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的本质是什么?简而言之,读书。就是读者与文本的沟通,是对文本内容的体验,对未知事物的求索;是与文本进行信息、思想、情感的交流,从而发展思维并拓展想象力的过程。所有这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一个基本的载体--语言文字。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这也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古人所谓的"循文入义,披文人情",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2.
如何设计切实可行的语言文字训练题。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两年多来,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对语言文字训练题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积极探索练习设计的基本规律,并且初步总结出练习题设计应该遵循的几条原则。一、统一性原则所谓统一性原则,就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设计要与课文的教学目标达到和谐的统一,要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在讲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要尽可能避免脱离课艾思想内容孤立地进行语言技巧训练。好的语言文字练习,应该使学生通过练习,不但在丰富词汇、丰富句式上有所长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所谓走一个来回,是说读一篇课文至少要有"来"与"回"这两个过程."来",是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回",是指从思想内容又回到语言文字上来,了解课文是怎样表达内容的."来"是"回"的基础,"回"是"来"的升华.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也才能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阅读的本质是什么?简而言之,读书。就是读者与文本的沟通,是对文本内容的体验,对未知事物的求索;是与文本进行信息、思想、情感的交流,从而发展思维并拓展想象力的过程。所有这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个基本的载体——语言文字。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这也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古人所谓的“循文入义,披文人情”,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5.
李焰 《教师》2013,(22):58-58
"教书育人""文以载道",语文教学不单要讲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技能,还得立足文本,探究其蕴含的文"道"。语文教学进行德育的特点是"渗透",也就是说,语文课堂对学生的德育教学,不能脱离文本的语言文字天马行空地讲授大道理,应该符合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主要关注点都在课文内容、思想表达等,而缺乏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思考,缺乏对课文"深层知识"的运用。"语用"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通过"语用"理念的教学运用,教师可有效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意图与言语形式,同时带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形象与情感进行整体把握,最终加以良好运用。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正>我千真万确地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只是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实践中,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其结果就是: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尽快地摆脱它。  相似文献   

8.
文本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始终是阅读教学的重心。而阅读教学的关键是将学生带入文本情境。所谓课文情境也就是文本语境,借助文本情境的阅读理解才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体验式阅读。文本是作家生活体验的结晶,因而阅读活动就是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读体  相似文献   

9.
中学思想政治课聋生难以理解.如果把"情境教学"搬进课堂,那情形就不一样了.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根据课文中的理性知识,创设出形象鲜明的事例或图片,辅之以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相似文献   

10.
"深文浅教""浅文深教"似乎是一个定论,在期刊论文中找查找,在从论文数据库中搜索,发现观点惊人地一致。《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对于这样一个"定论"我们更要慎思而明辨:果真如此吗?为了能更好地把问题说清楚,先来界定几个概念。所谓"深文",指思想深刻、情感幽深的,不易理解、把握的文本。所谓"浅文",指思想浅显、情感直白的,容易理解、把握的文本。语言只是思想情感的载体或者说是外  相似文献   

11.
石华 《小学语文》2007,(4):46-47
我下决心在两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扎扎实实打业务底子……二是潜心钻研教材,取得使用教材带领学生学好语文的主动权。查检资料,独立分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一篇篇课文反复推敲、研究,把文章的脉络、篇章的构成、语言的运用、作者的思路等等,弄得一清如水,力求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相似文献   

12.
浅议语文课中的思想教育包世秀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倡导“文道合一”,所谓道,就是道理,这是文章的灵魂,文是道的载体,无文则无以载道,而无道则不能为文。“道”就是思想内容,“文”就是语言文字训练,二者合一。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手段将思想教育适时、适度地...  相似文献   

13.
【教学构想】在以往的教学中,对这类课文的处理,常常注重了思想教育的内涵,而淡化了语言文字,淡化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使得人文性与工具性分离开来。因此,我力求把课文作为"例子",充分挖掘课文中的语文因素,通过体验式阅读,让学生在感悟语言、理解内容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与文中主人公进行真诚对话。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人物  相似文献   

14.
《新作文》2007,(11)
在中学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必须坚持随机教学。所谓随机教学,就是紧密结合课文的讲解或作文、练习的评讲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文知识教学。试以虚词教学为例。我们不能脱离课文讲解、作文或练习评讲孤立地给学生讲解某些常用虚词,  相似文献   

15.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五上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文包诗",文是诗头,诗在文中,学文是为了理解诗的含义及其表达的主旨。在这篇文包诗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两次不同的教学,笔者进行了两种不同的设计。第一次教学:"言为心声,行为心表",言行之中读出别情俗话说,言为心声,行为心表。外在的语言和动作,都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黄鹤楼送  相似文献   

16.
秦敏 《成才之路》2014,(35):I0006-I0006
正"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所谓"文"是指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道"是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文道统一"就是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换言之,就是语文教师担负着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双重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不是干巴空洞的政治说教,而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感情去渗透、感染,以达到"文道统一"的。如何实现语文教学"文道统一"呢?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一、渗透所谓"渗透",就是教师要像春雨一样,把"道"无声地润入学  相似文献   

17.
《珊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含有水文、地质、生物、地理等多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所以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课文的知识重点突出,叙述也很有条理,这又为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学时,我们要抓住知识要点。抓住与知识要点相关联的词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获取知识,即“文中求知”。同时,学生因为缺乏必要的知识而影响了对课文词句的理解,教师可以介绍有关科学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即“知中求文”。  相似文献   

18.
在本文中笔者借古人读书“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之说,给“回味”以特殊的定义,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回读品味,即在课文阅读理解、把握中心后,通过回读、品析、揣摩、体味,而领悟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技巧和规律。”“回味”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动地内化语言,渐成积蓄。一、课文回味:注重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双性聚焦文章是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统一体,思想内容是语言文字的内蕴,语言文字是思想内容的载体,文中的材料选取、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无一不指向于中心的表达。正因为如此,其语言文字才显示出了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一字立骨","立片言以居要","牵一字振全篇",这都是在谈文眼的重要性。我这里只想侧重地谈谈那些特殊的文眼,在这里姑且称之为"独眼龙"。所谓"独眼龙"指的就是这样的一些课文,它们的文眼常常比较隐晦,要通过仔细研读课文才能抓出来;它们的呈现形式也较特别,往往就是文章中的某个字,所以称之为"独眼",这只"眼"在文章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这些课文,当我们没有发现这个"独眼"时,我们会感到非常复杂,而一旦找到了它,我们就找到  相似文献   

20.
金永峰 《成才之路》2014,(30):I0008-I0008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其"理解"就是能够穿透课文语言的外在躯壳,领悟其内涵;"运用"就是借助语言文字符号选用正确合适的方式表情达意。这就需要阅读教学应从"悟文"向"善表"突围。在阅读教学中"悟文"与"善表"并不是割裂开来的,两者之间相互交融、彼此促进,如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在"悟文"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语用意识,让学生获得"善表"的提升,从而成才呢?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