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著名学者戈公振在其力作《中国报学史》一书中,曾指明:“米怜创《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其内容有言论、有新闻之记载,是为我国有现代报纸之始。”戈公振的这个观点为后来的新闻史研究者们所接受和沿袭。然而,我在阅读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后,觉得这个观点似乎是难以成立的,它在论点和论据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  相似文献   

2.
读《出版工作》1988年第11期《录“像”还是录“象”》一文,作者亦均同志认为应该作“录象”而不应该作“录像”,对此我有不同意见。按“象”、“像”二字在某些意义上本来相通。亦均同志文中引《说文解字注》也说:“按:古书多假象为像”;又说:“似古有象无像,然像字未制之前,想像之义已起,故《周易》用象为想像之义。”而亦均同志下文却据《现代汉语辞典》中“想象”一词的释义,推论出由“想象”派生出来的表示形状、样子意思的“图象、印象、形象、影  相似文献   

3.
《新闻战线》的编辑约我谈写仉伟一稿的体会,我很感谢,却觉得没有什么好谈的,或者准确地说不应我一人来谈。这并不是过谦之词。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几篇较有影响的获奖稿件,如《山里女孩如歌》、《反腐败斗争中的“沈阳现象”》、《白春兰和她的“绿色庄园”》、《苦土丰碑》等,无一不是记者与编辑的眼光、功力与追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里,就谈谈我在采写《唱响“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旋律———记辽宁大石桥市分水派出所所长仉伟》等稿件中,作为党报记者特别是作为人民日报记者的感受与追求,那就是:怀“平民”之心,思“平民”所想,为…  相似文献   

4.
林帆同志告诉我,收集在这本集子里的,有一般的散文,也有旅游小记,不都是纯粹的杂文,而又近于“旁门左道”。本拟名之曰《旁门杂集》,后来有同志认为此题欠雅,乃以“自序”篇名为题。其实,杂文就是无法归入哪一类的散文,杂文从来就是拉拉杂杂不入“流”的短文。其中,如司马迁的《项羽本记》的“太史公曰”一段,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有借古讽今、指桑骂槐的意思。明清以来的笔记、野史中,更多有鞭辟入里或皮里阳秋的针砭时事之作,如《聊斋》等,更多用白描的手法,或假托狐鬼,以描写官场的各色面目。但这些,都没有特别归入杂文一类。  相似文献   

5.
述而不作:从官方职能到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述而不作”溯源  “述而不作”,源于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又:“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论语·述而篇》)表现出孔子对创新持极其谨慎的态度,观其一生,孔子确实也只在“述”的范围内承袭、整理、阐扬古典文化精华。“作”与“述”,有明显的区别。《礼记·乐记篇》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作,亦称著,意为独创,自立新意,《史 记·老子韩非列传》:“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述,为沿循,《说文》:“述,循也。从,术声。”《礼记·中庸》:“父作之,子述之。”《史记·太史…  相似文献   

6.
《闺意献张水部》为唐代诗人朱庆馀的名篇,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对首句中的“停”字,各说不一.有释为“放置”者,如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云:“停,停放.”②又有释为“停留”或“留”者,意在强调红烛之通宵不灭,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云:“停,,留,即不吹灭.通夜长明之意.”③沈祖棻先生《唐人七绝诗浅释》与《唐诗选》同,云:“停,停留.  相似文献   

7.
陈颂英 《新闻窗》2008,(6):99-99
这是我平生写的第一篇“序”。 我历来认为,给别人的著作写“序”,至少应该有长者的功德、学者的睿智。我乃一介草民,既无提携之力,又乏星辰之光。即使勉强铺陈出一篇文字,也难以起到为著作提纲挈领之功。捧读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即将出版的饶宏宇的作品集《采访与感悟》后,我深深地被她的作品所感动,很乐意为她的新书作序。  相似文献   

