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初,我们记者部试行了记者采写报道定额。从一年多来试行的情况看,这种办法对于调动记者搞好采访、写作的积极性,多写稿,写好稿,及时完成报道任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今后考核记者,评定职称,提供了参考依据;也克服了过去那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发放奖金吃“大锅饭”的现象。这次实行记者采写定额,是编辑部在我部搞试点的性质,办法是经过大家讨论制定的,现简要介绍如下: 在记者部里,对凡是能够独立担负采写任务的记者,一律实行定额。定额包括本人采写的稿件、组织通讯员写的稿件和内参稿件。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出版方针,建立岗位责任制,提高编辑工作质量,实行奖罚制度,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调动编辑人员的积极性,特制订《编辑记分定额试行草案》。“编分制”以记分的方式记载编辑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数量。记分的范围包括发排书稿、审读书稿以及组稿、培养作者等项工作。超额奖励,缺额  相似文献   

3.
新华社国内部按照中宣部要求和报道的实际情况,承担组织新华社记者采访并编辑采访团重点稿件、向全国各报台播发这两项任务。在中宣部的指导下,在新华社党组的领导下,一方面组织深入基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2010,(6):84-85
张严平(1955年11月-),女,新华社高级记者. 山东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同年入新华社国内部,现为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国内部政文采访室高级记者.<新华商>杂志总编辑虞宝竹在<女记者的幸与不幸>一文中称"新华社女记者张严平几乎成为典型人物通讯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5.
传媒名流     
胡孝汉,汉族,1961年6月生,湖北潜江人,198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8月参加工作,武汉大学中文系中文专业毕业,大学学历,高级编辑。历任新华社国内部编辑、国内部二编室副主编、办公厅秘书、内参编辑室副主任。1997年6月至2002年8月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其间:1999年1月-2000年1月在中宣部挂职任新闻协调小组组长)。  相似文献   

6.
最近,新华社国内部在山西召开了一次有13个分社成员参加的文教记者会。以往开这种会,就是找个招待所住下,然后传达文件、学习讨论,拟出报道题目,散会。这回打破常规,会议组织者事先征得大同矿务局的同意,把会场搬到了生产第一线,让记者们下煤井,到采掘第一线熟悉煤炭生产的全过程;然后开出几个题目,落实到人,分头去矿上深入采访,写出稿子。与会记者反映,这个办法好:受教育,长知  相似文献   

7.
他,正而八经科班出身,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留下5个寒暑后,来到新华社。他,作为新闻工作者,与同学相比,缺少轰动的大作,却在编辑工作中付出了更多的艰辛。他就是在新华社内参报道岗位上辛勤耕耘二十多年的张述忱同志。张述忱1964年被分配到新华社国内部,1969年到国内部的一个编辑室从事内参报道工作,1972年任编辑室副主任,继而主任、主编,1989年任国内部副主任,分管内参报  相似文献   

8.
传媒名流     
何平,1957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高级记者,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同年到新华社工作,历任国内部记者、政治新闻编辑室副主任、国内部主任  相似文献   

9.
今年麦收时节,新华社开辟了一个专栏,叫“麦收日记”,任务落到了河南分社记者的头上,因为河南是小麦大省。为了组织好这个栏目的报道,总社国内部经济编辑室决定派分工负责中南地区分社稿件的编辑姜军同志随记者一同下乡,现场帮助记者出主意、编稿子,同时也让编辑增强感性认识。 姜军同志到分社后,即同分社记者下到麦收第一线。六天中,他深入采访了两个地市四个县的上百个农民、机手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记者到基层采访,冷不丁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新华社是干什么的?弄得我们的记者非得尴尬地解释半天不可。也是,新华社对许多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天天在广播电视里听到新华社消息,陌生的是她又不象报纸有自己的版面。新华社是依赖报纸的版面和电台、电视台的声音而生存的,报纸刊登新华社稿件的版面叫时事版,编辑新华社稿件的编辑叫时事编辑,和新华社打交道的编辑部门叫时事部。无疑,新华社播发的稿件就叫时事新闻了。时事新闻是和行业新闻、地方新闻相对而言的。但奇怪的是,新闻教科书和新闻理论书里面,却很少论及“时事新闻”。  相似文献   

11.
多从群众的角度采写报道曹绍平曹绍平,53岁,中共党员,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现任新华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分管国内、军事、体育报道。他曾先后在新华社青海分社、半月谈杂志社、新华社国内部等部门工作。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他注重政策理论学习,注重调查研究,长...  相似文献   

12.
新华社新闻大厦的发稿系统中,有一个专门为全国地市报提供新闻稿件服务的部门——国内部地方新闻编辑室。这里编发的稿件供全国230多家地市报刊用。今年春天,作为新华社与地市报双向交流的一项内容,安阳日报社派我到新华社国内部地方新闻编辑室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和工作。在这期间,我与地方室的同志一道编稿,还参加了他们组织的易地采访,耳闻目睹之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我到地方室后编辑的第一篇稿件是《安阳市劳动局妥善解决特困户子女就业问题》,当时我对这种纯地方新闻能不能在新华社播发心里吃不准。但地方室一位负责人看过后说,别看这只是地方新闻,站  相似文献   

