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老炮儿》作为近年来少有的关于北京题材的电影,可以称得上是2015年华语电影的良心之作,无论是在口碑上还是在票房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炮儿》是一部具有"北京情怀"与"大众记忆"的影片。试图回归电影本身,从电影的影片结构以及电影叙事学中的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对其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老炮儿》围绕"六爷救子"的戏剧情节,通过老炮儿、新炮儿一系列的摩擦与较量,揭示了传统民间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与缠斗.这也构成了《老炮儿》的内在隐形结构,展现了一种文化和信仰的时代精神,大大拓展了民间文化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的蔓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变化,也给电影内容带来了革新。在电影《老炮儿》中,全球化成了一种文化断裂的诱因。这种断裂是一种新老规矩的冲突,更是一种钱权与仁义的对立。影片紧紧植根于中国当下普通民众的生存,讲述了老炮儿们在面对全球化这一棘手问题所作出的选择和反应,真实地还原了老北京人骨子里的"侠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孙胜难 《海外英语》2016,(4):194-196
采用Culpeper提出的不礼貌言语理论框架为基础,认为不礼貌也是一种交际策略,以电影《老炮儿》中主人公使用的不礼貌话语为语料,分析影片中不礼貌话语的体现及其语用含义,同时通过不礼貌言语的选择探讨其对人物塑造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前,影视剧作为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文化传播途径对我国文化走向世界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字幕翻译则是文化传播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作为英汉翻译的重要理论基础能够有效避免我国影视作品在对外进行文化传播时"水土不服"。本文所选电影《老炮儿》是一部极具北京特色的影片,在国内外皆得到好评,国外观众的认可离不开字幕翻译的成功,尤其是其中北京方言的翻译对我国本土文化向外传播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基于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从范畴转换的四个分支分析电影《老炮儿》中的方言翻译,从而进一步验证翻译转换理论对字幕中方言翻译的指导作用,以期推动相关翻译研究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电影《老炮儿》对主人公六爷形象的塑造是不够鲜明的,性格中存在许多矛盾之处。具体体现在他对传统思想观念的留恋,却回不到过去,他对现代秩序质疑,又无法走出当下;他仗义疏财,蔑视金钱,重视友情、爱情、亲情,却处境窘迫,处处需要金钱来维系情感;他看起来成熟老练,却并不适应当今社会,始终是一个"未成年人"。电影杂糅了动作片、商业片、青春片、文化片的许多元素,显得表达含混,主题模糊。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72):13-14
本文使用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电影《老炮儿》中的一段对白,借用语言学的独特视角对人物性格和剧情进行独特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由华谊兄弟出品、管虎导演的最新力作《老炮儿》2014年12月12日在北京举行首次发布会,导演管虎,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影片主演冯小刚、张涵予、许睛、梁静、刘桦及吴亦凡和李易峰超豪华全阵容亮相,正式宣布影片定档2015年12月24日上映。  相似文献   

9.
人物是故事的生命力,虽说这两年中国电影票房飞速增长,但让观众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人物不多。刚刚上映的电影《老炮儿》以其感人的故事情节和丰富成熟的银幕人物形象获得票房口碑双赢,尤其影片中冯小刚对"六爷"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为本片锦上添花。电影主要从人物性格塑造、人笺形象塑造、人物情境塑造、人物动作塑造四方面深度刻画了艺术人物,创造了"六爷"这一形象塑造中的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10.
江洪春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师》2011年第9期中撰文阐述了语文教学中的那些"老理儿"。1.文道结合语文教学不仅要理解、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还要从中受到思想、情感等熏陶和教育,这就是语文学习的多重性和多面性。2.教材是凭借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相似文献   

11.
正自从《老炮儿》"火"了以后,"江湖"一词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道出了古代文人进退之间不改其心的情怀。在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人的小说里,它指的是刀光剑影、侠义道术、爱恨情仇交织的"武林"。在《老炮儿》里,它指的是80年代的民间"英雄"、草根"大哥"们自我打造和口口相传的规矩道义。虽然电影表现的是"老炮儿"在以"金钱"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当下社会的隔膜与失败,但他们的热血情  相似文献   

12.
不同的时代会造就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引发不同的回忆.本文通过分析影片《老炮儿》中的人物,对两个时代两个阶层的矛盾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密切。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和信息交流方式,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为了让外国人更好地通过电影来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近年来,华语电影中加入了很多本土元素,如,地区方言等。以电影《老炮儿》为例,探讨对北京方言部分的翻译理论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前些日子读旅美作家张北海先生的长篇小说《侠隐》,里面写了老北京许多胡同和四合院,他怀念"一溜溜灰房,街边儿的大槐树,洒得满地的落蕊,大院墙头儿上爬出来的蓝蓝白白的喇叭花儿,一阵阵的蝉鸣,胡同口儿上等客人的那些洋车,板凳上抽着烟袋锅儿晒太阳的老头儿,路边的果子摊儿……"那种地道的老北京景象,不仅是远离故土的游子的怀念,也是所有老北京人的怀念。  相似文献   

15.
老北京土话中除“儿”语缀外,“子”尾也是一个重要的语缀形式之一。通过分析老北京土话“子”缀的构词特点和语法语义语用功能,并与老北京土话的语缀“儿”的特点及历时的分布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机老"是计算机老师的绰号,实际上,他一点儿也不老,在所有老师当中,"机老"最年轻。"机老"的外形,可以用"玉树临风"这个成语来形容,也就是说,在某些女生眼里,他是个大帅哥。这里指的"某些女生",小麦和锁锁是也!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家的小六儿,从小就懂事儿,那时在村里读小学,他跟老七读一个年级,我给他们缝一样的书包,做一样的衣裳。老七这个皮猴子,早早就把书包弄脏了,衣裳穿烂了。小六儿就不,天天穿得板板正正的……现在还这样呢,我们家的小六儿,你知道吧,现在是局长。"  相似文献   

18.
读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著的人都知道,用“导儿学步”这个比喻来说明语文教学活动的实质的,是叶老。早在四十年代,叶老和朱自清先生合作编著的《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叶老第一次用了这个比喻,他说:“学生从精读到略读,譬如孩子学走路,起初由大人扶着牵着,渐渐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  相似文献   

19.
怪老头儿那么大的本事,干嘛入小学呀?其实,这个怪老头儿不是那个怪老头儿,一点儿法术都没有。他不过写了一本叫《怪老头儿》的书。看这本书的人还真不少,他也那么老,长得又特像他写的那个怪老头儿,抽抽巴巴的,大伙儿就管他叫“怪老头儿”。怪老头儿为了写书方便,那天跑到中关村  相似文献   

20.
<正>陈寅恪先生将书分为三类:最低限度的读物、进一步学习的读物、深入研究的读物。三类书中他尤其强调第一类。陈寅恪认为第一类是必读书,从中可以得到最低限度的知识。譬如,他认为,无论一个人的爱憎好恶如何,《诗经》《尚书》乃人人必读之书。因为它们是我们先民智慧的结晶。陈寅恪读书,注重原典和最基础的书,这可以说是他读书的一个诀窍。为什么要读"老书"?因为"老书"有"原创性"和"基础性",而且"老书"往往是一门学科的入门书。读"老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