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物质有分别指谓具体物质形态、物质世界、客观实在等三种涵义。区分这三种涵义、对于划清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的界限、批判不可知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相对性观点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和空间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时空观的基本观点之一。现行哲学教科书一般是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方面表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时空相对性的基本含义的,即“第一,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受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所制约的,随着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是可变的、有条件的;第二,人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它随着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发展而不断深化,人们对时空观念的可变性反映着时空具体特性的可变性”[1]。笔者认为,如果我们从人类的认识具有辩证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试论英国近代经验派哲学实体学说的逻辑演变谭仲实体,在西方古典哲学中,有两种基本的涵义:其一是指个别的东西,确切地说,是指个体在变化中保持自身不变的东西;其二是指宇宙总体或存在之大全。前一种涵义是由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确定的,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使用...  相似文献   

4.
认识活动“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是由自身内在矛盾推动的辩证运动过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必须通过制约和影响认识自身的内在矛盾才能实现。认识活动辩证运动的内在逻辑线索,是认识活动由其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起点经中介条件向真理性认识结论辩证运动、系统演进的过程。为逻辑分析的需要,我们将这样的过程称之为一个“认识单元”。作为认识活动辩证运动的逻辑起点的认识角度及其丰富的内在规定性,在理论形态内在角度分析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运动规律,唯物辩证现就是矛盾运动现。矛盾是一切运动的动力,运动是一切矛盾的源泉。宇宙就是物质连环锁链式的矛盾运动过程。根据自然科学家们对宇宙的研究成果,在矛盾运动观看来,宇宙的来源可回溯到高能量“空洞”;再而可回溯到“零”和“无”状态。它经过了母子、子孙具有各种不同质的多层次演化。人类至今对宇宙的认识很可能只是它在特大黑洞与明朗宇宙螺旋或波浪运动及其所包含的较小时空局域膨胀与收缩波浪运动中一个半波中的半波宇宙。  相似文献   

6.
<正> 关于时空究竟有限还是无限,这个问题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课题。本世纪六十年代,大爆炸宇宙理论问世后,这个问题的争论就更为激烈。在我国,近几年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程度。参加这场争论的有天文学界的、物理学界的、哲学界的、自然辨证法界的。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引起如此众多的人感兴趣呢?因为它涉及的不仅是科学本身的问题,而且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些重要原理:其中包括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世界是可知还是不可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也想对这个问题谈一些浅薄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物质形态可以从哲学角度划分为自在态、自为态和人工态等三类。这三类物质不仅在本质上统一于客观实在,而且是在辩证运动中、人的实践中和历史发展中,不断获得展开的能动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总体认识,是对物质世界本原、结构和运动变化规律的看法,反映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最终用来增强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力量。在完整的哲学体系中,自然观思想是哲学认识的起点。毛泽东哲学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9.
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列宁给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经典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①正确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对树立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否则不仅不能在自然观上树立科学的物质观,而且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物”也难以理解,因而也就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质概念所指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从各种物质形态中抽取出共同属性作为思考对象。哲学本…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国哲学界流行着一种看法,即认为物质具有可知性。在一本发行很广、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研究和参考资料》的书中,编者甚至把物质的所谓可知性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并列起来,说:“物质具有客观性、辨证性、可知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完整的科学内容”。按照这种说法,不承认物质的可知性,就不是完整的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果真具有可知性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在我们看来,“可知”还是“不可知”,这是指人的认识能力问题。当我们说世界是可  相似文献   

11.
<正>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价值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突破了传统的二元认识论的认知,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与此同时,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强调实践的重要意义。将统编本教材的每个单元进行整体教学设计,符合统编本教材的内隐逻辑要求,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实践哲学是毛泽东思想大厦的基石,也是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现中国化的优秀成果。它通过对认识过程的分析在哲学基础上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而在其基础上概括发展的实事求是原则更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3.
<正>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一与多”是辩证统一的。这个“一”是指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多”是指世界上具体事物的无限多样性,即物质形态的无限多样性。多样性与统一性是辩证统一的,无限多样的世界又  相似文献   

