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第一次与赵老师的文字相遇,是《双手合十》.2013年的初夏,朱寒冬社长将《双手合十》的选题表和稿子交给我,对我说:“这是山东省作协副主席赵德发先生的作品,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展示当代汉传佛教文化景观的长篇小说,非常独特,你要认真做.”从此,开始了安徽文艺出版社和我与赵老师的殊胜之缘. 拿到稿子后的第一时间,我拨通了赵老师的电话.第一次通话,却仿佛并不陌生,赵老师言语中透出的温和敦厚让人感到亲切.他谈到自己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去研读佛家经典,走进全国各地的寺庙和居士林,了解佛教徒的宗教生活,这让我十分感慨和敬佩,能够用这样的执着和投入去创作一部小说的作家竟然被我遇到了,这是多么大的幸运啊.  相似文献   

2.
记者来信     
《新闻爱好者》的叔叔、阿姨: 你们辛苦了! 我与贵刊结识一年整了,这是我第一次与贵刊通信也可以说,贵刊是我的无言老师,自从认识了她,我觉得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赶走了我的孤寂。我真的感谢你──我的无言老师 我是一名军人,我的愿望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通讯员正当我满怀激情时,却听到一些人 这样说:“写稿子要写好人好事;一些连队的问题最好不要写,写了,政治处也不给盖 章”还有的说:“投稿子在 编辑部没有关系,再好的稿子也 不给发”虽然我心里不这样认 为,但我也不敢肯定,请你们直 接回信给我好吗? 2000年 5月 1…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读者来信《新闻天地》编辑老师们: 我是一名在读的新闻系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学校图书馆里看到了《新闻天地》杂志。读过几本之后,我也感觉到有一些问题。首先,我认为"新闻味"还可以更浓一点。其次,我觉得稿子还应该更有新意一点。如果能多发一些如《人间神鬼最难缠》这样的稿子就好了。最后,我希望能有机会介绍一些年轻的名记者、名主持人,这样能吸引更多像我这样的年轻读者。如果还能给我们这些"准记者"开辟一块习  相似文献   

4.
读大学时,专业是新闻学,精力过剩,便想找点事干,学以致用.大四第一学期,我去《羊城晚报》深圳记者站实习.第一次独自采访就是暗访,不过危险性不大,老师让我去搞宠物市场卫生情况调查,但我到了深圳市一家宠物市场后,才发现它的卫生情况非常好,没有问题.怎么办?我灵机一动问起了宠物价格,才发现里面有问题,宠物的血统缺乏真实权威的鉴定,价格非常混乱,同一宠物价格相差上万.几个"好心"的老板向我抖了点"猛料",我那第一篇成功的稿子很快就成形了.稿件刊发后,《羊城晚报》的地方部编辑着实表扬了我一下.  相似文献   

5.
这几年,我发了些作品。加起来,也能编个小册子了。我第一次给杂志投稿,是给《星星》诗刊。一篇很一般化的稿子,虽说自己是费了一番劲的,可也知水平不高,未必会有着落。谁知,二十多天后,竟收到了采用通知。这稿子发在1982年3月号的《星星》杂志,对我来说:意外!再回头看那稿子,经过编辑的一番“装扮”,也很有些意思了。这一下,我激起了兴趣,一篇一篇投出去,也陆陆续续发了一些。有人说:“你编辑部有人!”想想吧,我一个地道的山里人,认识哪个编辑呢? 记忆最深的是《飞天》诗编辑张树申老师。我寄去六七次诗稿,他也回过六七次信,信是那么中肯、亲切:错别字、错用的标点符号哪些要改,哪一节可删去,哪些词语意境不够,今后从哪些方面抓起,等等。记得有一封信有这样的话:今后把字写  相似文献   

6.
这是8年前的事了。这些年,我不知瞧了多少回镶在相框里现有些发黄的那张在北京前门城楼上与《新闻与成才》编辑的合影。每瞧一回,总有一种激情激励我向着人生制高点不停地攀登。第一次见到《新闻与成才》(当时叫《解放军报通讯》)是1981年。在我刚当兵的新兵连里,见一名叫刘长江的新兵班长手中有一本《解放军报通讯》,是讲如何写稿子的。后来我便经常借阅它并试着写起稿子来。不久,我就在驻地的广播站中了稿。虽是篇广播稿,我却非常珍惜她,因为她是《解放军报通讯》引我后来走上新闻干事岗位所播下的第一粒种子。后来,我当上《人…  相似文献   

