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绽放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盘点中学语文教材尤其是诗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酒文化,足以让我们为历代文人的诗酒情结所感动和陶醉。台湾诗人洛夫曾说:“要是拿了唐诗去压榨,起码还会榨出半斤酒来。”陶潜写《饮酒》诗20首,斗酒诗百篇的诗仙李白,新停浊酒杯的诗圣杜甫,把酒问青天的文豪苏轼,沉醉不知归路的才女李清照,他们的人品才情让后人敬仰,他们的诗酒佳句浸润着中学语文教材,形成语文教材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2.
<正> 杜甫一生有无“干谒”?若有,当该怎样认识?这关系到诗人的思想和人格评价,值得进一步探究。对这个问题,学术界有两种不同说法。一是以肖涤非为代表,承袭清人仇兆鳌的“公深耻而不屑干”的观点,认为杜甫与干谒是沾不上边的。他在注杜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独耻事干谒”一句时说:“是说从事钻营为可耻。用一‘独’字便见得从事干谒之流,天下皆是。”又在《杜甫研究·再版前言》中,专列“关于  相似文献   

3.
北宋诗人苏轼贬官在广东惠州时,曾作《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人教社编初中《语文》第三册《荔枝蜜》引用了这首诗的后面两句,教材注解这两句诗时又引出了诗的前两句,但没有时这两句作具体解释。高中《语文》原第一册《南州六月荔枝丹》亦引用了苏诗,教材注“卢橘”为“枇杷”。周有光先生在《语文闲谈·续编下》的《枇杷入诗》中释:“‘枇杷’又称‘卢橘’,现在广东还有这种说法”,并以苏诗为例。上述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我国历史上的文人,似乎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隐居时饮酒,求仕时饮酒;得意时饮酒,失意时饮酒;宾朋相聚时饮酒,独自一人时饮酒;有钱时饮酒,无钱时典当什物还要饮酒。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似乎就喝得越多,诗做得就越多。杜甫也是豪饮“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自居易也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且饮。”无论“建安七子”还是“竹林七贤”无不嗜酒,却也是个个才气纵横。诗与酒几乎在所有文人的生活中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5.
笔者从2003年下学期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三册》。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这本教材是一本好教材,但还存在一些不妥之处。一、存在前后说法不一致的问题教材第15页压题图片下的说明文字:树林中的丁达尔现象。教材第19页:光束通过胶体,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前面说丁达尔现象,后面说丁达尔效应,这样会使授课教师无所适从。因为原高三化学教材一直沿用丁达尔现象的说法,而新编教材两种说法混用。我们在集体备课时讨论认为,如果两种说法均可,则旧教材的说…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2001年3月版初中《语文》第三册,对杜甫《春望》中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注释为:“由于战乱,国都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局而流泪,鸟也因人世的离别而惊心”。这条注释,一反传统的“旧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两句诗的传统注释是:诗人感伤时局,见到春花禁不住悲怆流泪,怨恨亲人离别,听到鸟鸣禁不住魄悸心惊。这种注释,源于北宋的司马光。《迂叟诗话》:“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意即是诗人见春花而流泪、闻鸟鸣而心惊。后人大多沿用这种说法,逐渐成为一种传统说法。且人教版  相似文献   

7.
正"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是饱经沧桑的杜甫在晚年回顾他诗歌创作时说的话,很形象地道出创作的重要与艰难,发人深省。文无定法,笔者将其归纳为五个字,只是为了便于探讨阅读;而名之曰"真言",也并非和尚道士撞钟念咒时的喃喃自语,"真言"者,真心话也。  相似文献   

8.
无理而妙———谈中国小说的一种写人方法余庆安胡小石《杜甫〈北征〉小笺》对《北征》“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二句作注解时说:“人非猿猱,何得行于树杪?盖诗人写景,往往只取片时之感觉,纳入文字,不俟说明,骤见似无理,而奇句却由此生,……所谓诗要通,又要不...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选入了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该诗是“诗圣”晚年漂泊西南时期创作的一首著名的登楼咏怀诗,曾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诗人与世长辞的前一年,也就是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这一年,杜甫携家眷由夔州出峡,沿江经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到江湘一带,并在暮冬时节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赋此诗.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第五册(2007年3月第2版)《旅夜书怀》一诗中“名岂文章著”一句被注解为:“我的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赫呢?意思是说.我诗作虽好.何曾因此而为世人推重?”笔者认为:教材对此句的注译无可厚非,但注者可能忽略了反问句所表达的真实意图和杜甫其人其愿.后半部分的解释难免有画蛇添足之嫌。原因有二。  相似文献   