14.
反物质作为物质世界及其宇宙现象的一种存在设想和科学可能性预测,是人类的科学认识反作用于物质世界和宇宙现象的结果。反物质作为观念的存在,经过科学实验和形而上的理性思维与辩证思考,为人类揭示并解释生命体非物质现象的精神,提供并深化了人类由机械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过程的认识。探讨反物质的认识和人生命体非物质现象的精神作为观念的存在,可获得对反物质和人生命体非物质现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析。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主义譬如一面旗子"的思想观点,既具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它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五四运动前,其逻辑起点已经产生;此后,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革命实践的发展,这一思想观点不断丰富,最后在湖南自治运动失败后正式形成.其所含有的哲学意义和选择何种"主义"的问题,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首先,这一思想观点的逻辑起点即哲学、伦理学"如大纛"的判断,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是毛泽东在以"改造国民性"为宗旨的早期新文化运动推动之下,在探讨"本源"、"宇宙之真理"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其次,由于这一思想观点本身就内涵着"主义"的极端重要性,因此选取何种"主义"就显得既紧迫又艰巨,既因为救亡图存的现实要求,又因为分辨一种"主义"是不是真理极为困难.  相似文献   

16.
自人类产生以来,就从未中断过对其生存空间——浩瀚宇宙的执著探索。这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怎样运动变化?又遵循着怎样的规律?从泰勒斯的“水始基说”到巴门尼德的存在论,众多的答案还未分清是非,苏格拉底的一句“认识你自己”又把哲学研究的起点从客观物质世界拉回到“我”自身。于是人类认识上又有一段夜郎自大、以人为中心的“辉煌时代”,但不久,哥白尼的“日心说”抹去了人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指出人在这个世界中仅仅是一个极普  相似文献   

17.
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心范畴“物质”是极其广大的,理性才能把握,因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理性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范围则是较小,提感性哲学,当我们谈实践时,我们的认识范围就缩小了。缩小了的范围一般就是感性能够感觉到的。理性本体是关于事物起源解决自然和社会根本矛盾的东西,因而是更重要的本体。但感性本体作为认识的起点也是不能丢的,舍此我们对事物就会毫无认识。  相似文献   

18.
空间概念是物理学的最基础概念之一,对空间性质的认识随科学发展逐渐清晰,而对空间内在本质的认识却一直是争论与模糊的。对宇宙膨胀、卡西米尔效应、量子场论的真空能量,以及星系的核聚变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空间是由物质转化而来,空间与物质是同质的;物质与空间之间存在相互转换关系,物质可转化成空间,空间可转化为物质;空间不是物质的属性,而是物质的另一种特殊形态;空间是客观实在、独立存在的,但其性质不是牛顿绝对空间的几何不变,而是与物质或运动相互作用,与广义相对论的空间几何特性一致。同时又结合宇宙背景辐射光子数密度、核聚变反应的光子产生比率,计算出了物质与空间转换关系的转换系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以四种形式表示存在: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哲学基础的批判、政治经济学范畴中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命题中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哲学。从形成史角度看,青年恩格斯是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启蒙者和领路人。1859年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写书评是起点,往后的思想进程情势大变,恩格斯的主观愿望是在捍卫、阐释和宣传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过程中发展出自己的哲学体系,即后人命名的辩证唯物主义。在恩格斯逝世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辩证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统,进而演化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哲学体系则是被忽略,消失于正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黑洞之中,原因是没有表示存在的理论逻辑空间。  相似文献   

20.
一 在哲学教科书中,关于运动的本质、运动范畴的内涵论述颇多——这是由于运动范畴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并且贯串于唯物辩证法体系所致。运动范畴既有如此地位,理应受到相应的关注。但是,我们又发现,关于运动本质的阐释,颇多牴牾之处。摘录如下: 其一,“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其二,“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没有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就没有事物的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