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两年来,我在《新闻爱好者》老师的帮助启发下,已在县广播站发稿二十余篇,具有了一定的新闻敏感。暑假,我回到老家下河村,了解到村里有几个  相似文献   

2.
我与《新闻知识》的感情确非一般。8年以前,陕西日报社编委会授命我主持创办了《新闻知识》月刊,之后担任了几年主编。1988年调陕西省新闻研究所任职,新闻研究所又是月刊的主办单位之一,联系仍颇密切。世事沧桑,光阴如流,不觉她已经满100期了! 在纪念《新闻知识》100期的时候,百感交集,有许多话想说,而最想说的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为她培土浇水,祝愿她根深叶茂,长命百岁!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矿工,也是一名基层通讯员,每当接到许多报章杂志时,首先拿起的是由《工人日报》主办的《新闻三昧》,为什么呢?因为,她是我写作的启蒙老师。笔者初次写稿,不得要领。一位搞宣传工作的好友赠给我一本《新闻三昧》,内中栏目既有《采访生活》、《编读往来》、《传媒天地》,还有《新闻内幕》、《业务研究》、《充电乐园》……新颖别致、丰富多彩,文章给人以启示,且各具特色。打学了《三昧》以后,她教给我写稿的基本常识,帮助我提高了写稿的能力,使我在几次参加征文活动中得奖。之后,我试着写了《从喜宴上抓出新闻来》被《新闻三昧》采用。从此,我按期收到这份刊物后,就像老师来到我身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个“新闻迷”。几年前,我就从报纸上看到了《新闻爱好者》创刊的消息,心里一直默默地“爱恋”着她,总想得到她。198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一个亲戚的破书堆里拣到了1988年第一期《新闻爱好者》,一看便被她吸引住了,仿佛干涸的土地遇上了甘霖,爱不释手。遗憾的是就此后再也没有见到新的她。我村距县城50里,离周口市10余里。我几乎每  相似文献   

5.
几点希望     
我是今年才开始订阅《新闻知识》的,和我以往订的《新闻战线》、《新闻记者》等13种新闻期刊比较而言,感觉她可读性强、信息量大、指导性好、引人注目,有自己的特色,不愧是我们通讯员的良师益友。留意了《新闻知识》1至2期,个人拙见有几点需要改进: 其一,多上一些知识性、体会性的文章,以体现她的办刊宗旨。其二,编排上有待改进,“上接下转”不宜过多.  相似文献   

6.
永远的朋友     
订阅《新闻爱好者》已有好几个年头了。看看书桌上那一本本图文并茂的杂志,回想这几年我所走过的新闻写作之路,我从心底里感谢《新闻爱好者》这位真诚的朋友,是她给了我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坚定了我在写作道路上的信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在乡镇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已经10多年了。历届领导重视宣传工作,关心支持《新闻爱好者》的征订与发行,给我们通讯员每年都订阅了《新闻爱好者》。我从第一次阅读《新闻爱好者》开始就喜欢上她了,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是她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是她使我走上成功之路,使我由一名农民通讯员转正为乡政府的一名国家干部。在这里,我代表广大基层通讯员由衷地道一声:谢谢你,《新闻爱好者》。《新闻爱好者》知识性强,内容丰富多彩,每个栏目都适合通讯员的口味,真可谓“知识库”。她给新闻工作者开阔了视野,开阔了心胸,增长了知识,工作…  相似文献   

8.
读者之声     
山东省平度市档案局刘保国:1993年,我用12元续聘了新闻辅导老师——《新闻与写作》。我订阅《新闻与写作》刚两年多,但已十分喜爱她。她一年为我辅导12次“课程”;她设有我特别喜欢的“讲座”如:“新闻采访系列谈”、“新闻来稿评析”、“新闻标题写作”、“视听之友”、“当好通讯员浅  相似文献   

9.
我是个刚开始做新闻宣传工作没两年的基层业余通讯员,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对新闻写作一知半解,仅凭着一股年轻人的热情和干劲,便不停地写,其结果是屡投屡败,一篇篇如泥牛入海。我苦闷异常,烦躁不安,甚至怀疑自己不是写作这块料!正在我一筹莫展之际,厂政工干事送我几本《新闻三昧》。我如饥似渴地仔细阅读,《新闻三昧》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写作之路,使我受益匪浅。自与《新闻三昧》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后,我与她的感情加深了。我每月都怀着焦急的心情等待她的到来,收到后又迫不及待地细读。《采写经验谈》教会我许多写作技巧;《采访生活》了解了精品、名篇的作者不懈追求的精神;听到《通讯员园地》各路写作人才在此交流、沟通、畅所欲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把最近作者和读者寄给它的部分照片转给了我,让我同作者和广大读者来共同欣赏与研究。照片虽然只有二十几幅,但它却是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所涉及题材有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风光,花卉,还有反映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闻照片。这些作者通过热情洋溢的来信,用各自拍摄的照片表达了他们对《新闻与写作》的  相似文献   

