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觉得幸福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追问,而是一个新的经济指标,人们正把对幸福感的诉求聚焦我们所处的新时代,学校教育也不例外。我曾对我校学生的"幸福指数"做过调查,竟有50%学生不幸福,而且"不幸福"的原因大多与学习、老师、课堂有关。这种现实背景下,学生的"幸福指数"成了教师心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学生需要的是精彩的课堂,享受学习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有获取知识的幸福感,并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兴趣,需要每一位老师深入研究。那么如何激活化学课堂,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需要利用好以下四剂"催化剂"。催化——需要"兴趣"为核心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做为第一剂"催化剂",能快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幸福"。历史教师要有职业幸福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内容上挖掘人文精神,崇尚理性,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教师就可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构建"幸福课堂",实现教与学双重幸福。  相似文献   

4.
宗丽红 《考试周刊》2013,(46):133-134
塑造良好品格是打造幸福人生的重要前提。历史属于人文学科,历史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良好品格的重要阵地。面对教育目标"功利化",教学灵魂"成绩化",学生学习兴趣和幸福感的下降,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要加强自我完善,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将"品格教育"有效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努力打造幸福课堂。  相似文献   

5.
刘永珍 《教师》2014,(10):106-106
正幸福是内心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感受。教师将这种幸福感融入到课堂中,让课堂洋溢着幸福,使每位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幸福。怎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有幸福感呢?我觉得幸福的课堂应该是和谐、融洽的;轻松、愉快的;要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并且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幸福生物课堂的创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正>幸福感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更多的则表现为一种价值感。有时高效的课堂也许能使学生取得好的分数,但不一定能带给学生幸福感。然而,幸福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学生可以在胸有成竹的展示交流中享受成就感和归属感,在老师同学的认同和关注中感受幸福和温暖,学生的幸福感是助推课堂高效的隐形翅膀。2012年央视调查"你幸福吗?"可谓家喻户晓,我  相似文献   

7.
钟诗汪 《文教资料》2013,(12):171-172
幸福高效历史课堂,即变历史课堂为学生的舞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使学生、老师充满幸福感,从而使学生学会求识、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实现课堂即成长,成长知识与能力,也成长精神与创造。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育?老师,请听听学生心声!不能说你的教学完全无效,毕竟你逼着我们死记硬背"历史",兴许应试之助不小,兴许所谓"黄金屋""颜如玉"亦寓焉,你视之为"有效教学"的所在,因此你表现得惟考是从,我们考不好,你便万分委屈,你由此似乎还有了充足"理由"来肆无忌惮地训斥我们:"再这样下去,你的前途必定完蛋!"你的课看似把学生当"人"很替学生着想,其实基本无关学生的人心、人性、人生。说难听点,在我们眼里,你更像一位并不高明的校警。难道,你不懂得人能够有效学习,是因为学习环境"没有恐惧",是因为有"爱",是因为"创造"?我记得尼采等人曾振聋发聩地呐喊:"教育是对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纵观我们的课堂,"幸福都去哪儿了?",我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许多观念没有变化,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给损毁殆尽,一个个变成干巴巴的"教书匠",教学成为一对"矛"与"盾",自然效率低下,毫无幸福感可言.实际上,幸福感就在我们身边的每个角落,只要用心去发现,去创造,就能找回来.教师的幸福感体现在课堂教学的细节  相似文献   

10.
<正>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这样诠释教育:"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其中的一"乐",这"乐"字道尽了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对于学生来说,对历史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教师的传授,通过教师惟妙惟肖的讲解,学生有了学习历史的意识,并掌握了历史的脉络,知道有关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等等。学习历史除了作为  相似文献   

11.
黄永翔 《人民教育》2012,(18):41-42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评价,能使学生学习有动力,学习有方向,学习有方法。它发生在学习与教学的全过程,影响着教学效果,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仔细审视当前的课堂,一些表面的"热闹"使学生在课堂上看不清努力的方向和学习的目标,自我感觉良好,甚至相当多的学生还会认为自己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学到了应有的知识,导致课堂评价出现了虚浮和无效的现象,失去了评价的实际作用。一、现在的课堂教学评价怎么了?1.真实性的缺失。在很多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你真棒"、"向你致敬"、"你很聪明",或者教师竖起大拇指,或者是同学有节奏的掌声鼓励,等等。  相似文献   

