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波 《南平师专学报》2008,27(3):100-103
现在高校全面开始的“两课”已将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承担着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由于各种原因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法律知识教学,为此高校应改革当前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将98方案中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程》两门课合二为一,但是不是将两门课简单的相加,而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理论与实践崭新课程。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在一起讲,对教师来说也是第一次,如何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上好,是全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3.
要高起点、高质量地开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必须在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处理好“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两方面知识体系的关系,设计好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这一课程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在新的教材、教学体系转换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融合有其科学的必然性和意识形态的现实性.在课程资源整合、课程内容融合的过程中,在理论层面上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科学性、意识形态性及其二者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才能将这两部分内容很好地整合在一起,使之成为闭合有序的理论整体.  相似文献   

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理论与实践的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为了充分地贯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促进大学生的理想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从而全...  相似文献   

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道德法制观教育,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并解决他们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广西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德文化资源,包括爱国主义文化资源、社会伦理文化资源、家庭伦理文化资源、生态伦理文化资源等。将广西道德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之中,成为广西本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更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和理论逻辑性成为了新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者创新性的集中追求,这样的追求使得教材具备了两大突出的创新亮点:(一)较好地处理了"道德与法律"、"个别与体系"以及"基础与提高"三大关系;(二)更贴近实际的新内容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但作为一本普泛性教材(全国高校大一使用)也依然存在有某些重要的人生修养内容被屏蔽或忽略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针对大学新生所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干,把过去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针对性和思维性。在教材的内容上通俗易懂,与当前社会和学生实际紧密结合,也融合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话题式"教学法,可以是一个问题,可以是一种现象,还可以  相似文献   

9.
姜友维 《职教论坛》2012,(20):28-29,32
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践中,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实际、师资实际和学校实际,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用专题教学模式建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体系,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真正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疑难问题,使该门课程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相似文献   

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法律修养,有效匡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道德信仰危机、人生信仰庸俗、宗教信仰功利等不良倾向。但从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来看,这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将其解决,必将影响其教学质量的提升。由此可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课程之一,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许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很多挑战,切实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时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此为依据,以期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中开设"思修"课程,正是给青年大学生以思想上的启示和导航,力求让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有所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将法律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道德和法律的基础层面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承担着宣传"中国梦"的重要职责。本文分析了"中国梦"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意义,探讨了从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治信仰教育等方面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阐释"中国梦",提出并实践了运用专题讨论、小组课堂展示等方法将"中国梦"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使命,具有鲜明的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性和突出的实践性。在对西安音乐学院及其他三所艺术类院系2469名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开展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的重要必修课程,应在准确把握教材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总结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发展事业的主力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社会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社会中道德发展现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壮大的主要路径,将有效地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简要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现实依据,并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要原则、实践路径。通过分析及研究,旨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把"98方案"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合并,使思想道德和法律在体系上融合为一。要真正做到新课程中"德"与"法"从理论到实践的融合必须采取如下措施:统一认识,明确任务;重视思想、狠抓落实;与时俱进,提高本领;注重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整合和编排等。  相似文献   

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将98方案中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程》两门课合二为一,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理论与实践的崭新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核心课程之一。在这门课程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我国高校思想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和法律是支撑人类社会秩序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分别构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核心内容。虽然这门课程从内容上确立了道德和法律的主题,但是这两大主题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以及这两大主题之间的深刻关联性,现行教材缺乏深层次的剖析。道德构成人类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印证着人在精神领域的超越性,虽然社会契约论的法律思想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重要补充;没有伦理支撑的法律是没有生命力的,法律的伦理诉求体现了道德和法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20.
胡敏 《西藏教育》2009,(7):23-25
新课程方案实施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教学和教师都有很高的要求,要上好《基础》课,必须做好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过渡,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本文提出“理论+案例+实践”三维动态教学模式,探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手段及方法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