11.
搞了几年的文学创作,觉得单一乏味,又开始学写新闻稿。其实在搞文学创作时,我就对《新闻爱好者》感兴趣,那时还叫《河南日报通讯》。每期来后,我总是一字不漏地读完她,因此,对新闻早想试试写写。1990年元月,我开始写新闻稿,采访了几个人物,可无处下手写,只好从抽屉内拿出《新闻爱好者》,来个比葫芦划瓢。写好寄给我们县广播站,结果不几天广播了,这一下我可喜出望外,也来了劲。3天内,我一下写了十几篇,寄给省以上新闻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九八一年开始搞新闻报道的。但一直进展不大,每年能上县广播站的稿件不足二十篇,省级以上刊台从未开过荤。自从有了《新闻通讯》这位辅导老师,她教给了我许多新闻业务知识和写作经验。一九八四年截至十月十日,我在县广  相似文献   

13.
物换星移,时光如梭。屈指算来,我从戎戍边已30年。30年来,我看过许多刊物,大都是断断续续,未能持之以恒,唯独对《新闻与成才》(包括前身《解放军报通讯》及增刊)杂志情有独钟,一直坚持拜读了30年。30年来,许多刊物阅后被我抛弃了,在先后6次搬家过程中清理出去了,唯有对《新闻与成才》,却把她奉若宝贝,装订成册,保留至今。我阅读她,珍惜她,保存她,是因为她给了我新闻知识和写作技巧,给了我搞好新闻工作的信心和力量,给了我组织指导新闻工作的方法和艺术。启蒙的好“老师”1968年3月,我入伍来到叶尔羌河畔军营。1个月后…  相似文献   

14.
去年12月的一天,我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来信,打开一看,原来是《新闻爱好者》的征订单,言辞比较诚恳,我就订了一份。今年元月底,我收到第一期,一看封面并不怎么样,当翻阅了几页后便放不下了。我被她深深地迷住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栏目多,内容丰富,熔思想性、知识性、指导性、可读性于一炉,很适合象我这样半路出家的业余通讯员阅读。我很喜欢《新闻写作入门》、《好新闻作者谈体会》、《学步一得》、《改进新闻写作笔谈》等专栏,它适合我们需要,看了使人觉得摸得着,用得上.特别是读了这期刊登的《通讯员的宏观意识》、《学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个业余新闻爱好者。17年前,《新闻与成才》的前身──《解放军报通讯》编辑袁良同志,在乌鲁木齐市边疆宾馆给原乌鲁木齐军区新闻干部骨干培训班授课时,我结识了《解放军报通讯》,从此后,她便成为我新闻学步的唯一良师。17年来,我年年坚持自费订阅她,阅后精心保存,至今一期不少。《新闻与成才》开辟有“业务探讨”、“采写体会”、“成才足迹”等,这些文章都是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写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撰写的,是我学习的优秀教科书。经过认真学习,我逐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掌握了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我采写的新闻作品,先后…  相似文献   

16.
解放军报记者简妮曾以通讯《请你理解我的爱》一文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又出版了新闻作品选《两条眉毛一本书》。她写新闻不落陈套,勇于创新,就以她的新闻导语而论,便可见其一斑:新颖活泼,文彩斑斓,而又恰到好处,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试列举并品尝她发表在解放军报上的几条新闻的导语。一、奇句诱人,画龙点睛。如《国防大学举行首届开学典礼》(1986、3、2)的导语:  相似文献   

17.
祝贺《新闻战线》50岁。《新闻战线》是新闻记者的良师益友,这里良师更多一点。《新闻战线》我看过二十多年,如果说有什么希望,主要就是在现在的环境下,新闻工作面临很多新问题,热切希望《新闻战线》给我们以更  相似文献   

18.
以前我从未见过《新闻爱好者》,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邻居张伯伯家里,看到了图文并茂的《新闻爱好者》。从此,我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里潜心学习。1988年在我家所订的报刊中,增添了一份《新闻爱好者》。每月接到她,我都篇篇必读,有好的段落还抄下来,细细品味。她文章短小,融知识性和趣昧性于一体,说服力和实用性强,既陶冶了情  相似文献   

19.
八月二十日,首都新闻学会新闻刊物学术研究组召开适应新闻改革新形势,进一步办好新闻刊物的现场经验交流会。中国新闻学会副会长钱辛波、秘书长何光先以及《新闻战线》、《新闻学刊》、《新闻与成才》、《新闻三昧》、《新闻与写作》、《光明日报通讯》等首都二十多家新闻刊物编辑部(组)的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主要由《军事记者》杂志主编金为华同志介绍了办刊经验,钱辛波等  相似文献   

20.
我是才涉足新闻写作的一株幼苗,灼热的写作欲望使我拿起了笔。今年我自费订了《新闻与写作》等5种报刊。在此之前,我没有和《新闻与写作》见过面。现在,也只不过拿到了1990年的1—3期,可读过后,感觉到她确实有实用价值。到3月份,在她的指导下,我的稿件先后被地市报刊采用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