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继愈 1916年生,山东平原人。现任北京图书馆馆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数十年来致力于探索中国哲学发展的规律,重点研究儒释道三教交融的关系及儒教的形成、历史作用及社会影响,是我  相似文献   

2.
邹先斌 《职业圈》2013,(29):101-102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一个企业要做强做大,企业的领导是关键。欲成就一个百年大企,一个领导者没有深邃的思想底蕴和强有力的统帅力是不可能的完成这样的大业的。华夏历史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历经大浪淘沙,形成了儒释道三教一体的文化精髓。成为各行各业文化底蕴的支撑和基础。孔子、释迦摩尼、老子分别是儒释道的代表人物,亦被西方学者称之为。东方三大圣人”。于今的国企而言,更是意义深远宏大。南怀瑾,  相似文献   

3.
《伊江汇览》详载清代伊犁地区之疆域、风俗、屯政、坛庙(附祠祭)、水利等26项内容,是现存的伊犁地区首部方志,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该志书对于老君庙的记述,乍看起来是文献记载之讹误,然考诸史实,情况并非如此简单。细究其因,应是清代中华传统文化在边疆地区传播和发展过程中特殊的历史现象。本文将以志书记述为出发点,从"三清"的历史演变脉络及"三教"历史格局的演进两个维度进行分析,考察和探讨清代伊犁三清殿并置"三教"塑像的坛庙祭祀现象及其深层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4.
晚明野史崛兴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和深刻的史学动因。"唐宋变革"以来,随着史学平民化趋势加剧,官史不振,民史勃兴,史权下移,史学的官方性格演变为民间性格,实乃史学发展内在理路使然,势不可挡。"史失则求诸野"是对修史权力由庙堂转向草野最为精当的表述。野史笔记以浪漫性的文本形式表现着现实性的历史世界,对晚明史学生态造成巨大冲击,引发了一系列史学变迁。野史崛兴是对中国古代"官史—民史"格局的挑战,也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解构和对新型史学形式的探索,反映出平民社会走向成熟之际官方史学与民间史学的碰撞与交融,是一种进步的史学现象。  相似文献   

5.
国家之间的交往,最重要且能够持久的,既不是经济与贸易,也不是投资,更不是高层领导人的互访,而是人民之间的交往和人民之间心灵的沟通。民间外交作为"最后一公里"对于政府外交的主干道的影响正在空前加大,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政府外交的落地实效。我们的对外传播应追求"民相亲、心相通",通过民间力量发出中国声音。从近几年中国民间外交的实践来看,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仍存在身份错位、对象错位以及途径失衡等现象,中国的民间外交需要打开新思路,寻找新方向。要注重发挥民间力量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提高民间智库影响力;要充分发挥媒体在文化交流互鉴中的渠道作用,使其成为民心相通的桥梁;要加强新媒体传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历史机遇,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中国与所在国民间的联系与互动;还要充分重视利用中国海外企业在推进民间外交时的重要作用,将其纳入对外传播影响力与话语权建构的主体框架。  相似文献   

6.
对于宗密《原人论》中的三教关系,一种流行看法是儒道二教被纳入佛教的体系之中,有着"三教合一"、"三教融合"的明显倾向。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偏颇的。本文从儒道二教与宗密判教观的对比,以及宗密对儒道二教的批评与会通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儒道二教仍然在佛教体系之外,宗密对儒教二教批评与会通的意图仍然是要将佛教整体置于儒道二教之上。  相似文献   

7.
正11月11日,对于中国广大消费者、零售商以及各大电子商务平台来说,意义非同寻常。这个在中国民间俗称"光棍节"的日子,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演变成了中国人的线上购物狂欢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剁手党"们挽起手袖、疯狂"血拼",商家们摩拳擦掌、争相"放血",国内外媒体也没闲着,纷纷架起长枪短炮,把视角对准这个火热的"中国现象"。自2009年诞生以来,每年"双十一"网络购物节所创  相似文献   

