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收藏》2017,(4)
正从隋至清(581~1911年),历经1300多年演变,梅瓶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器型样式,子仁在《中国梅瓶研究》中,以器型分类与历史演变两个角度清晰展示了这种变化。梅瓶器型分类:十类样式群子仁根据梅瓶的口部、颈部、瓶身、足底等形式特征将中国梅瓶器型分为十类样式群,每个样式群又细分为数个或数十个样式。第一类样式群:以折沿凸环小口为标志,流行于隋代至明代(见图1)。第二类样式群:以小撇口或小侈口为标志,口唇以圆唇、卷唇为主,也有较薄的尖唇,颈部  相似文献   

2.
《收藏》2017,(11)
正假如要在千姿百态的中国瓷器中选出一种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经典盛行且精致美观的器型,或许很多人都会与笔者一样,选择梅瓶。古玩收藏界有一句行话,叫"卧器不如坐器,坐器不如立器",而在所有立器中,又以梅瓶为至尊。梅瓶,顾名思义,是用来插梅花的瓶子,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诞生于唐代,宋代以后盛行开来。梅瓶的样式形制,每个时代略微有所差别,但通常是小口唇沿,短颈丰肩,上腹浑圆,下腹内敛,底部圈足。民国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里对梅瓶的概念进行了近乎完美的阐释:"梅瓶口细而颈  相似文献   

3.
景德镇梅瓶     
梅瓶是一种常见的美丽瓷瓶,它挺拔,犹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口径细小,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宋元为盛酒之器,明清器型由瘦长秀丽演变为肥腴丰硕,转为陈设品。磁州窑系多有生产,“天下之大成”的景德镇窑继承、发扬了梅瓶制作技艺。我国邮资票品上的两件梅瓶,都为元代景德镇湖田窑烧制。  相似文献   

4.
许哲  卢志远 《收藏》2020,(3):80-87
2019年11月9日至2020年1月1日,青岛市博物馆举办"‘瓶’安喜乐——馆藏明清瓷瓶展"原创展览。在众多馆藏文物中,遴选出65件具有代表性的明、清时期瓷瓶进行展览,器型上包含有玉壶春瓶、梅瓶、橄榄瓶、观音瓶、赏瓶、贯耳瓶、蒜头瓶、琮式瓶、葫芦瓶等十几种瓶型,在柚色上有青花、单色柚、仿哥窑、窑变釉、粉彩等。本文选取其中15件特色展品赏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邱向军 《收藏》2012,(10):82-87
造型特征 康熙青花瓷造型丰富多彩,器物种类之多、器型之繁杂冠于有清一朝。其造型也分琢器和圆器两大类,器物的名称根据其用途、器型变化、时代的更迭而有不同的命名。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云:“古人制器载酒,用以飨神。牺尊、象尊,导源至远,此尊之权舆也。尊一变而为瓶,用以插花、清供,殆缘后起。  相似文献   

6.
梅瓶,是瓷瓶的一种,据说是因为此器瓶口较小,仅能插入梅枝而得名。梅瓶的式样在《饮流斋说瓷》中有专门的描述:"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窄,抵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它流行于宋、元、明、清各代。洛阳博物馆珍藏的白地黑花鸳鸯戏水梅瓶是一件典型的宋代磁州窑梅瓶。这件宋代的酒器是1970年在洛阳宜阳县董庄乡洞子沟村收集的。梅瓶高44厘米,腹径17厘米,底径10.5厘米。它小口短颈,  相似文献   

7.
《收藏》2016,(15)
正(0731)83750896霁蓝釉凤纹梅瓶高32.8cm底径10.7cm口径4.6cm此霁蓝釉凤纹梅瓶,造型古朴,典雅俊秀,线条优美,是梅瓶中的极品。釉质肥厚莹润,釉色蓝如深海,瓶身绘生动祥凤纹,以蓝釉点缀的眼珠,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充分反映景德镇窑高超制瓷水准。  相似文献   

8.
《收藏》2017,(4)
梅瓶为什么会被称之为"梅瓶"呢?这是一个在学界仍有争议的有趣问题。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梅瓶的得名是因为口小适于插梅花。子仁认为,实际上,梅瓶并不只适合插梅花,一些明代图像显示,梅瓶是可以插莲花等花卉的。但是,梅瓶的得名肯定与插梅花有关。在子仁看来,文人赏梅追崇梅花的瘦和稀疏姿态。梅瓶姿态丰腴,恰恰可与瘦梅形成强烈对比,耐人寻味。梅瓶由此,从审美意象转变成一种器物名称。所以说,梅瓶得名是不断附加文化概念,慢慢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收藏》2017,(4)
正梅瓶为什么会被称之为"梅瓶"呢?这是一个在学界仍有争议的有趣问题。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梅瓶的得名是因为口小适于插梅花。子仁认为,实际上,梅瓶并不只适合插梅花,一些明代图像显示,梅瓶是可以插莲花等花卉的。但是,梅瓶的得名肯定与插梅花有关。在子仁看来,文人赏梅追崇梅花的瘦和稀疏姿态。梅瓶  相似文献   

10.
正梅瓶作为一种具有储酒实用、陈设装饰等多重用途的器物,始见于唐代,宋代已很流行,元明清时期随着景德镇青花瓷的大量烧造而日趋风行。桂林博物馆收藏有各类梅瓶300余件,其中明代瓷梅瓶249件,如此数量众多、品种丰富的明代梅瓶集中收藏于一个博物馆,全国范围内绝无仅有,被专家学者誉为"藏华夏陶瓷瑰宝,集明代梅瓶之最。""梅瓶之乡,桂林一绝。"在桂林馆藏的瓷梅瓶中,绝大部分为青  相似文献   

