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鹊”与“雀”读音相同,在成语中出现时很容易混淆,因此有必要加以区分。一、搭配不同鹊与鸠大小相近,都喜欢在高树上筑巢,因此人们常将二者并列,如“鹊巢鸠占”“鹊笑鸠舞”。雀与燕大小相近,都爱在房檐下筑巢,二者并列组成的成语有“燕雀处堂”“燕雀相贺”“五雀六燕”等。  相似文献   

2.
阅读《说"雀"道"鹊"》一文,完成1~4题。说"雀"道"鹊""雀"和"鹊",读音都是què,又都属鸟类,难怪常有人"雀"冠"鹊"戴。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两种鸟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3.
“鹊”与“雀”读音相同,在成语中出现时很容易混淆,因此有必要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4.
错字两例     
一、“鸠占鹊巢”不能误成“鸠占雀巢”《法制日报》1997年4月2日第2版载老文的文章,标题为《“鸠占雀巢”何时了》,这里“雀”系“鹊”之误。成语“鸠占鹊巢”最早出自《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  相似文献   

5.
唐·王之涣写的名诗“登鹳雀楼”,是一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佳作。尤其是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催人进取的精神和“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因此,它百读不厌、历经不衰,是旧词新用的典型。若要问“鹳雀楼”的“雀”,到底写作“雀”,还是写作“鹊...  相似文献   

6.
对于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的“别”字 ,历来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归纳起来 ,有以下三种解释 :解释 (一 ) :“别”即“横斜突兀”、“旁逸斜出”。《唐宋词鉴赏辞典》(商务出版社 )就作此解。它将“明月别枝惊鹊”理解成 :因为月光明亮 ,所以鹊儿被惊醒了 ;鹊儿惊飞不定 ,不是盘旋在一般枝头 ,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解释 (二 ) :“别”即“照着”、“照亮”。这种理解占多数 ,《中学教参》以及较权威的《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 )都认同这种理解。将首句理解为 :明亮的月光 ,照着那…  相似文献   

7.
吴耐 《吉林教育》2008,(3):128-128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师用书》中第29课《古代诗词五首》中,教材编著者将辛弃疾(《西江月》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译为“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一见到光,惊飞不定;半夜还有鸣蝉,起了阵阵清风。”在下面的注解中,“别枝”被注为“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  相似文献   

8.
新会县的“小鸟天堂”原叫“雀墩”。1933年9月初,巴金来到新会,与友人泛舟天马河,浏览“雀墩”四周,写了一篇《鸟的天堂》,从此,这个榕树盘根、绿叶扶疏的小洲,便取名为“小鸟天堂”了。原来,巴金并不知道新会有这么一个“雀墩”,他来新会也不是为了要写《鸟的天堂》。他是应他的朋友陈洪有的邀请,从上海到新  相似文献   

9.
关于“明月别枝惊鹊”●陆精康“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起首两句。“别枝”乃至整个句子的意义,素来众说纷纭。(注)朱光潜先生在《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一文中,对该句作了“与一般解释不同”的分析。朱先生认为,“...  相似文献   

10.
南宋词人王奕(1190—1262)《沁园春·客山阳偕诸公游社康庄刘伶台醉吟》:“问漂母矶头,韩侯安在;钵山池下,乔鹊曾回?孝说仲车,忠传祖逖,忠孝如今亦可哀。”漂母、韩信是妇孺皆知的故事。而“钵山池下,乔鹊曾回”是什么意思呢?朱德才等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乔鹊”注为“乔迁之鹊”(第四册第262页)。这显然有误。“钵山池”是江苏淮安“形若钵盂的岗阜”———钵池山,是道教七十二个福地中的第四十个,也是淮安古名“山阳”之“山”,淮安城就在钵池山之东南。《明一统志》卷十三:“钵池山,在府城西十五里,形如钵…  相似文献   

11.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小词,用通俗生动的口语,描写了作者夏夜在山野中赶路时所见所闻和所感。注释家对第一句“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枝”,历来就持有众说不一的见解,他们所作的注释,又都能够解得通。这些散见于各种版本和欣赏辞典的不同注释,主要有三个方面:①离枝。把“别”字解作“离开”。意为“明月出来,鹊见光惊飞,离开了枝头”。苏轼诗有“月明惊鹊未安枝”(《次韵蒋颖叔》),周邦彦词有  相似文献   