8.
一个偶然的机会,古人集《列子》中提出的“通感”话题,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书中曰:“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这里的“同”,相当于现在的“通”,它是说人的感觉,如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彼此可以打通。人们从听觉可以得到视觉感受,而从视觉可以得到嗅觉的感受。我们平时说,这个人嗓子很“亮”那个人说话很“甜”;这幅画“有声有色”,那篇文章“淡而无味”等,这些其实都是通感的作用。假如我们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个规律,把广播稿写得具体形象,写得既有声,又有色彩、场景和画面,让  相似文献   

9.
有言道“天下文章一大抄”,套用此戏言,我想写一篇“天下文章一大做”的文章,因为这是我立足于百年之交、千年之交读报时的一大感想。 其实这千年之交、百年之交的前后日子并无什么特别的区别,但因为是时间长河中的交替,围绕展望与回眸的主题,就引起人们绵绵的感思,从而做出如此千姿百态的文章与新闻。比如:外国的评出千年风云人物,我们敬爱的大胡子老伯伯马克思高居榜首,可喜可贺;又如有人访霍金,谈新千年的预想,(12月29日《中华读书报》),好宏观、好感动,一切都出自策划与点子。国内的文章、新闻更是多姿多彩,如《…  相似文献   

10.
我是《新闻通讯》的忠实读者,从1984年起我就和《新闻通讯》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认为《新闻通讯》有两大特点: 一是它栏目多、内容丰富,能满足多层次新闻工作者的需要。如“新闻业务研究”、“编辑札记”、“老记者谈优良传统”等,这些栏目对专职新闻工作者比较适宜;又如“企业报园地”、“企业报总编谈甘苦”、“地市县报园地”等,这些栏目对企业报和县市报的编辑记者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人将自己的劳动称为“笔耕”,既然是“笔耕”,就要有所收获,如齐白石有一方印,刻的是“我生无田食破砚”,好像是东坡的句子。无田,仍可以食,依仗的就是写文章了。今天把写文章得到的报酬称作“稿费”,古人则称为“润笔”。 这两个字见于《隋书》卷三十八的《郑译传》,郑被隋文帝  相似文献   

12.
《大公报》与"西安事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洁 《新闻大学》2005,(2):31-35
新记《大公报》自1926年创刊始,以“四不主义”之主张,“文人论政”之立场,“公众、国家利益”之观点誉满华夏,却因抗战爆发前后昭然之“拥蒋反共”姿态而引后世诟病,其关于“西安事变”同期报道(1936年12月13日至1936年12月28日)向来是史家借以支持“拥蒋反共”论点的典型案例之一。就《大公报》在“西安事变”报道中的舆论导向, 学界已形成定论:吴廷俊称其为“高唱‘蒋之人才,绝无仅有’论”,《徘徊于民本与民主之间》。作者任桐认为《大公报》所持为“拥蒋立场”,几篇社评“又完全是站在蒋介石与国民政府立场上说话的文章”。[1]  相似文献   

13.
我一向无“周郎癖”,固然因为自己不辨音律,也因为今天戏剧取材不外于稗官小说。小时好读《三国演义》以为那是写真实历史,后读了《三国志》才知道《演义》有一大半属于作者的艺术虚构,有关诸葛亮的事,如“借东风”,“草船借箭”、“过江吊孝”等等都属于作者的想象。因作者高明,这样虚构,非惟不为全书之玷,反而使后人读之增加情趣,移上菊坛,增色不少,但总不能作为史实来看待吧?  相似文献   

14.
干校惊雷     
我有一篇《反二簧与狱神爷》,那文中写到我在湖北咸宁县“向阳湖干校”的后期情景,是每夜(凌晨)四点钟即起来,披星戴月,涉水登堤,去守护“菜地”(古湖边沿淤地种菜之处).其实从无一人盗过菜果(如西红柿),若真有之,我这“缚鸡”之力岂能斗得了护得住?此“象征性”锻炼考验而已也.  相似文献   

