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走西口     
沈琨 《寻根》2002,(4):33-42
中国历史,也是一部卷帙浩繁的移民史。地处中原的山西,是历史上人口流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太久远的不讲,600多年前明代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其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范围之广,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至今每年仍有一批批海内外游子,不远万里,来洪洞县寻根问祖。  相似文献   

2.
唐金培 《寻根》2012,(2):37-41
历史上入台的汉族移民绝大部分是祖籍河洛地区的闽粤籍移民后裔。无论是迫于生计前往台湾垦殖开发,还是因为政权更迭或其他原因前往避难寻求生计,他们都不是以离开家乡为目的,而是以重返家园为旨归。加上岛内居民冲突频繁,天灾人祸接连不断,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宣汉罗家坝遗址东周墓葬的随葬器物和墓葬形制为切入点,研究罗家坝遗址墓葬的文化面貌,探讨其典型器物及其形制演变情况和文化属性,并结合周边地区的考古学资料,探讨罗家坝遗址墓葬的墓葬形制、葬俗、殉人以及非正常死亡情况。认为罗家坝遗址的矮柄豆、圜底罐和釜,铜兵器钺、矛、柳叶形剑,铜生活用具铜鍪、铜釜和釜甑,时间延续性强,形制继承关系明显,是罗家坝遗址墓地战国时期常见的典型器物,具有鲜明的巴文化特征,墓葬形制和葬俗以及殉人现象与峡江地区的巴人墓葬相似,随葬大量铜兵器和一些非正常死亡的现象,反映了战国时期巴国战事频仍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川东长江沿岸先秦考古学文化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对川东长江沿岸先秦时期各阶段的考古学化进行了分期,为此揭示各阶段化的特征及早晚化的变迁轨迹,在石家河化衰落不久,哨棚嘴化也很快随之衰落,与此基本同时,成都平原的宝墩化也相继衰落,于是川东峡江地区和成都平原的古化都发生了突变,伴随而来的是中原二里头化的渗透,这一路线由鄂西地区沿长江西进,成都平原正是在这一外力的作用下诞生了三星堆明,川东峡江地区亦成为三星堆化的分布范围,初期阶段东边甚至到达了鄂西地区,自此以后川东峡江地区与成都平原的化基本同步发展,并不断整合,形成了一个地域辽阔的三星堆化——十二桥化——战国青铜化承续发展的化区。  相似文献   

5.
蓬生 《世界文化》2011,(10):8-10
当前,欧洲有一个越来越突出而令人相当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外国移民的急速增加,而其中穆斯林人口占绝对多数。外国移民带来特有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景观,形成欧洲学术界与舆论界及政界常说的“多元文化”或“多元文化主义”。  相似文献   

6.
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共有246处地面文物纳入保护规划,包括汉阙、民居、宗教建筑、衙署学堂、桥梁、塔、城门及城墙、城址、山寨、摩崖造像、石刻、题刻、栈道、牌坊、水井、陵园.等等这些文物涵盖了三峡地区历史上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反映了峡江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是峡江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吴永章 《寻根》2004,(1):20-24
客家人是中原移民,在南徙过程中,饱受战乱与颠沛流离之苦,迁至被时人目为蛮荒之地的闽粤赣地区后,又需要在极其困难的自然与社会条件下,筚路蓝缕,开基创业。因此,客家先人们眷恋故土,并教诫子孙“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要“敦宗睦族”、“追远慎终”,把中原文化作为联结族群  相似文献   

8.
朱贵安 《寻根》2010,(4):127-129
明初移民声势浩大,地域广阔,北方主要从山西移民到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南方主要定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即从江西移民到湖广地区。据《中国移民史》统计,在洪武年间,江西移民到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苏者达210余万人。在这210余万人中,有近百万是饶州人。江西的大多数移民,是从饶州鄱阳瓦屑坝迁出的,瓦屑坝是江南第一移民集散地。  相似文献   

9.
本从分析《山海经》中有关夏代大巫山地区的原始记载入手,综合其他相关的历史资料与现代考古发现进行分析,以论证外来移民化对大巫山地区的重要影响,从而说明,早在有夏一代,外来移民化已不断融入到大巫山地区本土化中。  相似文献   

10.
杨馨远 《寻根》2003,(1):115-120
河北素有发达的文化、农业和手工业,也是人口密集地区。但在明朝初期,河北却成了今山西、山东、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四川、河南、陕西以及内蒙等省份移民的入籍之地。这一历史现象,是如何造成、移民对河北究竟有什么历史作用呢?笔者根据有关史料和全国地名普查的第一手资料,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了多方研究。本文所指的河北,基本是以现河北省界为基准,为能更符合历史状况,仍含今北京、天津二市辖区范围。一、移民的历史背景元朝统治时期,其社会经济虽有发展,但存在着诸多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尤其是蒙…  相似文献   

