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赵树理小说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是民俗文化描写,他通过家乡晋东南农村信仰民俗、婚丧嫁娶民俗、伦理民俗、语言民俗等民俗文化的描写,记录了北方黄土地民俗文化的特色,展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启迪了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了其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2.
《京华烟云》一书以朴实无华的手法描绘了中国近代史中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用英语给读者,尤其是西方读者,展示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该小说对民俗文化所包括的精神民俗、社会民俗、物质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领域均有精彩的描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文学人类学和文艺民俗学的批评方法,对贾平凹的小说进行评论,认为贾平凹的小说从性文化意识、历史意识和民俗意识等角度对民族的文化心态进行了解剖,对文化性母题加以发掘,这正是贾平凹小说具有社会文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从民俗角度来看,贾平凹小说是一种独特地域文学现象。基于独特的商州历史文化积淀和传统民风民俗的侵染,它呈现了陕南地域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小说世界里的葬俗、婚俗、民间礼俗、人生礼俗、饮食习俗等都呈现出了典型的地域民俗特色。  相似文献   

5.
陕西民歌作为地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土作家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密不可分.贾平凹小说创作中具有鲜明的民歌意识.这种意识不仅表现在民歌无形间影响着贾平凹文学观念(民间立场和"真情"文学观)的形成,而且作家自觉地将民歌栽入小说文本之中,构建出一幅幅民歌版"清明上河图",并赋予新的意义和内涵,即用民歌表达民间立场,借民歌弘扬民间价值观念,以民歌书写地域风情.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作家对部分民歌进行了再创造.  相似文献   

6.
鲁迅以浙东地区为背景而创作的小说,成为20世纪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吴越民俗文化为鲁迅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无数具体生动的素材和大量的人物、事件原型。鲁迅在吴越民俗文化中心生活了二十余年,吸吮了吴越民俗的养料。在他的小说中展现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吴越风俗民情画,表现出对浙东故土深深的眷恋及对故土人民深深的爱。可以说没有吴越民俗文化这股清泉,就浇灌不出鲁迅这棵文坛的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作家李传锋通过小说《白虎寨》展开了一幅:土家族的丧葬仪礼;女儿会等节日风俗的民俗风景画。通过对独特的民俗文化解读,挖掘作者在小说中对土家族传统历史文化的守护。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写作彰显出的一鲜明表征即是民俗事象和民俗文化的叙述。可以说,沈从文的乡村生命体验给了他丰富的民俗文化积淀,都市生命体验则给了他理性关注民俗的思致,它们共同为沈从文乡土小说写作言说民俗进而生成文艺民俗美学思想提供了平台;这种对故土民俗事象和民俗文化的眷恋作为沈从文都市社会生存中被现实激励生发出的主体性意识,对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写作在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不同的深刻影响。沈从文乡土小说写作民俗审美生成与其生命体验相关联。  相似文献   

9.
对豫东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展示是刘庆邦乡土小说的鲜明特色,其乡土小说对豫东地区多彩斑斓的民俗事象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一方面,小说民俗书写的背后具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其中既有对故乡的眷恋和守望,也有对民俗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另一方面,豫东乡村民俗文化的书写也凸显出乡民们顽强坚韧的生命意识,表现作家试图重构传统民族意识和精神家园的创作心理。刘庆邦用文学怀乡的方式表达着对记忆中传统民俗事象的眷恋以及在当下社会对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期望。  相似文献   

10.
王统照并非乡土作家,但其小说创作所散溢的北方乡土气息,即文学史谓之的鲜明的地方色彩,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形态渗透在作品中。民俗可以从生活中分离出来,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文艺作品反映的生活。因而它在文学作品中又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内容,担当起灵活多变的文学功能、审美功能。笔者即从民俗文化学视角,通过抽量分析王统照小说《山雨》中的民俗事象,以探求民俗与文学之间的表达关系。  相似文献   

11.
民间语言写作的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风之树》、《檀香刑》、《丑行或浪漫》这三部长篇小说在写作语言上都存在方言进入写作的现象。从每一部小说的语言形式并结合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看,它们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即突破现代汉语写作的束缚而达到民间语言写作的自觉,从而构建自己想象的民间社会。在想象民间社会的过程中,民间语言写作是完成这种想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大江健三郎的许多小说都和民间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充分反映在小说的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典型环境的营造、小说的象征体系上。他用现代意识重新观照民间文化,立足边缘,对占据中心地位的主流文化形态给予了强烈的批判。可以说,对民间文化的重视,是大江边缘书写的重要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3.
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和传承的一种中下层文化现象,属于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研究地域方言词汇的民俗文化内涵,有助于开发语言资源,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活素材,而且可以为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提供借鉴,同时也有助于民俗语言学和民俗文化的研究。本文以山东临沂方言为个例,从夫妻称谓、婚丧词语、饮食词语三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在民间故事中的民族精神被世代所传承。然而,“反智主义”叙事在当代民间故事中屡有呈现。其生成动因首先是表达了民间对体力劳动的礼赞;其次是“大众化”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对启蒙话语体系的颠覆,使“反智主义”在某些历史阶段上升为国家意志,并渗透于民间。因此,重新认识民间故事的社会功能。对其“反智主义”倾向予以明辨,引导民间文学创作和整理工作向健康良性方向发展,已经成为民间故事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新文学发展第三个十年(1937-1949)的中篇小说创作,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形式和美学风格上,都表现出新的特色和多元化趋向;特别是一些成功之作在艺术形式和美学风格上的通俗化追求,使中篇小说开始为一般民众所了解和接受;走向民间,走向大众,已逐步成为一种创作趋势和发展方向。这种新的转变和新的趋向,对此后的创作产生了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民俗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文化学视点和方法研究现代文学,是“九五”以来的一大学术思潮。文章从民俗学文化视野切入,对中国现代小说进行全景批评,以求对现代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些复杂现象作出深度阐释。内容包括:现代小说创作的民俗学语境;现代小说家创作中的民俗文化心态;民俗文化小说与文学的民族性关系等。  相似文献   

17.
莫言的《红高粱》中大量对高密民间民俗文化的描写,充满了独特的地域特征,给读者带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同时,小说中民俗文化的应用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真实,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揭示主题更加深刻。从民俗学角度对《红高粱》进行全新视角的赏析。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获得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和<废都>获准再版的消息引起读者和研究者对这位著名作家的再度关注.他写小说"借鉴西方文学的境界",探讨"如何用中国水墨画写现代的东西",其得失无论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转型和新文化的建构,还是对我国当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可称作意象小说或意象主义小说。贾平凹在其长篇小说中创造了大量的自然意象,人、事意象和社会、文化与民俗意象。其意象创造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一部作品中的意象往往有主次之分,主要意象多含隐喻、象征之义;二是从前到后来看,贾平凹长篇小说的意象营造从局部走向了整体;三是意象营造往往走向了象征,成为象征性意象。贾平凹在其长篇小说中进行意象营造,有他的创新之处和原因,也给艺术上带来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