8.
客家人作为汉族民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要了解客家和客家文化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切入,本文从梅州华侨、华人往来海内外的家族信件——"侨批档案"作为切入点,探讨客家华侨在近代历史中从自然形成的草根档案等尘封的记录,通过梳理和剖析,从中挖掘和研究以"客家方言"并无关系的江湖土语——"下市话"从出现、形成、发展和逐渐走向失传的历史过程,我们认为在纯正"客家方言"集中的梅州地区,出现所谓"下市话",对它进行抢救性的挖掘、保护、传承这对研究当代的客家文化、华侨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右江流域瑶族民间信仰图景的形成是瑶族原始崇拜与儒释道文化交融的结果,道教、佛教的进入并与儒家文化以及瑶族自身的原始崇拜交融涵化,迭代生成了儒、释、道和原始崇拜四位一体的民间信仰格局。儒释道文化是右江流域瑶族与其他民族共同构建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在实践中既要突出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营造,也要注意对各民族场域的关照,推动各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0.
唐宋类书是中国古代类书发展史上的关键时期。类书的编纂方法与总集文体分类有密切关系,其指导写作的目的与文体学著作和文体总集的功能是相通的。唐宋类书"文部"胪列评论文体的体例在中国古代文体纂述体例上具有承前启后的独到地位。从唐宋八大类书所引古代文体书目之数量和频次分析,可以发现许多文体学嬗变规律以及唐宋人的文体观念发展变化。作为"古代文献资料的渊薮",中国古代类书尤其是唐宋类书最丰富、最集中、最系统地把中国古代文体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具有了"综罗文体资料文献"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主要存留在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地区的"活袍调"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既是阿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也是阿昌族民间口传文学中最古老的部分。创世史诗所记忆的民族历史,祭祀歌中蕴涵的生命哲学,以及叙事歌传达的生活智慧,是一直滋养阿昌族民族性格、文化心理的重要源泉,具有传承民族历史文化传统、表现民族情感智慧、塑造民族伦理精神等重要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16至18世纪中国传统文化西传欧洲的历程也是西方认识中国的历程,中国传统文化被解读为没有宗教信仰、无神论的文化,形成了所谓的16至18世纪欧洲的"中国无神论"。探讨"中国无神论"的思想根源离不开当时欧洲社会历史的宗教属性,不同的认识产生于中西传统宗教文化关于宗教信仰认识上的差异,进一步表现为中西宗教文化传统对有神论与无神论认识上的差异,其根源为基督教一神论传统教义的绝对排他性。  相似文献   

13.
在二人台小戏流传的晋蒙陕冀地区,"串门"也叫"为朋友"、"打伙计"。包括婚外情和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在二人台小戏里的"串门",既反映了封建制度下人们被扭曲了的爱情生活和婚姻面貌,又表现了他们不断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也说明了民间的婚姻爱情价值观恰恰是对万恶的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观念的背叛。其形成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也有地域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代,长期以来,文人特别是科举文人大量存在官年与实年不相一致的现象,这一现象,既有现实利益的诱因,又有文化心理的原因。在长期社会历史生活的演变中,某种程度上形成的"诚即真"的文化心理结构,造成了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颇为奇妙的表里不一又和谐共存的现象。不仅官年与实年方面如此,而且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研究这一课题,对于现实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雅"与"俗"是一对相互对应而又密切关联的概念。作为一般的社会概念,高尚、文明、美好为"雅",反之,庸鄙、俚恶、粗陋则为"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雅"与"俗"分别指正统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的下层文化。所谓"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堪称是对这两大文化层面分野对比的鲜明写照。将上述意识来看待人群,歌《阳春》《白  相似文献   

16.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抓手,也是对国家新时代发展战略的落实.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解不能切断其历史演化的过程,要从规划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国土空间规划的产生和未来.改革开放以来,空间规划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多规并行""多规合一"和"国土空间规划"3个阶段,不同时期规划类型的产生适应了当时特定的发展情境,对特定的发展阶...  相似文献   

17.
焦竑认为孔孟之“学”是尽性至命之学,是对天道性命的体会,而他之所以重视对“学”的问题的讨论,则在于他要从根本上去把握儒学的精神。而把握儒学精神同时也出于三教会通的需要,因为须对三教各自的精神有所把握,才可找到三教内在一致的理论依据。本文认为,儒家心性之学成为焦的着眼点。此心性之学在焦那里即为“尽性至命”之学,是他力图在一个平等的、深刻的立场上去解决三教会通问题的一个可能依据。在焦看来,三教都是尽性至命的体道之学,佛、老并非只作为孔孟的补充或者必须依附于儒家才能存在。儒者之人生理想是要学以知性复性、尽性至命,这同样也是佛道之根本追求。  相似文献   

18.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叔本华延续了康德的哲学,但是他与康德在处理这两个世界的关系上是有分歧的。我们这个世界既可以呈现为表象构成现象世界,也可以呈现为意志构成本体世界:"我"的身体是"我"能同时触及的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的两面。叔本华认为宇宙的深处存在着"WILL"的根本"意志",意志是无限欲望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文化通常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合,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物质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与发展。企业文化是人类传统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已经成为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工业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它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基本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保证个人的合法正当利益.但要如何做到义利兼顾,并且引导人们见利思义、以义取利。义利合一为核心的现代企业文化价值观在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阐述了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义利合一的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和联系。  相似文献   

20.
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受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禁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禁忌语作为语言的变体,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同的禁忌语背后所隐藏的是不同地区的文化内涵,是地区文化传统观念、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变迁的直接体现。笔者以汉英禁忌语为例,对其中西方禁忌语的异同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