15.
“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等相互映射照耀.通常用来形容美好的景物.语见宋·李攸《宋朝事实·仪注一》:“天气温和,纤罗不动,祥光瑞云,交相辉映.”例如冯牧《滇云揽胜记》:“在群山环抱中的江水上,船上的歌声和岸上的欢呼混成一片,灯光和波光交相辉映.”刘玉民《骚动之夜》十二章:“夕阳的余晖和初上的华灯交相辉映,为小巧的港口披上了如诗如梦的暮纱.”刘永红《沙俄帝国演义》一回:“地面上满铺地毯,几种大小不同的圆形图案,同天花板上的油画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引申之也指优秀的文化、艺术、思想、精神之类的抽象事物相互映衬,因为这些也是可以熠熠生辉的.例如叶君健《天安门之夜》:“这个设计里面有对比,有穿插,有新旧建筑艺术的交相辉映.”秦牧《长街灯语》:“许多科学、文化工作者奋发有为,积极做出贡献的精神,又和李时珍的精神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百花文艺出版社编审徐柏容来信:读7期,愿献疑一、二。第13页“香港《史记》出版”条说香港出版了一本写香港历史的书,书名就叫《史记》,我觉得这事未必妥当,《史记》是中国史籍名著,不应再出一本内容迥异的《史记》,不容《史记》出现双包案。否则应属于取书名不当。因此,颇疑“香港《史记》”是否为“《香港史记》”之误,另外,写香港历史的《史记》,似不能如该文所称之为“香港版《史记》”,“香港版《史记》”只能以之称由香港出版之司马迁《史记》。 第11页言书中之序应排于目录之前,甚是。不仅“现代书籍”如是,据我印象,中国古籍似亦大多如是。这种排列次序是合乎逻辑的。但如目录排在序言之前  相似文献   

17.
古诗话云     
“有轻虚之艳象,无实体之真形”。这是陆机在《浮云赋》的开头对游移于空中的浮云的描写。接着他又写道:“或如钟首之郁律,乍似塞门之寥廓。”无形的浮云被诗人赋予了空间立体的形象,使人感到晴日的云彩,既固有悠悠飘移的习性,又可生恢恢壮观的场面。  相似文献   

18.
言论的论证方法,有立论和驳论之分。“快语”的说理,基本上是采取立论的论证方法,即正面阐说作者提出的论点,与反驳为主的驳论的论证方法是不同的。但是在立论文中,如“快语”者,也不都是正面地直接地说理,有时为使正面说理更具有逻辑力、说服力,也间接地反面地说理,以证明与作者的论点相对立的论点是错误的,而作者的论点才是正确的。这种反面说理的论证方法,叫做反证法。以1991年5月25日刊出的“快语”《推荐“精  相似文献   

19.
古人一贯重视文章中的说理,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指出:“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就新闻评论写作而言,要写出一篇上佳之作,不仅要有好的选题、好的立意、好的结构.还要有好的说理。新闻评论中的说理,指的是运用议论的表达手段论证某个观念、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元代郝经所说:“文有大法,无定法。”意思是,文章有不同的写法,无一定之规;但是写文章的一般规律,即文章的“常法”还是可以总结出来的。笔者认为新闻评论写作的“常法’坝U是说理的创新思维。今天,人们需求的独特化和多样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普遍…  相似文献   

20.
我曾写过一篇《“校雠”的启发》的杂文,认为校对工作只要细心、认真就可以了。岂知不然,这回居然从“校雠”还启发出一点其他的意思来了。第八期的《新闻大学》,错字太多也错得太离奇。如按乾隆为《四库全书》立的校勘条例,那末我如作为《新闻大学》的“总纂官”,不仅俸禄与奖金全得“敲掉”,很可能还要“交部察议”。现在可是宽假得多,只要登一则更正,也就搪塞过去了。那末,从中又“启发”出一些什么来了呢? 事情是这样的:在我的一篇短文中,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