12.
一、释“控于地”朱德同志诗《喜读主席词二首》(高中语文第四册)其二有句云: 可笑蓬间雀,称霸欲吞天。倏尔控于地,仙阁化为烟。“蓬间雀”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朱德诗选集》加注云: 毛主席词中的“蓬间雀”,是用来比喻苏联现代修正主义者。《庄子·逍遥游》:“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相似文献   

13.
对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首句“明月别枝惊鹊”,约有四种解释,理解各有不同。其实,“明月别枝惊鹊”并无深奥难解之处,所写情景也是历  相似文献   

14.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俞平伯先生说:“别枝,另一枝。词意谓鹊因月明,惊飞不定,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别’乃形容词,若作动词,释为离别之别,意虽亦相近,即与下文‘半夜’不对偶。”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则云:“明月句:月光惊醒了树上的乌鹊。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此用其意。别枝,另一枝,斜枝。”胡云翼《宋词选》与此说相  相似文献   

15.
“白日依山尽”,这是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的首句,一般认为是写“夕阳西下”的晚景。这种解释,值得商讨。不揣冒昧,略陈管见。鹳雀楼,据沈存中《梦溪笔谈》卷十五:“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又《清统志》记载:“山西蒲州府,鹳鹊楼在府城西南城上。《旧志》:旧楼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鹊棲其上,遂名。后为河流冲没,即城角楼为匾以存其迹。”“鹳雀”,一作“鹳  相似文献   

16.
张志公先生在谈到教学中的“精讲多练”时,以王之涣的绝句《登鹳鹊楼》为例来说明,他认为这首诗只要点一下“依”、“尽”二字的含义,全诗只需化十分钟讲解,其余时间让学生诵读、品味,达到融会贯通。张志公先生的意思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己自去登“鹳鹊楼”。学生能否登上“鹳鹊楼”?我曾对此诗作过试讲,回答是肯定的。先板书题目,对“鹳”字进行正音,再让学生看注解①对“绝句”的解释,注解②对作者和“鹳鹊楼”的说明。看完注解让一个学生朗读,又全班学生朗读。读后板书“依”、“尽”,让学生组成  相似文献   

17.
黄老师在《河北教育》2002年第4期上发表了《重视质疑问难诱发创造火花》一文,其中31页“教给质疑问难的方法”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如一教师教学《麻雀》,在以“赞扬了伟大的母爱”归纳中心的时候,学生马上质疑:课文并没有说出这只老麻雀的雌雄,怎么能说是母爱呢?于是教师便马上改口,说成“亲子之爱”。那么,这只老麻雀到底是雌性还是雄性呢?窃以为是雌性。麻雀并非“一夫一妻”制,当雄雀与第一只雌雀交配后,它接着与第二只雌雀谈情说爱,交配、衔草筑巢。它又忙又累,穿梭于几个“妻子”之间,也帮助它们孵卵、喂幼雀,但…  相似文献   

18.
《诗情画意·轻快活泼》(《中学语文教学》84年第十二期)一文释辛弃痊“明月别枝惊鹊”(《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别枝”为“另一枝”。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中也持这种说法。细细推敲,觉得犹可商榷。  相似文献   

19.
也说“明月别枝惊鹊”●重庆永川水绍韩宋代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其前句中的“别枝”一词,名家所训分歧,致使句意不一。一、训“别枝”为“离别树枝”朱光潜先生云:“‘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  相似文献   

20.
唐诗现存各种版本中,王之涣《登鹳雀楼》又写作《登鹳鹊楼》,注释各异,莫衷一是。历史文献检索表明,用"鹳雀楼"者约占八成,而用"鹳鹊楼"者不到两成;唐宋元诗文皆用"鹳雀楼"写法;明清以后,始有"鹳鹊楼"之称。考该楼原为黄河岸边一座军事瞭望台,年久失修,鹳雀聚栖,因得其名。鹳雀是唐人对鹳的一般称呼,非鹳与喜鹊之集合。明中叶编撰的《大明一统志》是误植"雀"为"鹊"的肇始者,由此引起后人混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