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闻评论写作中,有些作者好用俗语,或者爱将俗语稍加改动作为标题。结果,就是这些似乎很土的标题,竟象磁铁一般将受众的眼球吸引住了,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俗语,《新华词典》的解释是:群众中广泛流行的通俗而定型的语句,多数是劳动人民从生活经验中创造出来的,简练而形象化。为什么俗语用在评论标题中有着独特的魅力?本文结合自己的采写实践,就此作些粗浅探讨。一、俗语简练而形象,能增强评论标题的生动性。俗语通俗、简洁而又十分形象,比如“眉头一皱,计上心头”。有的还常用比拟的手法,像歇后语之类,比如说明对此事不在行,往往是这样…  相似文献   

2.
给评论起个叫得响的名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获第十届中国新闻奖的190件作品中,有11篇言论。其中,获特别奖1篇,一等奖2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5篇。人民日报有两篇言论分获特别奖和二等奖。翻看这些获奖言论,不仅它们的选题和论证给人印象深刻,而且它们的标题都让人过目难忘。可惜,我们有些同志写评论,不太重视标题,认为评论的力量在论证,标题无非是个记号、名字而已。其实不然。看看第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言论的标题制作,都是十分讲究的,有些可谓费尽了苦心。比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人民日报社论《祖国万岁》、批驳“两国论”的解放军报评论《“实力”救不…  相似文献   

3.
武威  钱国宏 《新闻采编》2003,(2):34-34,14
有 人把标题比作是新闻评论的眼睛 ,把立意、主题、中心论点比作新闻评论的灵魂 ,这是颇有道理的。《诗经》云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对于一篇新闻评论来讲 ,精巧的标题就好似女人动人的笑容和迷人的眼神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令读者一见倾心 ,拍掌称绝。新颖、精彩的新闻评论标题 ,总是令读者难以忘怀 ,记忆犹新 ;而平淡无华的标题却如同沙滩上的脚印 ,很快会被读者淡忘。因此 ,写新闻评论时一定要下功夫拟个好标题 ,以使全篇生辉。那么 ,如何才能使新闻评论的“眼睛”亮起来呢?笔者认为 ,除闯过立意、选题、语言三关…  相似文献   

4.
新闻评论标题之我见吴政回忆近十几年,承蒙相识的和素不相识的编辑的帮助,我在全国主要报刊发表的新闻评论累计千篇有余。我的体会,一个好的评论标题应是“小、新、实、白、悬”。“小”就是不贪大求全拉架子。小题目的长处不仅在能打动人,写起来顺手,而且可以缩小篇...  相似文献   

5.
香港《大公报》在10月7日、8日两天详细摘要连载了本刊第9期以本刊记者魏永征署名的《周瑞金、凌河、施芝鸿:皇甫平三人谈》一文。《大公报》转载此文的标题是《“皇甫平”揭秘》,肩题是《四篇评论招来“姓社姓资”争论》。其内容包括原文的“皇甫平点将录”、“皇甫平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还有第五篇,没有写出来”、“非同一般的反响”、“皇甫平为何保持沉默”、“为什么在‘姓社姓资’问题上  相似文献   

6.
《家庭办公室》是我在渭南驻站时写的一篇通讯的标题(见1984年10月17日陕报二版头条)。它也有故事吗?不仅有,而且故事情节曲折动人。1984年年终,这篇通讯被陕报评为好稿,我在掌声中走上台去领了奖金与证书。这时,我虽然调到科教文艺部,但记者部还约我写了“功在文外”的采访体会。适逢当时写业务报告,我便增加了一条“支持改革,为争议人物大唱赞歌”,举例仍是《家庭办公  相似文献   

7.
去年,《新华日报》出版的《群蜂集》一书,我有两篇小作幸被入选。我主要以题取胜。我在作标题中做到: 一、建立“标题仓库”。我用本子将报刊上好的标题摘录下来,分类为:消息标题、通讯标题、言论标题、读者来信标题、获奖标题、歌曲标题、影片标题,把这些好标题储存下来,以备借鉴。记得1991年我写全国劳模、退伍军人戴宗仁事迹时,为了作一个理想的标题,我竟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连作五个标题都不满意。半夜,我突然从歌曲《在希望的田野  相似文献   

