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晓凌 《海外英语》2012,(17):176-177
该文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例,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小说主人公的"自我"身份的建构,通过小说主人公身份的建构来说明作者作为一名美籍犹太人,在美国这个社会为了建构自己的身份所遇到的来自心灵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2.
陈捷 《凯里学院学报》2006,24(2):117-118
阿新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这一反传统的华裔形象融合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特征。在确认自身的美国人身份时,他对美国主流社会对东方文化和东方人存在的偏见与排斥提出了质疑。但是,作者塑造阿新形象的意图不在于彰显中美文化间的对立与冲突。暴露矛盾进而解决矛盾,最终实现两种文化的交融与平等共处才是作者的愿望。  相似文献   

3.
《躺在黑暗中》是斯泰伦的成名作。小说通过主人公悲惨而短暂的人生记录了社会、情感和精神等方面混乱无序的状况。作者使用了多视角叙述、内心独白和并置平行等创作手法深刻地透视了小说人物,特别是悲剧主人公在面临传统道德沦丧、宗教信仰危机时,所经历的内心冲突和痛苦挣扎。  相似文献   

4.
阿新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这一反传统的华裔形象融合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特征。在确认自身的美国人身份时,他对美国主流社会对东方文化和东方人存在的偏见与排斥提出了质疑。但是,作者塑造阿新形象的意图不在于彰显中关文化间的对立与冲突。暴露矛盾进而解决矛盾,最终实现两种文化的交融与平等共处才是作者的愿望。  相似文献   

5.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小说家之一,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写尽了“爵士乐时代”的繁华与虚空.通过表现主人公盖茨比的理想和爱情与当时社会和环境的冲突,菲茨杰拉德揭示了主人公的毁灭性命运,塑造了一位社会悲喜剧中的“反英雄”形象.本文通过分析盖茨比的“反英雄”形象和展示“爵士乐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社会价值观,来揭示盖茨比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女作家薇拉·凯瑟的《瓦格纳作品音乐会》这一短篇小说作品为文本,分析反映在女主人公一乔治亚娜身上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所刻画的内心充满艺术家气质却在生存线上挣扎的美国中西部开拓者对理想幸福生活渴求和向往的生动形象。作品所表现出的挣扎,不仅仅是为生存的努力,还有对艺术。对精神追求深埋于内心的执著,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女主人公无限的同情和深深的赞美。  相似文献   

7.
《只争朝夕》是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中篇小说的代表作。索尔·贝娄充分地吸收了犹太传统文化,讲述了主人公威尔赫姆一天内的遭遇。在作者巧妙的安排与叙述下,威尔赫姆这些年的生活一下子就浓缩在他一天的具体活动中,是美国犹太人的精神苦闷,极度压抑而不为人所理解的情感的反映,同时体现了美国社会同化下他们所坚持的民族犹太性。  相似文献   

8.
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法剖析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不仅对他的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矛盾心理进行了深刻分析,而且也紧紧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来表现主人公的善良纯真和荒诞放纵,批判了成人社会的虚伪和欺骗,揭开了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充满叛逆精神的新篇章,为美国的非主流文学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象似性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有利于读者理解诗性语言安排所体现的作品内涵及作者的话语意图。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作者通过运用特殊的语音效果、第一人称复数视角、时序倒错的故事结构、简洁与拖延句式的对比与具有隐喻意义的人物与事件,揭示了美国南方内战后新旧社会秩序的矛盾与冲突,表达了作者对旧南方社会道德对人性摧残的憎恶以及对女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同情。  相似文献   

