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解、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能力是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三项阅读能力。这三项能力考查在高考大阅读中权重如何分布,今后走向如何,通过比较2005年高考全国卷与江西卷的大阅读试题,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全国卷,在阅读冰心《一日的春光》的4道试题中,14题考查理解与分析综合能力(“‘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15题考查分析综合与鉴赏  相似文献   

2.
题目的暗示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好的作品是很注重提炼题目的,阅读时,抓住题目进行分析,就能迅速捕捉到文章的主旨。例如1998年全国卷第27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1)作者为什么吃惊?(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题目已经作了暗示。“报秋”即“没几天便是立秋”,秋天已至,作者感叹时光匆匆,因而吃惊。为何“怅然”?秋已报到,本是收获季节,而自己两手空空,所以怅然。又如2002年全国卷大阅读题的材料为《话说知音》,用这样的题目,文章当属议论性的。第22小题的B项“全文以‘…  相似文献   

3.
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经常出现“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之类的表述题,在 2005年全国16套高考试卷中就有十次出现了该类题目。这类题目分值高(4-6 分),难度大,并且试题的要求有时较明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给我出了一个题目:“散文阅读方法谈”。此题很好,但非我所能胜任。想了几天,谨将自己阅读散文中的点滴体会,凑成“四忌”,不知将有益于读者否?一曰:忌粗疏。记得日本作家厨川白村说过:读散文,不能象看那些称为浪漫主义的故事一样,“在火车或电车中,跑着看跳着看”;因为散文的“写法”,“是将作者的思索体验的世界,只暗示于细心的注意深微的读者们”。(《出了象牙之塔·Essay 与新闻杂志》)散文的作者,总是着眼深微,常常借谈平凡微末的小事物,暗示他对人生的深刻体验与思  相似文献   

5.
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头戏,也是考生备感头疼的考题。笔者以为,散文阅读并非神秘莫测、高不可攀,解题的关键还在于把握阅读规律,在“读懂”上下功夫。读懂了文章,把握了文章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同顺风行船,定会事半功倍。一、从整体上把握作品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设置与平时的语文教学是一致的,强调整体阅读。解题时,要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辨明是托物言志,还是发挥人生哲理?次看话题,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就历史作阐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进而把握文章主旨。2004年高考全国卷二选取了著…  相似文献   

6.
高考试卷散文阅读题的解答往往是考生最感头痛的,它的得分率也常常是最低的。怎么办?考生都很努力,但似乎总是答题字数多,实际拿分少。笔者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解答散文阅读题时把握住“应题”这个关键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王立金 《学语文》2005,(4):28-28
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卷较2004年有较大变化:一是试卷结构的变化,第一卷由14题减为10题;现代文阅读中原有的一个鉴赏选择题变为主观表达题。二是分值权重的变化。第一卷由14题42分减少为10题30分;第二卷文言文翻译由8分增加到10分,诗歌鉴赏由6分增加到8分;现代阅读题(主观表达题)由18分增加到22分:第六大题3题12分增加到15分。  相似文献   

8.
作为高考试题中分量较大的一块,散文阅读在全国卷中一般占22分,题型为四道主观题,按照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规律设题。大家都认为高考时此题的分差也不会太大,可事实上,高考散文题在得分上往往让学生拉开很大的差距,失分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9.
散文是篇幅短小、文学性比较强、没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记叙文。人们常用“形散神不散”来概括散文的特点。“形”是散文的外在形式 ,“形散”就是内容广泛 ,写法灵活 ,跳跃性大 ;“神”是文旨 ,“神不散”就是文旨集中。阅读散文就应根据散文这一文体的特点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由形入神 ,领悟文旨阅读散文首先要从“形”入手 ,一口气把它读完 ,即使有少数不甚明了的地方 ,暂时由它去 ,不细想 ,也不查字典 ,读过之后问自己 :本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是为谁写的 ?为了什么目的写的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和态度 ?逐步由“形”揭示其“神”。…  相似文献   

