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村上春树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卡夫卡是表现主义的大师,两人都赢得了世界性的赞誉。村上春树坦言受到卡夫卡的启发,在《海边的卡夫卡》这部小说中,村上春树对卡夫卡本人、暴力和孤独等问题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村上春树与卡夫卡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歌德不仅影响了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而且这种影响业已形成一种焦虑,以至于卡夫卡得奋力摆脱这种焦虑,时刻提防着歌德过于强大的影响。歌德和卡夫卡看上去是那样不同的作家,但他们的内在联系却是如此紧密而不可分割。歌德对卡夫卡的影响最为集中地体现在卡夫卡的长篇小说《美国》和《城堡》上,歌德笔下那个“茁壮成长”的威廉?麦斯特在卡夫卡那里变成了“被迫成长”的卡尔?罗斯曼,而无所不能的浮士德则变成了始终在城堡外面徘徊的K。歌德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和赞扬也影响到了卡夫卡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有人说,大师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必模仿别人,而且也是别人无法模仿的。卡夫卡就是这样的大师。卡夫卡1883年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长子。自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  相似文献   

4.
从五十年代末,“卡夫卡热”在西方兴起至整个六十年代,历久不衰。时至今日,卡夫卡享誉文坛。世界上研究卡夫卡的出版物已超过一万种,对卡夫卡的主题思想即“卡夫卡说了些什么?”的探讨远远多于对他的审美形式即“卡夫卡怎么说”的探讨。本文试从卡夫卡的独特的写作方式来开启门户紧闭的卡夫卡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田继云 《衡水学院学报》2010,12(2):86-87,102
对卡夫卡的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其中大部分人侧重研究其作品中的“异化”世界及荒诞主题。但笔者认为,卡夫卡的爱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本文通过卡夫卡的日记、书信、情书、小说等来分析卡夫卡对祖国和犹太人民的爱,对写作的爱以及对未婚妻和家人的爱!  相似文献   

6.
对卡夫卡的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其中大部分人侧重研究其作品中的“异化”世界及荒诞主题。但笔者认为,卡夫卡的爱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本文通过卡夫卡的日记、书信、情书、小说等来分析卡夫卡对祖国和犹太人民的爱,对写作的爱以及对未婚妻和家人的爱!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与尼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尼采在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卡夫卡虽然是一位弱者,但在他身上常常透露出强者的气息和精神;尼采是一位强者,但他病弱的身体却承受不了强力的重压。尼采是一位爱好用格言或寓言写作的哲学家,这对卡夫卡的创作也有着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卡夫卡是一个总在怀疑的祈祷者,尼采则是一位“重估一切价值”的狂人。卡夫卡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作家,他在推崇和接受尼采的过程中并没有失去自己的原创思想和个人品格。  相似文献   

8.
卡夫卡与犹太人生存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是20世纪西方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因表现出人类生存意义的悲剧性和荒诞性,被西方人认为是给人类指引痛苦的人。文章认为,卡夫卡作品能够表现出如此深刻的主题,是因为卡夫卡与现代派作家除了面临共同的客观世界(现代巨变的社会)之外,作为犹太人后裔的卡夫卡,犹太人特殊的生存境遇和他个人作为犹太人的生存体验构成他对现实主观体验的一种特殊激情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小说成因于他受到的多重异化。从犹太人的现状来看,卡夫卡就处于德国反犹主义的整体大氛围中,长期的历史将犹太人的精神塑造为这样的一种作为西方人的东方人,有名义上的国家,其实没有国家,只有小家,在小家中又得经受父权制的压制。此外,卡夫卡还需面对西方社会人性的异化问题,这样,卡夫卡经受的是多重异化。  相似文献   

10.
赵志 《文教资料》2014,(25):1-2
鲁迅与卡夫卡对于自己作品的态度,有很大的不同。鲁迅很注意整理和出版自己的作品,他生前的集子大部分是自己编辑,少量是经别人编辑自己校阅的。卡夫卡生前发表的作品不多,对于没有发表的大量作品,他曾在遗嘱中主张全部销毁。鲁迅的写作是功利性质的,致力于解放民族和启蒙大众,而卡夫卡的写作是非功利的。比较鲁迅与卡夫卡的写作态度,可以深入理解他们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李倩 《文教资料》2012,(27):97-99
卡夫卡是残雪最早接触的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之一,残雪早期的一系列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深深地打着卡夫卡影响的烙印。可以说,卡夫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残雪一开始的创作方向,造就了残雪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2.
黑色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 1924),这位中年夭逝的奥地利小说家, 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的惊服, 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卡夫卡的作品,特别是他的一些短篇小说和三部长篇小说《审判》、《城堡》  相似文献   

13.
格里高尔·萨姆沙是《变形记》中由旅行推销员蜕变为一巨型甲虫的主人公,而卡夫卡则是《变形记》的作者,这只巨型甲虫的一手打造者,现代派作家。细读《变形记》,再探寻卡夫卡的生平事迹,会发现以上两个人物颇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4.
捷克卡夫卡协会4月10日宣布,2008年度卡夫卡文学奖将授予本国著名作家阿努斯特·鲁思迪克(ArnostLustig)。现年82岁的鲁思迪克出生于捷克一个犹太家庭,二战中被纳粹带入奥斯维辛集中营。二战结束前,在被从奥斯维辛转移至达豪集中营途中,少年鲁思迪克奇迹般地从火车上逃离这一死亡之旅,并返回布达佩斯加入反法西斯抵抗组织。  相似文献   

15.
“孤独”是卡夫卡小说的主题之一。在卡夫卡的笔下(以《变形记》、《乡村医生》、《在流刑营》和《饥饿艺术家》为解读文本),孤独源于无法展开的交流。在卡夫卡看来,语言作为交流的途径已经失效,共同的身体感受(饥饿、疼痛等)才是交流得以实现的基础,但是,由于人之身体本身的缺席或共同感受的缺乏,交流最终会失败,所以孤独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6.
英国著名诗人奥登曾经说过:“如果举出一位作家,能和四大名作家并列的,那么,卡夫卡是首先令人想到的名字。”的确,卡夫卡所写的《变形记》、《城堡》和《判决》等多部小说,让我们看到的是作为现代派鼻祖的卡夫卡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他那篇举世瞩目的《变形记》。  相似文献   

17.
卡夫卡在小说中对时间表现出异样的感悟和独特的体验,他往往把对时间的感受同人的境遇联系起来,揭示存在的虚幻和不真实性。关注卡夫卡小说中的时间表达有助于深入理解卡夫卡小说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最能抓住读者眼睛的眼睛,无疑是卡夫卡的眼睛.   卡夫卡的眼睛充分宣示了他内心的柔弱和恐惧.也许你会像触电一般被他唤醒了自己内心同样的柔弱与恐惧,也许你内心苏醒的是对于一个柔弱而又恐惧的孩子的怜悯与关爱.……  相似文献   

19.
石慧 《教师》2013,(35):127-128
鲁迅与卡夫卡生活于不同的国度,但两人都遭遇到各自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压制,他们同样处于黑暗和孤独的抗争之中,在穿透黑暗的过程中成为了书写黑暗的伟大作家兼自由主义思想家。在我国,人们都以不同角度去吟咏和礼赞长城,但鲁迅和卡夫卡(逝世于1924年的卡夫卡从未到过中国)却对长城表示了负面的态度。两位作家的精神世界,何其相似!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的残雪与卡夫卡研究始终摆脱不了《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一书的影响,本文另辟新径,从荒诞色彩形成的原因和对立双方寻求交流的写作模式来探讨卡夫卡与残雪的相似性和不同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