13.
说也凑巧,1989年12月31日,我收到新华社湖南分社农村记者杨善清同志的一封来信。去年11月下旬召开新华社国内部农村记者座谈会前后,他自告奋勇一年间两次参加农村记者调研小分队。他在来信中说:“因乘坐个体户汽车,发生车祸,将头、脸、牙、手、脚多处摔伤,门牙被摔坏一颗,膝盖骨部位上,裤子摔个大洞,血流满面,当即送往医院。现6天过去,仍有浮肿和头脑昏昏,正在治疗中。”他接着说:“为完成总社交给的任务,争取时效,‘咬咬牙’,‘舍命陪君子’。”读完来信,我不禁为这位年过半百的老记者的强烈事业心和拼搏精神所感动!几乎每个参加农村调研小分队的记者,都有各自不平凡的经历。当70年代末,农村实行大包干,响起第一声改革的春雷,新华社农村记者队伍的采访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一批有志于农村改革报道的记者自发地组合起来,围绕一个重点报道题目,实行跨地区跨部门的采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2010,(6):91-91
朱玉,女,新华社音视频部副主任。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进入新华社,曾任新华社国内部政文采访室主任记者,以调查性报道和人物报道见长。曾报道塑造过任长霞、郑培民、宋鱼水等多个重大典型人物,并  相似文献   

15.
新华社评选“十佳编辑”、“十佳记者”,作为1994年新华社国内工作会议的精采一笔载入史册,必将激励编辑、记者学习追赶,涌现更多的佼佼者。 笔者有感而发的是:置编辑记者于同等地位、大力表彰,弘扬其事迹,非常必要,并应继续加强。 一篇佳作的诞生,记者、编辑的才智和心血缺一不可;一张报纸的成功,优秀记者和优秀编辑须两者俱备。 新华社在关于“双十佳”的通报中说:“从事编辑的同志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工作,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主动积极地组织报道,  相似文献   

16.
端木来娣 女,41岁,新华社高级记者,江苏人,1976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她先后在新华社安徽分社、香港分社、国内部港台编辑室工作,现任港台编辑室主任。她多次参加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和党代会的报道,尤其在港台报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1992年作者一周台湾之行,先后发了21篇通稿,12篇参考消息专题,2篇内参,并在20天内完成了14万字的访台手记。她写的述评《克里斯·帕滕的图谋与出路》、消息《汪辜会谈拉开帷幕 两岸领导人首次会晤》、特写《陈香梅到廖公家》等,均被评为新华社一等好稿,在海内外影响很大。 端木来娣1976年至新华社工作以来的18年,从事过农村、文教相政治领域的报道,多次参加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和党代会的报道,对台港澳报道尤为熟悉,并取得显著成绩。 采、写、编的多面手 端木来娣业务熟练,采写编辑综合能力强,能够驾驭消息、通讯、述评、特写等多种新闻形式,采写了一些有深度、有影响力的稿件。她长期担任政策性强、难度大的台港澳报道,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及时、准确、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报道任务。近几年,她平均每年  相似文献   

17.
<正> 江西冶金学院图书馆,从1979年开始计划建立岗位责任制.几年的工作实践,他们感觉到,岗位责任制实施办法要多样化.开始计划试行岗位责任制时,他们把岗位责任制想得过分简单,以为制订出各个岗位的工作定额标准,再按各人完成定额的情况,就可分出优劣,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就可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因此一心想在所有岗位上都搞定额管理.于是一面在分编加工岗位上摸索制定定额标准,一方面组织各室讨论本室的职责范围和工作程序,意图全面试行定量制.1980年,图书馆除在分编工作中试行定额管理外,在其他各室明确工作环节,建立工作日志,心思还是放在各个岗位的定量上.1982年,全馆集中时  相似文献   

18.
盛会刚过,《北京青年报》于11月17日二版中心位置刊出《开设五个专栏创新一种模式实现强强联合——本报与新华社成功合作盛会报道》千字章,在章的上方是一张七寸照片,这张以“新华社十六大报道新闻中心”标牌为背景的照片上是前方报道中心的5位国内部编辑,他们是作为新华社国内部与北青报在十六大期间台办的5个栏目的主持人而成为北青报的新闻人物的。  相似文献   

19.
新华社1994年新闻学术年会于10月18日至22日在京召开。围绕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与新闻工作”的主题,90多位记者、编辑和新闻学专家、教授展开了热烈研讨。新华社国内部、对外部、国际部、摄影部等部门和上海、山东、四川、山西、河南、湖南、辽宁、安徽、北京等新华社分社的新闻工作者参加了年会,并特邀中宣部新闻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广电部《新闻战线》新闻出版报、经济日报、北京日报、《新闻与写作》,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20.
《“干毛巾”是怎样拧出水的?》这篇重点稿是报道国有大型企业实行两个根本转变的重大主题,原稿内容扎实,材料具体。但也显得松散、冗长、枝蔓多、水分大。经过新华社国内部经济编辑室编辑姜军精心删改加工,提炼主题,削剪枝蔓,挤掉水分,播发稿比原稿精炼、精粹多了。 一是通讯题目和小标题简洁、生动、形象,同主题扣得更紧了。原稿的题目《七亿元成本是怎样降下来的——武钢以降低成本为突破口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记事》,编辑改为《“干毛巾”是怎样拧出水的?——武钢1995年降低成本7亿元纪实》,这一改,虚实结合,深入浅出地表达主题,而且寓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