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写作教学进行时"(以下称"进行时")致力于儿童写作教学的专项研究,与其他教学体系的最大区别就是对"教"有明确的界定、阐释、强调,是对儿童写作教学领域内"教"的艺术与科学的研究与探索。"进行时"提出以"教"为整个教学体系的轴心,用"教"串联写作全程,时时关照写作运思,激活生活经验,调用阅读积累,组织同伴合作,促进表达欲望产生,直至言语表达顺  相似文献   

2.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不仅是对"传统写作"的否定,更是对"自主写作"与"创新写作"的追求。如何让学生自由表达,创新发挥爱上写作呢?"心情日记"的引入不失为明智的选择,结合实际不仅能优化教学,还能催开学生"兴趣"、"创新"之花。  相似文献   

3.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有创意地表达,是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写作的基本要求。其中,"化用"是"有创意地表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在"表达与交流"部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不说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然而在实际的议论文写作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存在着材料俗套、空话连篇、观点肤浅、论证脱节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不弄清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坏文章,改进作文教学就无由谈起;而作文之好坏的评价应基于"为什么要写作文"。从作文本质来看,写作是整理和表达"思想"的过程,写作教学既是为了让学生"有思想",也是教学生"如何思想"的过程。前者是教学的担当与责任,后者是教学的入口与途径。再从课标的愿景来看,"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为了让学生乐于去表达,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此,要力改以往教师命题学生做的旧的教学模式,多一些自主拟题,采用自由表达的开放的习作形式。  相似文献   

7.
沈世珍 《教师》2014,(27):60-60
正在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中,作文教学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界议论的焦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写作教学走向开放,是对传统的写作教学体系的一次强大冲击和大胆突破,"语文课程体系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习作教学更需如此。当我们开放写作时空、引入生活的活水之后,整个写作教学乃至语文教学就完全被激活了。回顾过去的小学作文教学,尽管教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近年来,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笔者采用如下途径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一、诵读摘抄,积累素材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对积累的作用很大。为了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在课堂  相似文献   

9.
盘晓燕 《考试周刊》2014,(30):101-101
英语书面表达居于初中英语教学中重中之重的地位。学生写作时"捉襟见肘"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让学生写作起来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文章提出应该将写作指导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的写作"有米可炊"。  相似文献   

10.
儿童写作需要"真我"表达。所谓儿童写作中的"真我"表达,就是在儿童写作中对个体独特生理与意识发展的顺应,从而彰显他们超越"沉沦"处境的"神性",最终获得一种对生命"真相"的探索和言说。然而当下,由于受阅读教学中侵犯性和趋同性的阅读方式、写作教学中制作式写作及闲言式点评、课外语文生活单向度趋向的影响,孩子们的"真我"被严重包裹、挤压,甚至于消弭而无法表达。要促进儿童写作中"真我"表达,需进行"历史性"阅读教学,进行"理解性"写作教学,让孩子们获得一种"诗意性"的课外语文生活。  相似文献   

11.
写作需要在"表达目的"的关照下进行,写作教学自然也离不开"表达目的"的关照。学生作文的表达目的和写作意图,具有多样性,如阐发理性观点、表达对具体事件的主张、表达某种情绪、呈现诉求等;每个目的中,又再兼顾身份差别、对象不同等等,可以构成一个干枝分蘖的目的序列。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从而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是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普遍感到最为害怕的事,故写作往往成为语文教学的"包袱"。那么,怎样让写作不再成为语文教学的"包袱"呢?那就需要寻找有效的作文教学策略,努力改变初中语  相似文献   

13.
想象作文:在“想”与“象”中的和谐创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想"在"象"的基础上创生,"象"在"想"的创新中升级。进行想象作文具有发展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独特优势,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摆脱固有的写作束缚,能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但强调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并不排斥必要的指导和暗示,越是要  相似文献   

14.
写作教学进行时强调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它以教为轴心,时时观照儿童的写作思维。"写作""教学""儿童"是写作教学进行时的三大关键词。"为儿童写作而教"是写作教学进行时主张的前提与基础,"教学存在"是它教学主张的核心与支撑,"改写一体"是它教学主张的特质与亮点,"变化中合"是它教学主张的要义与信念,"教学与童年并轨"是它教学主张的期盼与旨归。写作教学进行时将写作的思维、表达、积累、评价、灵感等串联在"教"这个核心轴上,使师生以及教学本身形成和谐、合情、合理的共同体,从而促进儿童实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习作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5.
写作教学进行时强调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它以教为轴心,时时观照儿童的写作思维。"写作""教学""儿童"写作教学进行时的三大关键词。"为儿童写作而教"是写作教学进行时主张的前提与基础,"教学存在"是它教学主张的核心与支撑,"改写一体"是它教学主张的特质与亮点,"变化中合"是它教学主张的要义与信念,"教学与童年并轨"是它教学主张的期盼与旨归。写作教学进行时将写作的思维、表达、积累、评价、灵感等串联在"教"这个核心轴上,使师生以及教学本身形成和谐、合情、合理的共同体,从而促进儿童实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习作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但目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生命没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郝新泽 《成才之路》2013,(17):48-48
"不愤不悱,不启不发",这句话也适用于写作教学中,由于初中生的年龄刚刚脱离童年,平时对生活的留意不足,理性思维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让他们生动、准确地进行书面表达,确实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老师适当引导,带领他们摸清写作的门径,从而能在小学的写作基础上增强条理,增加文采,增进深度。我觉得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激趣"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运用"赏识"来延绵写作韧性,使他们巩固写作兴奋点进而逐渐形成写作习惯。  相似文献   

18.
"自由写作"没有任何限制,是学生善于观察、敏于思考和舒展表达的结果,其作品常常精彩纷呈;"应题写作"则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题目、规定篇幅的写作,学生往往畏手畏脚。其实,"自由写作"和应题写作并不是二元对立,教师在写作教学指导时应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自由写作"是活水,是思维的活跃和视野的打开;"应题写作"是基础,是系统的建构和规范的遵循。有了"应题写作"的规范训练,"自由写作"便可以插上腾飞的翅膀;有了"自由写作"的灵感启发,"应题写作"更能彰显个性,获得佳赞。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写作是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活动,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只有真正激发出学生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写出具有自己特点的文字,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才真正达到了目的。从坚持"以人为本"的语文写作教学理念,通过范文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通过具体话题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力加强语文写作片段练习,切实推进互动式批改等六个方面,对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做到"真情实感"进行系统性的阐述,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我把七年级作文教学的基础定位为"游戏与活动"。从写作的内容和动机入手,通过课前的游戏或活动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在"由词到句、由段落到文章"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体验表达与写作的乐趣。一、"游戏与活动"写作教学的现实考量说到游戏,有人可能会觉得有些幼稚,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