11.
人教社新编初中语文第二册中的古乐府《木兰诗》,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传统名篇课文。这套教材从1993年起在全国大多数地区使用至今。但课文对“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里“帖花黄”的注解一直沿用老教材注法,说“花黄”是  相似文献   

12.
杜甫与严武的关系历来众说纷纭,难下定论。今从牡甫的“赠严诗”中得知:杜、严二人关系密切.友情深笃。其交往历程分为发展期、蜜月期、转折期和怀念期四个时期。他们的关系、情感主要体现在:政治上同属“房党”,学上是诗友,生活上严武对杜甫关照有加。探讨杜甫与严武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研究诗人晚年的思想、创作、生活与行踪,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杜甫。  相似文献   

13.
杜甫与火锅     
2002年2月20日《北京晚报》第34版《电火锅一半不合格》一文第一段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锅。”杜甫的这句诗可说是吃火锅的最佳意境写照。“红泥小火锅”应作“红泥小火炉”。红泥小火炉是用红泥砌的小炉子,用以煨酒。为了和当今盛行的吃火锅风俗扯上关系,便窜改古人诗句,实在是不应该。这两句诗也不是杜甫所作,而是白居易的佳句。唐朝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冬,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作了《问刘十九》五言绝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当时白居易被朝廷贬谪到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任司马,与一位友…  相似文献   

14.
[课例] 本文选自《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人教版)第二单元唐代诗歌杜甫的七言绝句《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的重阳节所作。  相似文献   

15.
李琪 《学语文》2002,(2):38-38
初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中的“汉语知识”部分在说明“什么是语汇”时说:“从构成语言的单位看,语汇包括语素、词和熟语。”(P220)可以看出,教材把语素看成了和词、熟语地位平等的语汇成员。我们觉得这个说法不合适。  相似文献   

16.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一诗第三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中关于“省识”的读音和意义,新旧教材对其注解不一,旧教材注释为“不识”,新教材注释为“曾经”,至于“省”的读音,新旧教材并未注明,亦读“xing”亦读“sheng”,历来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7.
关于瓦特与蒸汽机。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说:“英国机械师瓦特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经过多年钻研,改进了蒸汽机”。告诉我们在瓦特之前人们已经发明了蒸汽机.瓦特的贡献是改进。而教材左下角的“动脑筋”说:“瓦特小时候看到水壶中的水烧开时,蒸汽顶开壶盖,受到启发,激起了他的探索欲望,最终促成他的伟大发明。”这又告诉我们瓦特是受壶盖启示而发明蒸汽机的。两种表述前后矛盾,必然有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8.
旧版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9页讲到清朝严酷的文字狱时说:“乾隆年间,礼部尚书沈德潜作诗咏《黑牡丹》,其中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亦称王’之句。后来被告发。清廷认为,这是影射满洲人以异族夺取朱明皇位,犯大逆罪。当时,沈德潜已死.清廷下令剖棺锉尸。”此后,很多教材和练习册还沿用了这一案例.说明清朝文字狱的严酷。  相似文献   

19.
一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诗的尾联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巴峡在何处?课本中未加注解。对巴峡一词的注释,常见的有如下几种说法:清仇兆鳌《杜诗详注》称:“旧注:巴县有巴峡,巫山县有巫峡”。冯至编选、浦江清吴天王合注《杜甫诗选》称:“巴峡,在湖北巴东县西。巫峡……在四川巫山县  相似文献   

20.
王文平 《初中生》2002,(34):21-22
关于李白的死,历史上基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以疾卒”。此说最早见于李阳冰为李白写的《草堂集序》,后来的碑碣著述多沿用这种说法。据后人分析,李白的死,可能与他大量饮酒有关。李白到了晚年,除写诗外,惟一的嗜好便是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