11.
《收藏》2012,(17):9
如意瓶如意瓶,在天球瓶的造型基础上,颈部两侧加青铜器纹风格的凤耳,凤耳圈曲宛若如意嵌于瓶口两端,使整器线条流畅对称,大气稳重。凤耳取商代青铜器上的凤纹风格,这一脱胎于玄鸟的瑞鸟图案,在原始彩陶上即有表现。凤的造型混杂着多个原始部落的图腾,最终与龙一起,成为最受中华民族崇拜的吉祥如意图案。本嚣为任星航先生手拉坯制作,煤窑烧造,器型庄重饱满,釉色乍看蓝紫交融,细观之下隐现玫瑰红,赋予了本器一种华贵气质。窑变的色斑淋漓恣意,瓶口及凤耳筋骨毕露,如铜口、如金线,在静谧的蓝紫色中跳跃而出,华美异常。此件作品造型雍容典雅、釉色变化丰富,堪称任星航先生钧瓷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11,(7):153-153
中国当代瓷坛领军人物新写意山水扛鼎之作 《源·脉》国礼珍藏版纪念瓷对瓶特选经典梅瓶造型,其中"源"以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壶口瀑布作远景,以国花牡丹花团锦簇为近景,寓意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同宗同源;瓶身九朵牡丹寓意建党90周年繁花似锦、盛世和谐。  相似文献   

13.
正《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以下简称《清档》)有这样一则记档,雍正十一年(1733年)六月十五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日司库常保,首领萨木哈来说宫殿监副侍李英传旨:着烧造瓷器处,嗣后宝月瓶不必烧造,钦此"。宝月瓶,也作抱月瓶。曾有学者用这条记档论证雍正个人不喜抱月瓶造型,笔者认为,仅用一条记档佐证雍正对此类器型的喜好与否,稍显偏颇。从存世的各类雍正抱月瓶来看,雍正或许不仅不讨厌这类器型,反而是喜欢的。  相似文献   

14.
顾明  中健 《收藏》2010,(10):191-191
“御窑千秋”九件皇家珍瓷包括:北宋影青瓜棱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明永乐青花龙唐草纹天球瓶、明成化斗彩海水天马纹天字罐、明万历五彩百鹿罐、清康熙青花指日高升图观音瓶、清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清乾隆粉彩蓝地开光山水转心瓶,它们不仅是当朝最优秀的官窑代表作,还都是曾经的帝王至爱,工艺之全、器型之全、装饰手法之全跨越了景德镇千年官窑历史!  相似文献   

15.
顾明  中健 《收藏》2010,(11):182-182
“御窑千秋”9件皇家珍瓷包括:北宋影青瓜棱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明永乐青花龙唐草纹天球瓶、明成化斗彩海水天马纹天字罐、明万历五彩百鹿罐、清康熙青花指日高升图观音瓶、清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清乾隆粉彩蓝地开光山水转心瓶,它们不仅是当朝最优秀的官窑代表作,还都是曾经的帝王至爱,工艺之全、器型之全、装饰手法之全跨越了景德镇千年官窑历史!  相似文献   

16.
刘继卿 《收藏界》2011,(3):25-27
现代工艺精品玉器出现在广泛的玉雕体裁之中,其中以器皿类玉器最能展示出其造型设计之巧妙、做工技巧之精良、选用玉料个体相对较大且材质精美,因而表现出较高的玉器价值。玉器皿的常见品种有瓶、炉、壶、笔筒、洗、碗、杯、盅、盏等等。根据玉器皿的器型高低,可分为"立型器皿"与"矮型器皿"两种类型;根据玉器皿的俯视几何图形,又可以分为"圆形器皿"和方形、多边形等"非圆形器皿"造型。品种和造型不同,评价的标准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收藏》2011,(9):166
江山雄壮气势如虹泼彩绝技再创传奇"源·脉"国礼珍藏版纪念瓷对瓶特选经典梅瓶造型,其中"源"以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壶口瀑布作远景,以花团锦簇的国花牡丹为近景,寓意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同宗同源;瓶身9朵牡丹寓意建党90周年繁花似锦、盛世和谐。"脉"以象征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  相似文献   

18.
梅瓶最早出现在宋代,是一种储酒、储水的用具。"梅瓶"这一称谓,直到清末《陶雅》一书中才出现。关于它的得名《饮流斋说瓷》中解释为:"梅瓶,口小而颈短,肩极宽博,  相似文献   

19.
季永 《收藏界》2012,(9):53-56
创烧于晚清同光时期瓷都景德镇的浅绛彩瓷器,因其独特魅力自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藏界的青睐。浅绛彩瓷不仅拥有传统文人书画的笔情墨趣,更有胜过纸绢的质感色彩,而形态各异的优雅造型也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视觉审美体验。除前朝器型以外,瓷板、帽简、琮瓶等等新兴器型更加有利于浅绛画面的立体展示。于是,这些承载古人艺术生活化理想的日用器物,在百年之后成为我们欣赏、把  相似文献   

20.
《收藏》2014,(19):172
这是一尊别具特色的青花梅瓶,梅瓶胎骨厚重,小口平沿,颈细短。瓶身修长,有八棱。瓶身中部4条白龙凸起,衬以青花海水、火焰纹,瓶肩和下腹部各绘青花云头纹,内画凤穿牡丹纹。八边形的瓶身上绘着4条白龙,在以青花绘成的海水与火焰中升腾而起。繁缛的花纹与龙身留白的简洁使主体纹饰更加突出,体现了元代青花瓷器所特有的表现方式。瓶肩部的云肩纹内绘着象征富贵与吉祥的凤穿牡丹和麒麟穿牡丹的图样。近足处的如意云头纹里也画满了牡丹花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