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按照袁枚的“破卷取神”法通读耿红卫的《语文教育新论》(长江出版社2007年出版),我感悟这本著作的灵魂就是“语文教育新理念”。作者认定:“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是什么’和‘教育应该是什么’的一种内在统一的理性认识,是对教育所作的实然判断和应然判断的有机统一”;“语文教育理念是指教育主体对未来的语文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期待,是教育主体对语文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定及认可,注重语文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和育人的价值。”笔者作为从教语文半世纪的老兵,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职业教育的新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在职业教育领域提出“以人为本”,它是一个职能和价值的判断,也可以表述为“办职业教育应当‘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思想和观念,它强调了教育诸因素中教育对象的重要性,把其放在中心和根本的位置上,包含的基本意思是:办职业教育是为了人(指学生或接受培训者),换句话说是为了满足人的各层次的需要;要把他们当作人来培养;并培养成人。第一,办职业教育从市场需求出发,归根到底是从受教育者的需要出发我曾在广州参观过白云职业培训学院(兼白云工商技工学校),这是一所民办学院。院长告诉我,他们办学的宗旨是…  相似文献   

3.
《语文知识》2005年9期刊登了赵同桂先生的《程度副词误用二例》一文,文中指出“最是亲亲我妻情:傅彪走过生命劫难”(原载《知音》2004年24期)这则标题对“最是”的使用属于误用,理由是“是”为判断动词,不能受程度副词“最”修饰,应将“最是亲亲我妻情”改为“最亲密是我妻情”。赵先生的说法有些武断,难以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4.
在众多的教育类刊物中 ,最能留住我的目光的当然要数《湖南教育》了。这是因为 ,《湖南教育》 ,我的目光投向你———一能看到我学习的榜样。你报道过许多优秀教师的事迹 ,他们都的确值得我学习。如石门县的洒满泪水、汗珠和爱意的“妈妈老师”覃申媛(《山赛红烛》) ,凤凰县的用一片痴情托起苗山的太阳、躬耕教坛的吴生权(《一片痴情为苗乡》)等。他们的优秀事迹感动着我 ,感召着我。二能作为我进修的教材。我原是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 ,从1992年开始从事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 ,我得重新“拜师学艺”。于是 ,我把目光投向了…  相似文献   

5.
解放教育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的)”在英语中有两个对应的词汇:“Iibearl”和Emacipation”。“Iiberal”是“自由的,解放的,不受局限的”意思,“Liberal Education”的字面意思是,把人从受局限、偏狭和蔽见中解放出来,使人获得自由的教育。①“Emancipation”的拉丁文是“emanciptio”,本是古罗马法中的一个专用词,指奴隶获得自由,或儿子成年后,从父亲家中解脱出来,独立成家立业的意思。②受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哲学的影响,人和人类的解放,成了当代德国的各种批判教育学流派的共…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我在听课中,发现一些老师教给学生判断单位“1”的方法:在含有分率的句子里,“是”“比”“相当于”等关键词后面或“的”字前面的量就是单位“1”。如:(1)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5。“比”后面的“女生人数”是单位“1”。(2)甲的67与乙相等。“的”前面“甲”即是单位“1”。不知这样判断是否正确?———甘肃黄老师答:这样判断是不全面的,理由如下:一、这样判断没有抓住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教材规定: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相似文献   

7.
随着阅读视野的不断扩大,加上几次对我影响颇深的外出学习,这两年,我发现:虽然教育是一个平凡、琐屑的职业,似乎很多从事这项职业的人都消极倦怠叫苦连天,“不想教了,真的不想教了”“没有意思,真的没有意思”我听了不知多少遍,但我仍然发现,这世上真的还有那么多的人,他们像畅饮美酒那样享受着教育,对教育始终保持着—种浪漫『膏环。  相似文献   

8.
“无痕”的教育是一种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是一种优秀的教育思维品质。“‘无痕’的教育”有这样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当教师自身以一种品质、一种态度、一种情感、一种情绪面对学生时,让学生产生一种熏染,一种无言的感动,一种无可名说的感悟。这样的教育是不露痕迹的。布贝尔在《品格教育》一文中说“一旦我的学生觉察到我想要培养他们的品格时,我恰恰就会受到那些明显表现出真正独立品格的学生们的对抗:他们不愿听任自己被别人教育,更确切的说,他们不喜欢别人想要教育他们的意图。”这段话道出了一个真谛,说教式的教育,惩罚式的教育,玩弄…  相似文献   

