·福斯特·斯诺(Helen Foster Snow),笔名尼姆·威尔斯(Nym Wales),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第一任妻子。1936年夏,斯诺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访问,促成了海伦的第一次陕西之行。这年9月初的一天,留在北平的海伦收到红军信使转来的斯诺的密信,斯诺让她速到陕北共同考察这块红色“新大陆”。海…  相似文献   

13.
陈相安 《兰台世界》2003,(11):27-28
中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是大连体坛名将刘长春,而刘长春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一壮举,是和张学良将军的支持分不开的。张学良想靠体育抗日刘长春之所以能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年即1932年单身一人赴美国洛杉机参加奥运会,这是张学良将军大力支持的结果。张学良将军和刘长  相似文献   

14.
攻打依兰城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魔爪很快伸到了黑龙江地区,盛产大豆、高粱的肥沃黑土地,顿时变成人间地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克服艰难困苦,浴血奋战,成为坚决抗日的中流砥柱。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使东北变为它扩大侵华战争的巩固的后方基地,对东北抗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已将11月8日定为中国记者节,因为这一天是中国记协的前身、印年前在上海诞生的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成立日。其实“青记”也有前身,那就是上海“记者座谈”。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难当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又发生“一·二八”淞沪抗  相似文献   

16.
张希尧是辽宁省西丰县人,东北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以下简称“东大”)学生,曾经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深得当时校长张学良的器重。九一八事变后,张希尧与大批东大学生流亡到北平。当时,东北大学秘书长介绍给他一份薪水颇丰的工作,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拒绝了,全力以赴投身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东北失地的斗争中。
  张希尧到达北平之后,临时住在西单旧刑部街12号奉天会馆内。在他的请求之下,很快得到了张学良将军的接见。他与其他学生代表一道向张学良提出要求,立即出兵抗日。同时,提出以流亡北平的东北青年为基础,成立东北学生军,训练抗日骨干力量。张学良表示,要出兵“得听从中央,当下还要忍辱负重”;但对于成立东北学生军之事则表示同意。  相似文献   

17.
西安事变前,在西安发生了"艳晚事件",为西安事变的一次预演。这次事件的爆发是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发展的一个侧面反映,是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矛盾激化的产物,还是张学良与杨虎城的联合行动。  相似文献   

18.
赵圃 《兰台内外》2005,(4):14-15
“九&;#183;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仅4个多月,日本军队就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领导下,拿起武器组成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其中,抗日联军第三军是驰聘在松花江两岸的一支英勇的抗日队伍,它以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开辟与建立了数块较大的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  相似文献   

19.
郝银侠 《历史档案》2006,(2):113-118
西安事变最终的结局是东北军、十七路军被改编,西安基本被蒋系所控制。这种结局是否可以改变?史学界大多认为西安事变的结局是由于善后失误而导致的。其最大的失误在于张学良送蒋,导致自己被囚,决定了东北军及十七路军的命运。另一种观点认为,张送蒋固然失误,然仍有回西安的可能,只是由于西安方面特别是东北军内部少数掌权的高级将领放走了南京的十几位大员,才导致张长期被囚。上述两种观点均认为西安事变的结局是不理想的,如果张学良不送蒋或张回来,还有更理想的结局。笔者认为,西安善后中既要放蒋又要保全张杨及两军的利益是不现实的!换句…  相似文献   

20.
王淼 《档案天地》2013,(4):24-27
国民军事训练的缘起1931年九.一八事变,引起东北、华北各大学学生群集南京,请愿国民党南京政府结束内战、共同抗日。接着,沪杭一带学生群起响应,南京一时沸腾。1931年11月17日,在国民政府门前广场上的学生代表们,立于雨雪之中数昼夜,在风雨饥寒中已有多人病倒,仍万众一心,至死不去迫于学生的爱国激情蒋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