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冬艳  金海洋 《兰台世界》2013,(30):154-155
武王伐纣之后,中原王朝疆域大大增加,幅员辽阔,周天子威仪四海,宾服天下。因此气势恢宏的宗庙祭祀成为必须。所谓"诗书礼易乐春秋",既然是祭祀,自然少不了音乐。关键是怎么创制一种大气恢宏的乐器,用来弹奏宗庙之歌呢?  相似文献   

2.
师■鼎"作公上父尊于朕考郭季易父■宗"之"■"当隶作"■",从攴从"■"(逸),可读作"肆","肆宗"是郭季易父之庙。铭文意思是"师■制作了一件祭祀其祖公上父的铜器放在祭祀其父郭季易父的宗庙(肆宗)里"。这件铜器是小宗师■制作以私祭其祖,而非助祭大宗。不过该祭器的使用地点仍是在大宗宗庙,"郭季易父肆宗"只是铜器的存放地,师■一系未能为公上父立庙。西周时代贵族宗族成员(包括大宗族内小宗及一般族人)的祭祀活动可分为助祭与私祭两种,金文所见庶子或小宗作器"用享宗室"者,内涵是宗族成员作祭器以私祭。部分小宗未能立祖庙,需前往大宗之家进行祭祀活动,反映出西周贵族宗族内部立庙、祭祀及等级制度之严格。  相似文献   

3.
辽代捺钵制度及射猎活动是朝廷重要的政治、军事及体育活动,如捕鹅是祭祀宗庙的重要礼仪,而射兔、射鹿及猛兽,则是一种军事练兵的体育活动,这一制度与游牧民族四季追逐水草而徙的民俗有关。  相似文献   

4.
庙会是从古代严肃的宗庙祭祀和诸侯合会中以及民间的信仰中孕育诞生。汉、唐、宋时期,加入佛教、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娱乐形式,尤其经过明清的进一步完善发展,突出商贸功能,从而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地区是中华  相似文献   

5.
一号和二号基址位于洹北商城的"内城"中心。其形制布局与陕西岐山凤雏西周宗庙基址基本相同,都有多房间的主体建筑"大室",而且还有程度不同的祭祀遗存。因此,一号和二号基址的性质不是宫殿而是宗庙。本文进一步证明一号基址有9个房间的主体建筑"大室"内所奉祀的神主,应是自大乙(成汤)至祖丁的九位直系先王,即武丁卜辞的"九示"。二号基址有4个房间的主体建筑的"大室"内所奉祀的神主应是阳甲、盘庚、小辛、小乙等武丁的"四父",也称"四示"的宗庙。根据一号基址"大室"东西两侧通道对一号基址的打破关系,证明一号宗庙是盘庚时期始建的,二号宗庙是武丁时期续建的。洹北商城即"盘庚迁殷"的都城"殷",年代下限为武丁早期。证明盘庚和武丁时代不仅没有始祖居中、昭穆分列左右的昭穆制度,也没有五庙、六庙。  相似文献   

6.
鸟尊出土于天马——曲村晋侯墓地M114墓,由尊铭文可知它是一件宗庙祭祀用的礼器,其拥有者为第一位"晋侯"燮父。鸟尊造型独特,意蕴丰富,既有对周王室的感恩,又有对异姓国的感召。晋系青铜器中,鸟形文物源远流长,推陈出新,深刻折射出三晋大地社会历史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水汶 《兰台世界》2016,(8):125-127
关于《诗经·召南·采蘋》一诗的主旨,古人多认为与祭祀有关。然与何种祭礼有关,却是众说纷纭。《毛诗序》认为,《采蘋》诗表现了大夫妻能循法度,可以承先祖、共祭祀。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此诗表现大夫妻能奉祭祀,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方玉润认为此诗与贵族嫁女的"三月教成"告祭宗庙有关。考察诗中"谁其尸之?有齐季女"之"尸""、季女",从诗中出现的祭品、祭祀地点来看,方说有理。《诗经·召南·采蘋》当是反映"三月教成之祭"的诗歌。  相似文献   

