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峻青 《档案与史学》2007,(10):18-26
一 这里记述的,是一位我非常钦敬的挚友——屈原研究专家文怀沙教授.他有一件戏剧性的死而复生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1986年10月. 天高气爽.我来到我的故乡胶东半岛,参加烟台艺术节.正当我沉浸在亲切而迷人的艺术享受之中,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文怀沙教授逝世了.  相似文献   

2.
今年1月16日的上海某报,在一篇关于巴切莱特"有望成为智利首位女总统"的报道中,用了这样一句话:"巴切莱特一生都是一个社会主义战士".无独有偶,仅仅隔了13天,即1月29日晚,北京某电视台的一个娱乐类节目中,主持人在谈及一位目前仍在写作并兼当某大学教授的著名作家时竟称:"××一生写了××部武侠小说."这两家媒体对"一生"的乱用,令人不寒而栗!  相似文献   

3.
"教授走进直播间"与"布尔迪厄式批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教授走进直播间”《当代传播》2004年第2期刊登了李明伟、陈力丹的对话体论文《教授走进电视直播间的学理追问》(以下简称《追问》)。文章对于郭五林发表在该刊2003年第6期上的《教授走进电视直播间的学理思考》进行了商榷。两篇文章对待“教授走进电视直播间”这一传播现象的态度迥然不同,前者是批判省思的,后者是积极乐观。  相似文献   

4.
张敏 《新闻知识》2007,(9):18-20
美国有位对报纸产业研究了30多年的菲利浦·迈尔公教授2005年写了一本书《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以精确的数字和细节论证出一个预言:"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读者将结账走人。"作为持续风光20多年的中国传统报业的从业者,实难接受这样残酷的前景;但面对日新月异、铺天盖地而来的新媒体的狂轰乱炸,曾为传统纸媒  相似文献   

5.
河北工业大学情报事业的两位奠基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河北工业大学在情报事业创立和发展过程中两位重要人物的光辉业绩。一位是河北工业大学名誉校长、一级教授潘承孝;另一位是前河北省科学院院长、河北工业大学教授邹仁鋆。  相似文献   

6.
"亲近性新闻":公民化转型中的新闻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飞  卢艳 《新闻记者》2007,(11):52-55
一位医学人类学教授曾撰文说,民族志工作类似于好研究的记者所干的活:会见相关的人们,查看记录,在矛盾的观点之间辨别它们的可信性,寻找特定的利益集团与组织之间的联系,然后为关心此事的大众和同事们撰写一个故事。应该说,这位教授把握了  相似文献   

7.
1942年2月25日,在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河北平山县吊儿村,司令员聂荣臻推掉所有工作,专门接待从北平来的两位“洋教授”.他们都是英国人,一位叫林迈可,一位叫班威廉,分别是燕京大学经济系、物理系教授.聂荣臻给予两位“洋教授”以极高的尊重和礼遇.  相似文献   

8.
《北京日报》近日在其《教育周刊·科技》版头条发表了对邹承鲁先生的采访录。针对最近一位教授向新闻媒体宣布将用5年时间完成复制人体的206个组织器官一事,这位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向科技界人士坦言:真正的科学成果不会先在新闻媒体上炒作。我以为新闻界的同志们也应该认真读一读这篇采访录。  相似文献   

9.
刘心武为标题挑毛病1993年10月8日,上海某报出现这样一条标题:《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中首添汉语教授》。一般读者看不出这条标题有什么错,而作家刘心武却挑出了毛病。他在一篇,“随笔”中指出,“汉语教授”的说法不确。理由是:一、消息中没有说出这位“汉语教授”是谁;二、诺贝尔文学奖是由瑞典学院院士评定,严格地说,院士不好称为“评委”。该机构的院士是终身制,死一位方可补一位;而现在18位院士无一在1993年逝世,怎可能“增添”出一位来?三、退一万步,就算今年添了一位“汉语教授”吧,那也绝非“首添”,因为瑞典著名汉学家马悦然教授,早在8年前就被选为瑞典学院院士,1992年他还担任评定诺贝尔文学奖的执行主席,也就是说,瑞典学院院士中早就“首添”汉  相似文献   

10.
李玉 《现代出版》2003,(4):62-63
吴恩培先生的吴化理论研究专《勾吴化的现代阐释》一书,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后,受到了内地和港台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并获得多位资深学、教授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