7.
每当我从广播里听到自己的稿件被采用,心里格外高兴和激动的时候,不由得想起我的老师——《新闻爱好者》. 去年,我还不认识这位老师,更不知道她尊姓大名.平时写的稿子寄出去总是"泥牛入海"没信儿.后来,村主任付华  相似文献   

8.
投稿经验谈     
从1978年我的第一篇作品发表以来,我坚持写稿不停,陆续在《山西日报》、《天津日报》、《杂文报》等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1.树立自信心。刚开始,我写稿时怕人瞧见,投稿时也怕人瞅见,稿子是匆忙草就后寄出,最后落得个石沉大海。究其原因,一是缺乏自信心,二是怕丢面子。自己写稿报道周围发生的新鲜事这是件好事。发出去的稿子由于各种原因总有登不登的两种可能,这没有什么丢人的。这样一想,我写稿和投稿也就不那么鬼鬼祟祟了。稿子写好后,我还找周围的同志提意见。遇到退稿时,及时分析被退的原因。甩掉了思想包袱,写起稿子来也得心应手了。1984年  相似文献   

9.
杨振英,现在是徐州织布厂宣传科副科长。1964年的一天,杨振英写的稿子第一次见报了。他高兴地拿着报纸一连看了几遍。从此以后,杨振英写稿的劲头更足了。接着,《新华日报》、《东海民兵》等报刊也陆续刊登了他的稿子。  相似文献   

10.
调到报社工作,使我想起了在县委宣传部工作期间和上级党报编辑交往的几件小事,兹录于后,或许对我们从事基层党报编辑工作的同志能有所启示。1998年下半年,我写了一篇评论《首先监督我》,斗胆寄给了《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栏目。“人民论坛”是《人民日报》的名牌栏目,选稿标准较高,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向这个栏目投稿。没想到稿子寄出不久即被采用,随即又被发行量较大的《报刊文摘》在  相似文献   

11.
记得迈进新闻系的第一课,由盛沛林教授主讲,题目为《心无半点尘,笔有千钧力》,谈的是做人与作文的关系。如今在解放军报社实习的经历,让我对盛教授当年的一课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学校写作,我只求语句通顺,辞能达意便认为大功告成。到军报理论部学习,认真阅读过前几年的剪报文集之后,我便欣然动笔,写了一篇关于《追求军人美》的文章。几易其稿,自认为没有差错,文笔也还流畅,就将稿子呈送给编辑老师。编辑老师看过稿件,让我继续完善。我没放在心上,草草地看了几眼,将基本未动的稿件再次交给编辑老师,认为这样就可以蒙混过关。  相似文献   

12.
蒋昱思 《青年记者》2012,(33):97-98
作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范以锦老师的硕士研究生,《新闻"微"茶座》我前前后后读了三遍,每次都有新的体会和收获。第一遍是从去年11月至今年3月,范以锦老师以"新闻学生茶座"为名在新浪和腾讯微博上"连载",我以碎片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最难忘的是自己第一次在《解放军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那次,我写的稿寄出不到一个星期,就收到贵报的报样,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别提多高兴了,兴奋得一夜没睡好觉,心想我也能写稿了,尤其是不相识的编辑还在回信中在我的稿子上加了一段评语,让我继续努力写稿子,将具有新闻性的稿寄给报社。就是这篇稿激励我笔耕不辍20年。如今,自己虽有很多稿子见于各报,但很少能遇见像军报这样负责任的编辑。现在是信息社会,报纸林林总总,但可怕的是有些报刊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读者的意见听不得,通讯员的槁子看不得。广告效益生辉,…  相似文献   

14.
办报纸,编辑部设有第一读者。每张报出版前,第一读者先品尝。听名记者田流讲,他也有第一读者。有一次,他到福建采访,写成5篇稿子,其中有2篇就是被家庭第一读者否定了的,没有拿出来,他笑着说。“这叫夫人把关!”我写稿,家里也有第一读者。每次写出草稿,先交妻子、女儿、儿子看看,请他们提意见,发议论,看稿子能不能拿出去。有一次,我到牡丹江市采写了篇通讯《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交大儿子看后,就纠正了不少错别字。这以前我写稿用字常不规范,而且并不在意,这以后,每写完一篇稿子,让家里人帮我挑错别字,及时改正过来。不然,当了几十年的记者,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2月2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石鲁作品第三次捐赠收藏仪式。石鲁先生是我国20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之一,与赵望云一同创立"长安画派"。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的《转战陕北》《延河饮马》《山区修梯田》等作品成为时代艺术创作的高峰。2012年8月和2014年8月,石鲁先生的夫人闵力生先生带领其子女们,先后两次将珍藏的先生遗作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批捐  相似文献   