8.
通讯员园地     
读报剪报有收获 我爱读报剪报。往往见人家看报纸是看过了就丢到一边不管了,而我却不舍得,看完的报纸我也不会放过它,我把它们分类剪贴起来,做成几个剪贴本,按报道的内容分别分类为:农业、工业、新闻评论、经济信息、法制等五个剪贴本,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收集剪贴了1086篇。 我觉得读报剪报,不但有意思,而且还对我采写新闻帮助不小。我常常把这些剪贴本当作我写稿的“老师”。每当我动笔写稿时,我总是先请教我的“老师”。看看人家是怎样写的。如我发给《桂中日报》的一篇《有感于干部下乡》的稿子,就是借鉴了人家的技巧,来充实自己的。我从我的剪贴本中看到了有一篇关于干部搞不正之风的文章,读后觉得很有针对性,于是联想到现在的干部下乡也有一股不正之风,觉得很有写一写的必要,于是就写了《有感于干部下乡》的议论性文章,被《桂中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用了。  相似文献   

9.
1986年我开始学写新闻稿件,通过刻苦地练笔,写作能力逐渐提高,有了一些粗浅体会。一、精制标题。精采的标题能立即吸引住编辑、读者,所以,我对每篇文章的标题制作都力求新、奇、巧。《闽东报》去年在“经济杂谈”专栏采用我写的《“黑心秤”该寿终正寝了》,《中国汽车报》去年在“司机之友”专栏采用我写的《“护车符”岂能保平安》,这两文的标题编辑都未改动。这都是我吃透新闻事实,找准主题,精心做标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一、“皇甫平”文章应运而生 按照《解放日报》的惯例,每年农历大年初一,都要发表一篇小言论贺新春。1991年春节前夕,我觉得只写一篇小言论不足以宣传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最新思想。因此。在小年夜我找来了评论部负责人和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一位处长共同商议,决心合作写几篇联系上海改革开放实践,阐述邓小平改革开放新思想的评论文章。开篇就是2月15日(辛未羊年正月初一)发表在《解放日报》头版、署名“皇甫平”的评论:《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  相似文献   

11.
今年以来,我自己或与他人合作,先后采发内参稿3篇。《陕西商洛地区40万灾民缺粮》(《国内动态清样》3月18日644期采用)得到李鹏总理的批示;《冬春连旱灾情严重,柞水10万人缺粮》(陕西日报《要情反映》5月22日25期采用)人民日报《情况汇编》转发,省委领导作了批示;《令人深思的“豆芽案”始末》被《内参选编》4月12日第14期以黑体标题刊用。这些内参稿件,对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讯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敢于写内参。我当通讯员多年,为各报刊社写了不少稿子,但过去从未写过内参稿或批评性报道。今年,新华社陕西分社对特约通讯员明确提出了写内参稿的要求。如何办呢?不写完不成任务,写的话又有  相似文献   

12.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神异记》曰:画龙而点睛,则“雷电破壁,见二龙飞去”,文章有了好的标题,则全篇得神,文采飞扬。近来,笔者对评论标题的制作作了些研究,得文若干篇,兹成系列于后。 (我们先选编一篇,以飨读者——本刊注)  相似文献   

13.
《在乡下过年——日记六则》,是2001年春节我回家过年时采写的一篇稿子。转眼间,5年过去了,但至今,我遇到陌生的采访对象,向他们介绍“我叫万京华”时,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你就是万京华?那年你写的《在乡下过年》不错。”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从事新闻工作15年来,我写的稿子有30多篇获得过全国及全省的各级新闻奖,而这篇稿件除了被评为莱芜日报好新闻奖外,并没有参与其它评奖,但受到了广泛的赞扬。至今已有不下40人对我说过、谈论过这篇稿子,他们中间有部门领导、有一般干部,有工人、有农民,各种阶层、各种身份的…  相似文献   

14.
1995年,我采写制作的《凭“牛”劲,发牛财,肖家堡人“牛”起来》的标题荣获陕西省新闻好标题奖。回想这则标题的产生过程,深感制作一个好标题绝非易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铜川市印台区肖家堡乡是一个穷乡。全乡5000多口人,大多住的是茅草房,吃的粗杂粮,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三、四百元。虽然肖家堡乡很穷,但这个乡却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全乡拥有数万亩荒山荒坡,发展林业和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新一届乡党委班子成立后,把林业、畜牧业作为振兴全乡经济的重点,在短短的几年中,全乡牛存栏达到20000余头,户均5头牛,人均纯收入迅速提高,其中养牛的收入就占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我到肖家堡乡采访了好几次,也写了几篇文章,但总是找不到感觉。最后一次采访归来,冥思苦想地在草稿纸上拟了几个标题,但感觉都不满意,于是,我随意在稿纸上写了牛、牛、牛三个字,突发灵感。于是拟制了《凭“牛”劲,发牛财,肖家堡人“牛”起来》的新闻标题。文章见报后,反响很好。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任劳任怨、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动物,它形象具体,又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标题中第一个“牛”,表现了肖家堡人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  相似文献   