9.
缪舜 《教学与管理》2002,(10):34-36
长久以来,由于受“师道尊严”的影响,有一部分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体现教师的权威性,总把自己摆在至高无上、不容侵犯的位置,教育孩子时,不从儿童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对他们进行心灵施暴(羞辱、威胁、恐吓),心灵伤害(偏心、支配),甚至采用各种惩罚手段罚他们,致使学生害怕老师;使学校对他们来说已不再具有吸引力,学习成了他们没有兴趣的活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许多教育工作已逐步认识到:学生害怕老师严重影响了师生关系,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10.
本人已至知天命年龄,虽然不敢妄自称“老”,终究在年轻人面前有点资本了。尤其作为高校教师,带着研究生,一般总是我教育青年学子,他们从我这里学习历史了解过去。随着岁月推移,随着本人与一届届学生的龄差拉大(学生的年龄总是恒定不变),课下聊天则常常是他们教育我,是我从他们身上了解当下,辨识时尚,感知“今天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乐学、会学,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之一,在课堂上,我始终朝着这一目标去努力。一、开好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初次接触英语时,如果能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今后的学习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第一次上英语课,我戴上自己制作的面具,用英语作开场白。学生们睁大眼睛看着我,接着我问:“你们想知道我刚才说的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想。”我并没有马上告诉他们,而是又重复了一遍,他们的心情更加急迫了,吵嚷声一片。这时,我才不慌不忙地说出开场白的汉语意思…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春秋时代的鲁国人。他所说的“有教无类”(见“论语”“卫灵公篇”),意思就是不论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他的学生中就有各色各样的人。  相似文献   

13.
一次意外的习作讲评.似乎使我找到了提高学生修改习作兴趣的“良药”——给习作评语加点“佐料”!按空间(地点)的顺序连句成段,是那次训练的内容。我先让学生明确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比如:列出至少两处景点。来表达“美丽的校园”这个中心意思。可不知为什么,在我们看来极简单的一件小事,对于三年级的农村学生却极为困难。看了他们交上来的习作,我气不打一处来。在讲评时,我便生气地说:“同学们。我们的校园。美丽的景点(地方)很多,难道大家都没发现吗?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教学参考》2008,(4):14-14
教学片断: 师:谁能猜一猜“莲叶何田田”是什么意思? 生:可能是莲叶很甜很甜的意思。 (显然,学生根据“田”与“甜”同音而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全纳教育的基本精神是“人人受教育”。强调“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一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要求“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有特殊教育需要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这些学校应该将他们吸收在能满足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引自1994年《萨拉曼卡宣言》)  相似文献   

16.
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舒兰市职业高中实施了“唤醒教育”,提出了“自我约束、情感拉动、典型引导、激励改正、设计目标”二十字方针。具体措施有:(1)创建实施“唤醒教育”环境,让“唤醒教育”理念根植于师生的内心;(2)把握“唤醒教育”与具体工作的结合点,绽放“唤醒教育”爱的火焰。“唤醒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1)消除了大批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重新再来”的勇气和学习兴趣;(2)增强了“爱和责任”意识。(3)唤醒教育的实施消除了社会上对职业高中的疑虑。  相似文献   

17.
编辑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刚刚进入高三年级的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语数外学习》解决了我语文学习的不少实际问题,非常感谢!最近,有一个病句方面的问题令我困惑,特向你们求助:怎样判断“一面对两面”的病句?老师说,有的句子貌似“一面对两面”,但实际上并不是“一面对两面”的病句,我不明白,能不能举例为我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18.
确保安全     
一次,有人问一个农夫他是不是种了麦子。农夫回答:“没有,我担心天不下雨。”那个人又问:“那你种了棉花了吗?”农夫说:“没有,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于是那个人又问:“那你种了什么?”农夫说:“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一个不愿冒任何风险的人,只有什么也不做,就像那个农夫一样,到头来,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他们回避受苦和悲伤,但他们不能学习、改变、感受、成长、爱或生活。他们被自己的态度所捆肖剑绑,是丧失了自由的奴隶。不愿意冒风险的人,不敢笑,因为他们怕冒显得愚蠢的风险;他们不敢哭,因为害怕冒显得多愁善感的风险;他们不…  相似文献   

19.
大学是人学以成人的地方,大学教育是人释解、寻译个体性和社会性的智识活动。奥克肖特希求的大学教育形态是博雅教育,由个人理解的学习向度和社会环境的客观存在构成,是传统习惯得以留存和延展的家园。博雅教育所达至的佳境是归复大学与知识对话的道德本性。奥克肖特将知识的构成要素分解为“信息”和“判断”。信息由客观事实构成,是思维提炼的产物,依借“指示”来教;判断由思考方式构成,是思维表达的结果,通过传达相关信息来教。大学教育在于承续人类智识遗产,与任何外在目的保持允洽的距离。奥克肖特的博雅教育理念旨在廓清大学教育的限度和可能性,指明大学应以“判断语言”为认识手段,引领师生参与矫治不良意识、调和代际冲突的谈话。  相似文献   

20.
波兰后现代主义哲学家鲍曼认为,在不变的、确定的和有秩序的现代社会中,“纯净”幻想的追求者(妄图消灭差异性)制造了“陌生者”。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其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制造了自己的“陌生者”即“边缘学生”(通常指品行不良且成绩差的学生,这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学习优秀的学生而言的),并力图用各种策略来“消灭”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