10.
一个关于沉沦与救赎的悲剧故事,白茶花般的女主人公在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的矛盾冲突中屈服,最终在惨遭鄙弃中孤独死亡。本文试图应用伦理道德批评方法从社会、主人公、作者三方面的道德上来分析小仲马《茶花女》笔下的女主人公的悲剧成因。无论是个体道德的追求与社会虚伪道德体系的冲突,还是作家个人道德倾向与社会道德的冲突,都是使女主人公的悲剧充满震撼力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表面上讲述了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实则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及其冲突导致美国梦幻灭的必然性。作者运用了象征等诸多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本文拟从色彩运用角度分析,探讨在刻画主人公形象时颜色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开容 《文教资料》2008,(25):29-31
<红色英勇勋章>是19世纪末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和描写美国内战的经典作品,但是作品本身并不是仅仅描写战争,作者斯蒂芬·克莱恩以客观生动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弗莱明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表现,体现了外部环境与内心的冲突,反映了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以及战争的残酷和毫无意义,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自然主义的观点.本文试图从分析主人公在战场上的心理变化过程来体现小说中的的自然主义以及作者的自然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3.
段晓会  傅宗洪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6):105-108,117
<城的灯>中主人公冯家昌在挺进城市的同时被城市所收服;与他相对的圣母形象刘汉香却在坚守和改造农村,带领村民艰苦奋进,在农村的丫杈上稼接城市的枝叶.一个人格蜕变异化,一个善良博爱,这种对立延续了现代化与乡村传统冲突这个历久不衰的话题.城乡冲突,不同的抉择,不同的人格路,作者更侧重对理想人格的探讨及追寻.这种侧重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并且应进一步去反思这种侧重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菲利普·罗斯在小说《美国牧歌》中通过展现主人公瑞典佬与父亲娄和女儿梅丽之间的矛盾冲突,对“代沟”这一具有犹太文化传统性的母题进行了形象的解读。作家借用这一母题模式。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反映出犹太移民在美国社会中所遭遇的种种文化冲突和变迁,在批判嘲讽传统的声音中隐藏的对本民族文化和命运的深切关怀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5.
以往研究认为《美国悲剧》中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20世纪以来美国社会消费主义的盛行和传统清教主义的式微.这种基于消费主义和清教主义二元对立的研究模式有较大局限.清教主义作为美国主流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日益兴起的消费主义共同构成了20世纪美国社会观念的“灵”和“肉”,控制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可以从虚拟身份、虚设标准和虚伪制度三个角度解析《美国悲剧》所表现的清教主义和消费主义相互纠结下的社会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6.
非裔美国黑人的黑人特征:简评《看不见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种族歧视在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并未消失,为了生存和生活,非裔美国黑人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奴性顺从、戴假面具和倡导分离。白人社会的高压扭曲了非裔美国黑人的人格、促成了他们独特的黑人特征。黑人、白人同是美国人,把黑人长期排斥在美国主流社会之外的种族歧视行为是反美国文明的,由此所引起的黑人民族主义敲响了美国社会的警钟:如果种族关系不改善,种族问题会导致种族之间的暴力冲突,危及美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拉尔夫.艾里森所揭示的黑人危机对已进入21世纪的美国仍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红字》主人翁海丝特·白兰悲剧人性探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红字》是对悲剧人性的深刻挖掘,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所处时代的铺叙和对主人公心理发展历程的挖掘与分析,揭示了悲剧人性的真正原因在于人与社会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曹慧慧  周梅 《文教资料》2010,(21):20-22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女主人公爱米丽怪异、暴戾的行为与当时美国南方文化传统、历史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南方传统的象征,爱米丽身上背负着南方人往昔荣耀的深深眷恋,因此她无法挣脱旧南方道德规范体制的约束和制约,而她的人生悲剧也正是在这一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被众人一步一步地塑造而成的。文章旨在从分析各个人物的性格出发,立足当时大的社会背景,通过主人公和各个人物矛盾冲突之来揭示出爱米丽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继《雷雨》、《日出》的巨大成功之后,曹禺于1936年又推出了他的力作《原野》。这是一部异乎寻常的剧作。作者在继承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的同时,大胆地借鉴和吸收了表现主义的手法,在表现人物性格冲突的同时,着力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剧烈冲突。这集中体现了作者可贵的探索精神。具体地说,《原野》的探索是建立在对美国戏剧大师奥尼尔剧作《琼斯皇》借鉴的基础之上的。下面,我们试图就《原野》对《琼斯皇》的借鉴作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狐火:一个少女帮的自白》生动再现了一幅美国少女在社会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图景。以长腿为首的主人公们置身在各种伦理身份混乱的环境下,面临着个人道德选择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冲突,纠缠在伦理意识的觉醒与丧失中,最终走向了不可挽回的结局。她们的悲剧实际上也是一出伦理悲剧,作者以此呼吁大众给予弱者人文的关怀,呼吁社会应建构良好的伦理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