15.
三改标题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如何当好基层通讯员的短文,内容是自己从建立底稿本、标题库、剪贴本做起,注重在对比中学习,总结中提高的一些收获。当初制作的标题是《点滴招数伴我长进》,稿件写好后,通读全文,越品这副标题越没味,心想:自己制作的标题连自己这一关都过不了,怎能拴住读者挑剔的眼睛,又怎能叫编辑动心呢?我没有急于发稿。几经思考,又把标题改为《我的一招》,把标题和内容全部读了一遍,还是感到这标题缺乏新意,欠“火候”,我决定把原来制作的两个标题全部放弃。自己仔仔细细地读了几遍全文,不知不觉中感到:这三点做法不正是自己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道路上拣到的三粒芝麻吗?我眼前一亮,工工整整的四个字《三粒芝麻》成了这篇文章的标题,稿件寄出后即被一家新闻专业刊物采用,样刊收到后,我看到“三粒芝麻”这个标题,编辑还在版面上作了突出处理。 “题好文一半”。一篇稿件,内容固然重要,鲜活意丰的标题也确确实实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编辑部有句流行的话“娃子好生名难取”。意思是说稿子好写,标题难制。常常是一篇文章写好了,抓破头皮也想不出一个合适贴切的标题。 前不久,要闻版负责人编发来一篇稿子,题目是《干部村组就餐,政府出钱买单》,内容是反映首创“农民负担大包干”的枣阳市杨档镇采取干部在农村吃工作餐,农民可以拿着餐单随时到镇政府结帐的做法,既方便镇委、镇政府监督干部,又不要农民负担一分钱。事件的本身毫无疑问是一篇好稿,但细品之余,我发现标题存在问题:一是标题没有反映事件的本质,即:彻底解决了“干部招待费由农民负担的问题”,而标…  相似文献   

17.
新华日报群工处编辑的《群蜂集》一书,我的两篇小作有幸入选。并不是我文章写得有多好,主要是以题取胜。由此我谈几点创作标题的体会。一是建立“标题仓库”。我随时用本子将报刊上好标题摘录下来,并分类为:消息标题、通讯标题、言论标题、读者来信标题、获奖标题、歌曲标题等,把这些好标题储存起来,以备学习和借鉴。记得我写全国劳模、退伍军人戴宗仁的事迹时,为了做一个理想的标题.我竟花了一天多的时间,连做五个标题都不满意,晚上睡不着觉,坐在床边想标题、边写标题,一直到下半夜2时,我突然从歌曲《希望的田野上》的标题受…  相似文献   

18.
在1986年5月12日的《新华日报》上,有一个好标题:《一个成功者的负疚》。细读内容,寻味之余,越发觉得这个标题好。好在哪儿?我想,不妨用“新”、“深”、“美”三个字来概括。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文章能否吸引读者,关键的第一步是看标题怎样。标题新颖独特,就能引人注目。当我蓦地瞥见这一标题时,心想:成功者理应高兴万分,怎么会“负疚”起来?反差之大,令人感到新奇!怀着疑间,我迫不及待地读下去。读毕,方知是赵绍龙同志写的一篇人物通讯,介绍淮剧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同行都深谙写评论的个中艰苦,写评论难,而写出具有理论色彩和文采的评论文章则难度更大。以萧山为笔名的《“对策”也可当镜子》,就是一篇富有理论色彩而可读性  相似文献   

20.
现在时兴一句新闻用语,叫“现场短新闻”。我们的《参考消息》,常常刊登一些有趣而又发人深思的“现场短新闻”。我多次想提笔推荐一番,使我们的记者有所借鉴,但又怕小题大做,人们会以为这个老头子闲得发慌,才写这样的豆腐干小文章。可是今天(8月4日)又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了两篇一组的小新闻,欢欣之余,我再也忍不住要说几句话。《这边喧闹那边静,同时纪念两样情》,这个标题显示编辑同志的匠心,非常有吸引力。标题两边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