11.
在清代,西口是指杀虎口(遗址在今山西朔州右玉县),后改移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与之相对的东口为张家口。走西口就是晋西北、雁北、陕北以及鲁、豫地区的贫苦农民到归化城以西的地区谋生的移民运动。它涉及的活动范围很广,但主要在内蒙古西部。走西口又称"走口外"、  相似文献   

12.
“解手”的传说与明清“湖广填四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传于全国各地的关于“解手”的民间传说,皆认为它的起源与历史上的移民迁徙有关。但在归源于哪一个具体历史时代上,却有较大的分歧:四川以外地区一致认为,“解手”是明初强制移民政策的产物;唯独只有四川地区将其归于清初。本从四川地区存在一个明代洪武大移民时代,毫无例外会出现强制移民现象,而清初四川不具备推行强制移民政策条件的比较研究中,认为四川地区把“解手”传说归源于清初,是由于混淆了发生在明、清历史上两次“湖广填四川”运动的性质,是“附会”历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凌礼潮 《寻根》2005,(5):106-109
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出的移民,几乎遍及四川每一个地区,如西部的民国《简阳县志》、民国《荣县志》、简阳《汪氏族谱》、仁寿《李氏族谱》等典籍;南部的民国《泸县志》、民国《南溪县志》、泸州《王氏族谱》等典籍;东部的新修《南川县志》、新修忠县《叶氏宗族谱》、咸丰《云阳县志》等典籍;北部的光绪《李元仁墓碑》;中部的民国《资中县志》、光绪资中《徐氏族谱》、内江《黄氏族谱》、江津《幸氏族谱》、民国《宗氏族谱》等,均有元末明初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移民人川的记载。区区一个小乡,为何竟有如此高的人口输出量?  相似文献   

14.
大渡河上游史前文化寻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渡河上游史前考古近年来有一些新进展,发现了多处遗址,哈休遗址考古试掘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初步揭示了该地区史前文化的内涵和演化序列。河源区及汇流上游区的史前遗址分布规律、时代均有差异。大渡河上游史前文化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第二阶段关系密切,为同一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文化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大渡河上游史前先民的生业形态以粟作农业为主,尚红习俗是其精神生活领域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勉卫忠 《寻根》2006,(1):126-129
说起保安城,国人知之甚少,这座土城遗址位于今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镇以北约15公单处。从西宁驱车向南经190多公里,悠悠的土城便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面对这一极其普通的农牧交界的土城遗址,无论如何也不能使我们想到它便是保安族的发祥地,是保安入魂牵梦绕的故土。  相似文献   

16.
张研 《寻根》2003,(4):111-113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与同为迁徙人口的流民不同。流民又称游民,指不断流动、没有在迁徙地定居的人口;或已在迁徙地定居,却长期得不到官方承认、未在迁徙地落户入籍的人口。流民的迁徙流动多是零散、无明确目的的个  相似文献   

17.
移民与台湾的"内地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全海 《寻根》2006,(6):18-22
在信息传播和交通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文化和生产技术的扩散与交流,大多是通过移民实现的。中国移民史上漫长而艰辛的台湾移民即承载着民族融合和文化传播的特殊使命: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一环,还是中华文化从起源地向四周扩散、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向。如此艰辛而漫长的历史进程始于西汉“七国之乱”之时,至唐末五代,先后出现了中原之民迁徙入闽的三次高潮。两宋以后,继有入闽之中原之民,迁至澎湖,进而渡海赴台。连横在《台湾通史》中记日:“当宋之时,漳、泉边民渐来台湾,以北港为互市之口。”至荷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中国移民,主要是福建漳、泉移民的足迹已经遍及台湾全岛,与土著居民和睦相处,共同开发台湾的资源,成为台湾的真正主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三苏北的苏州移民□葛剑雄阊门是苏州城的西北门。但在成千上万苏北人的心目中,阊门却有其特殊的含义,因为几百年来,他们的祖祖辈辈都说,他们来自苏州阊门。苏北,一般是指江苏省长江以北、陇海铁路以南的大部分平原地区,大致就是明、清时的...  相似文献   

19.
闽文化的崛起与河洛文化南传徐晓望河洛文化南传闽中历史的回顾闽中为闽越族居住的地方,自古被视为蛮荒之地。汉武帝平定闽越,“以闽数反,命迁其民于江淮,久空其地。”直至东汉末年,闽中仅设五县,人口十分稀少。降至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汉族始远徙入闽。唐代闽人...  相似文献   

20.
蒋莉 《华夏文化》2012,(4):21-22
僧侣移民是一个特殊的移民群体,他们的特殊身份,使其与世俗的普通移民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关中(长安),是西汉丝绸之路的起点,地处中国与西方交通的咽喉要道,是西来东往的僧人的重要中转站和目的地,十六国时期关中是全国佛教中心之一,其本身佛教的发展和向其他地区佛教的传播,与这一时期的僧侣移民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