12.
有一首歌唱到:"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从古到今,人类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幸福的探索。幸福是什么?老子说,幸福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可强求,幸福就是取决于个人的心态。按照心理学的定义,幸福就是人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快状态,幸福它是一种状态。培养学生正确的幸福观,引导他们探求学习、高尚做人的幸福感,用正确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学习和生活幸福的素质教育,这与苏  相似文献   

13.
美国历史学家诺维茨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可见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但现在历史教学现状如何呢?许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感慨历史难学,甚至疾呼"历史历史,真是该死"。高中历史教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窘境呢?笔者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出现了问题。处理好这一问题,不仅能省去高中历史教师很多"重复劳动",还能帮助学生更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当前国内使用的各类初中历史教材中,60%以上的知识是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教学中如果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浅显知识。就会使历史课堂教学失去应有的魅力。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适应中考的变化发展,我从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入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认为.凡是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讨论能解决的问题,老师不要包办代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肖军 《内蒙古教育》2012,(10):64-65
经常有老师抱怨,现在的语文课不好上,学生对学习语文没有主观能动性,课堂上仅仅只是跟着老师的指挥棒做一些所谓的"互动",没有一点点学习积极性。实际上,我认为语文课堂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根"不在于学生,而是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才是语文课堂的"导演",学生只是课堂活动中的"演员";著名的"演员"必须要有表演天分和表演艺术,但是相中他们这些"千里马"的"导演"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导演"的精心指导,"千里马"也就只能是"马"了;每一  相似文献   

16.
王静 《成才之路》2012,(25):16-I0012
正当前,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下正逐渐转变。课堂上,老师与学生间传统的"满堂灌",逐渐被师生间的讨论、交流所代替。但是,个别老师生怕学生不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担心冷场。在这些老师心中,学生"缄默"就意味着教学的失败。本人认为,化学课堂上的"缄默"并不是什么坏事,学习是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上要给学生"缄默"思考的空间。缄默的实质并不意味着停止一切思想活动,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与对话,是一种无以言表的默契。在化学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缄默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区别在于是否能积极主动地  相似文献   

17.
教育要"以人为本",倡导人文教育。著名的日本教育家佐滕学教授说:你的课堂让孩子有一种幸福感吗?你的课堂富有文化吗?你的课堂充满激情和智慧吗?你的课堂影响着孩子的变化和发展吗?教授的阐释给我们提出了一种课堂教学的境界,那就是:如果我们的课堂能给学生带来幸福的感觉,并因  相似文献   

18.
在很多学生的眼中历史课是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历史课缺乏生动性,让学生失去了对历史课的兴趣。但是事实上历史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人类的智慧: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这一切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因此历史是活生生的,历史课也应该是生动的,历史老师应让已逝的历史"活"起来,让历史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历史的激情被激发。  相似文献   

19.
2011年9月1日在"开学第一课"专题节目中,教育部特别推出了"幸福"主题,讨论"如何让孩子拥有幸福",一时间"幸福教育"成为热点话题,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幸福教育涉及社会、家庭、学校许多方面,笔者认为快乐课堂应该是幸福教育的主阵地,因为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而在校80%的时间又是在课堂上度过。如果我们的课堂充满趣味,就可以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向,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良好心理基础上进行,就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感受教育的幸福。那么快乐课堂从哪来呢?  相似文献   

20.
王荣 《中学教学参考》2014,(19):113-113
<正>关于课堂讨论,历来存在多种看法。有的认为,课堂讨论太浪费时间,对于那些平时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的学生来讲,就是他们的表演时间,当然这些学生也只是少数。绝大多数学生只不过是从"听老师讲"转变成"听同学讲",他们要么沉默寡言,要么和同小组的其他学生借机谈笑,没什么效果。教师最终无法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还有的认为,课堂讨论只是讲形式,学生不能真正从讨论中有收获,甚至讨论到别的不相干的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