8.
豫北古庙会是从古代的宗庙祭祀和诸侯合会以及民间信仰中孕育诞生,历经汉唐宋时期,明清进一步完善发展,近代商贸功能突出,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其重要性和对现实的价值,本文主要主要从目前研究的成果及其研究的价值意义两方面进行有意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典册”一词是我国古代典型的综合性文档名词之一,由“典”和“册”两个词素构成,构词方式为联合式。它产生于较早的先秦时期,在各朝代持续应用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有多个文档义项,该词在古代官府使用较多,而民间很少使用,被应用于宗庙祭祀祖先、求年祈福与战争等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0.
黄金具有美丽的光泽和优越的性能,是古代中国最早认识和利用的金属之一,其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化。在我国史前、商朝和西周时期,黄金仅用作贵族的饰品或部族的祭祀用品。战国末期,最早的黄金货币楚金版出现在楚国。它采用陶范浇铸而成,由于翻范时用布匹等衬垫,导致了布纹被翻印到了楚金版的背面。西汉时期的马蹏金、麟趾金,从出现的原因和实物本身的特点来看,基本功用应系祭祀而非货币,其上的"上""中""下"铭文,可能代表用于宗庙祭祀时摆放的位置或组合。各类媒体所盛传的"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之谜"是伪命题。西汉史料中记载的黄金,大部分是使用黄金衡量的价值尺度,实际支付时可以是铜钱或爵位等,当时并不存在巨量黄金。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明祭祀方式,网络祭祀自诞生以来就饱受争议.有人认为它是对传统的一种割离与颠覆;有人认为,网络祭祀可以达到“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目的.网络祭祀的流行,是传统礼仪文化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是现代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强烈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国家祭祀以祠、畴祭祀为主体,以都城雍城为中心,空间分布较为广泛.秦国的国家祭祀,成为秦帝国国家祭祀的核心部分,又为西汉所继承.本文即以春秋战国时代秦国国家祭祀为研究对象,从《史记·封禅书》、《秦本纪》的记载出发,逐一考察秦国诸祠的祭祀对象及其内涵,梳理秦人祭祀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进而探讨秦国祭祀体系的构成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3.
<档案学通讯>2007年第5期刊发了赵彦昌先生的<〈周礼·天府〉考论--兼驳"天府"为档案馆库说>[1]一文(以下简称"赵文")."赵文"千方百计论证"天府"不是收藏东西的地方而是职官的名称,对我国档案学界认为"天府"为保存档案的机构的18个学者观点一一给以驳斥否定,最后总结说:我们可以看出以上学者或者直接认为西周存放档案的处所为"天府",或者认为是"宗庙",但同时又将"宗庙"等同于天府,又或者将"天府"与宗庙并列.  相似文献   

14.
祭祀观念及其礼仪是儒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异域传播学说的引进,运用国外传播学理念解读本土的文化现象成为阐释研究的新方法.文章运用互动仪式链的基本原理来阐释儒家的祭祀文化.研究的路径是将线索缩小到《论语》中有关祭祀礼仪的言行举止上.在互动仪式链看来,《论语》的祭祀礼仪要素表现为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在场;传播效果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婚姻以“上事宗庙,下继后世”为宗旨,故重视生育,祈盼多子多福.这一观念体现在文学作品、婚姻习俗中,并以礼法制度加以强调.  相似文献   

16.
王金玉(郑州大学文博学院档案系教授):档案馆与博物馆同根同源。在现代社会,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是各自独立、各具特色的。但是,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三者是同根同源,都起源于宗庙。 从文献上来看,夏、商、周时代最重要的建筑是宗庙。在周代称之为“天府”。按《周礼》...  相似文献   

17.
农事祭祀乐舞是我国原始农耕时期人们需求精神寄托的一种社会表达方式,表现出对神灵的崇拜,期望得到神佑.我国原始农事祭祀乐舞的产生既反映了当时人们思维的创造性,同时又体现出他们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上的思维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孔子祭祀,是中华民族为了尊崇与纪念孔子,而主要在孔庙举行的隆重释奠,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不能不说是世界祭祀 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在古代,祭孔被当做"国之大典",有极其完备的祭祀场所、礼乐制度、组织机构、经济基地和服务队伍,世代相沿,"与国咸休".  相似文献   

19.
白字戏是在乡社祭祀赛会环境中生长的地方戏曲,从其诞生之日起一直到今天,祭祀演剧始终是其最主要的演出方式,而白字戏受众群的主体也始终是乡社文盲与半文盲的中下阶层。这两个方面对白字戏的传统剧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其呈现出鲜明的祭祀仪式特征。其祭祀仪式性具体体现在祭祀主题、祭祀结构程式以及讲究吉祥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正被称为晚清一代名臣的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期间,对两淮盐务进行了整顿。在淮北,他停止饷盐,裁减厘卡,大力推行票盐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对淮南盐务的整顿,则体现了其"寓纲法于票盐"的思想,希冀规复淮南引地,从而增加盐税收入。曾国藩晚年曾数次来扬州。据《清宫扬州御档》相关记载和分析推断,位于今康山街20号的曾公祠,就是当年两淮盐商集资建造——为了祭祀曾国藩,由刚建好一年的盐宗庙改建而成的。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地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