10.
目前,大大小小的语文考试都离不开考阅读题,阅读题在试卷中占的分量大,阅读题解答得好与坏,直接决定了同学们的语文考试成绩。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掌握好阅读题的解答方法。语文考试的阅读题,一般都出自课外文段,也许由于紧张,也许由于烦躁,考试时有的同学只是粗略地阅读一下就答上去,结果,试卷写得密密麻麻,但所得的分数却很少,甚至一分未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主要是你们还没有认真掌握阅读的规律,特别是没有掌握解答阅读题的规律。那么,解答阅读题有什么规律呢?概括起来就是:读懂文段,把握文段中心内容,注意关键词和关键句。下边我举一个文段作说明。他从架上拿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八分体的字:《铁流》。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轻视的工人下那样诚恳的劝告?……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声音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我低下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我只听见一个声音在问我:“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  相似文献   

11.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依据考纲,根据考点设置问题。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提问:“……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等等。这类题属于表达作用类试题。本文拟就文学作品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解法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14~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卷散文阅读真题,从答题流程方面加以分析,总结归纳高考散文阅读题的答题流程。  相似文献   

13.
目前,高考大阅读一般考查的都是散文阅读,赋分一般为21-23分,且以主观题为主。因此,这道大题的得分往往能拉开较大的距离,考生此题得分的高低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怎样做好散文阅读题,力争获得理想的高分呢?根据笔者对历年的高考大纲和高考试题的剖析解读,我们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找线索,理思路,明确文章主旨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行文线索,或为人  相似文献   

14.
稳定不变:理解词句含义,分析词句作用应对策略:咀嚼词语句子,把握思维向度先说对词语含义的解释。根据考查侧重点的不同,试题内容大致包括如下两个方面:其一,以考查词语使用的作用效果为重点,主要考查动词、形容词。解答的关键是要把握思维的三个指向:一是指向描述的形象,明确对象,揭示作者着意表现的特征;二是指向情感或主旨,要点明对主旨或情感的表现作用;三是指向效果,指出与其他普通词语相比的好处。如2005年全国卷Ⅰ《一日的春光》14题“:‘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吞咽’的含义是什么?“”吞咽”所描写的对象是“我”,…  相似文献   

15.
高考现代文阅读,目前大部分考的是散文的阅读,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成为命题者的首选材料。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体现语文新课程人文性和审美性的考题,分值高,主观性强,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一直是得分率最低的考题。可以说散文阅读是语文试题的“重头戏”,但也成为考生倍感头疼的“伤心谷”。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二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走。针对这些情况,我结合近几年的高考散文诗体的特点.谈谈这类试题的解答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今年的高考全国卷现代文阅读试题,要求考生阅读两篇文章,一篇科技类,一篇文艺类,这是一个创新。但笔者在仔细阅读了第30题的试题和答案后,觉得有值得商榷之处。这道题原文是:“我国竹画从整体上看(不是指某个画家)有哪些主要特点?根据这段文字简要  相似文献   

17.
散文阅读题一般特点与解题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阅读自1984年正式登入高考语文试题的殿堂之后,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现代文阅读内容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散文作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一种,在现代文阅读命题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近四五年来, 高考全国卷连续选用散文命题,这一现象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因此,了解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的一般特点与规律,掌握一些解题的思路与技巧,对于帮助考生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是有很大好处的。一、试题评析从1998年起,高考全国卷(包括从2000年起的京、皖等地的春季卷)“现代文阅读”中“文学作品阅读”已采用散文作为主要命题材料,命题形式也渐趋  相似文献   

18.
曾庆培 《高中生》2014,(11):6-7
研究湖南卷的文言文阅读题,考生不难发现:除了2008年高考外,湖南卷自自主命题以来,文言文阅读题的选材儿乎都可归入散文这一类:偏爱宋代,又广泛覆盖;始于名家,渐趋非名家;有单篇,也有两则比较。如此稳中有变,有利于保证考试的信度。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段落作用题已经成为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常见题型,而解答这类题型还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段落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提问变式:1为什么这样写?2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3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段落作用题设题角度及其范围:1首段的作用;2末段的作用;3中间段的作用。不管是怎么出题,都可从结构、内容和表达三个角度入手。即答题格式:结构+表达(表  相似文献   

20.
散文形式多样,变化无穷,因此,大多数同学在阅读散文时常常感到有些困难。这里给同学们介绍一些阅读散文的方法。一、寻找散文的线索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阅读散文要紧紧抓住这条“纲”,弄清它安排组织材料的规律,从而沿着这条“纲”去分析文章的内容,明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其选材组材的意图。例如阅读杨朔的《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