16.
我搞新闻报道多年,也常听人感叹:“在报社没有关系,要登篇稿子,难啊!” 情况果真是这样的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记得我在采访枝城市红花套镇蔡家冲村6组共产党员吴连富一家少生快富孝敬老人的事迹报道,正准备投给《三峡晚报》和《枝城报》,当时有人劝我:“你已退休,无职无权无钱,编辑素不相识,报社的门朝哪开都不知道,寄去也是被扔进纸篓,还是算了吧。”听了这话,我犹豫了好几天。但最后还是怀着试一试的心情将稿子投进了信箱。没想到,《三峡晚报》和《枝城报》的编辑老师都帮助我把稿子作了修改,《三峡晚报》以《“儿”是婿“女”是媳孤婆婆晚年好福气》为题,《枝城报》以《儿孝·孙效·老人笑》为题,都刊登了。这一事实对我的震动很大,我意识到,要赢得编辑的青睐,最重要的是在稿子质量上下功夫,只有高质量的文章,才能真正打动编辑的心。  相似文献   

17.
今年六月下旬的一天,《民主与法治》杂志河北站的张君等人找到我办公室,送上他们的第2012年第十四期样刊,同时送上的还有一些溢美之词,说我写的稿子是XX直接编辑的,是本期的压轴戏,看到自己的稿子成为印刷品,而且占据了几个版面,又配了插图,就像看到自己走失一年的孩子突然站在面前一样喜不自禁。但客人走后,另一种滋味袭上心来,首先,我由第一作者变成了第二作者,由一个近三十年职业生涯的记者,变成了本刊的通讯员,而且使用了化名,隐姓埋名变成了"太行石"。  相似文献   

18.
我如愿以偿     
我在童年时代就非常向往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如今终于如愿以偿。这应当感谢《新闻爱好者》这位老师! 记得我刚开始从事写稿子时,曾走了许多弯路,稿子写了上百篇,篇篇被“枪毙”,灯没少点,闲话未少听,还是未有成效。于是,我找到高中时期的语文教师刘其义请教。刘老师听完我的苦楚,哈哈一笑说道:我给你推荐一位最好的老师,它是《新闻爱好者》!别小看它,它培养了很多新闻写作能手。我将信将疑,立即补订了一份《新闻爱好者》。嘿、栏目挺丰富哩——新闻写作入门。  相似文献   

19.
《出版史料》2012,(2):104-104
正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曾举办过三次"作家第一本书"的活动。第一次是由《爱书人》杂志策划的"我的第一本书"专栏。第二次是1987年由《文讯》杂志社举办的"作家的第一本书"展览。第三次是2012年春由台北市文化局主办的"文学初遇:作家的第一本  相似文献   

20.
我从1978年考入大学中文系起,就学写文章,可是连续写了五年,寄了几百次稿子,结果连一个字也未发表过。直到1983年,我在西藏山南地区工作期间,偶尔听一位学生家长说,国家运往西藏的一些名牌自行车,有不少又被人带回了内地,给国家造成很大损失。当晚,我的头脑里老是想着这事,于是在半夜里信手写了一篇短文:《希望尽快改变进藏物资倒流的状况》。一个多月以后,《人民曰报》在《读者来信》版上发表了,并被放在“紧急呼吁”栏。我似乎受了启发,不久又写了《在西藏推行太阳灶势在必行》的短文,又被《人民日报》发表在《读者来信》版。看着自己的文章竟被《人民日报》采用,就好象一个从未坐过汽车的人,一下子坐上了飞机似的,喜不自禁。我身边的藏族老师们也纷纷称赞我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这时,我回想起自己写过的数十万字废稿,那些稿子不知花了我多少心血,而这两篇稿子连草稿也没打呀!我从中悟出,写文章必须从生活出发,做生活的有心人。否则,一味凭自己主观意念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