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新闻事业在迅猛发展,新闻竞争日趋激烈;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促进了新闻改革的加速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全国晚报不过10多家,改革开放以来,晚报像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全国晚报除台湾以外,已发展到130多家.这种发展速度,在我国新闻史上是极其罕见的.武汉晚报复刊10年来,尤其是近7年来,花了较大的精力,对晚报各类新闻写作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从1993年10月份开始,我们就着手对晚报新闻中难度较大的会议新闻的写作改革进行了尝试.根据一些兄弟新闻单位的做法,结合我们的自身实践,我们把会议新闻写作方法的改革归纳为“会议新闻写作八法”.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下的晚报走势董广安,康群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新闻宣传亦是如此。与日报相比,晚报处于“黄金季节”,数量猛增,订户猛增,效益猛增。解放初,只有新民晚报一家晚报。60年代初,又有了北京、羊城、新晚、西安、郑州等几家。80年代初复刊...  相似文献   

3.
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体现“三特”,即报纸的“时代特征、地方特点、晚报特色”,是春城晚报20多年来的立身之本、发展之本,也是今天的晚报面对都市报类报刊激烈竞争的生存之本。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在我们的报纸已进入多版化、彩色化的时代,如何以发展、改革的眼光看待“三特”,如何以创新的形式与手段来体现“三特”。一、报业大战中对晚报“三特”的再认识1.凸现自身特点,实行错位竞争。在昆明的报业零售市场,有这样一种现象:一元钱买3份报纸,尽管这3份报纸可能从所登新闻到版式都大同小异。这种情况始于1998年…  相似文献   

4.
《羊城晚报》的厚报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主攻,副刊主守”——《羊城晚报》在创刊之初便定下这样的原则。这份有着44年历史的国内第一家大型晚报,已从开始的每天4个版,发展为现在的每天32个版(其中新闻版面占24个),成为一份“厚报”。虽然,“新闻主攻”的原则没有过时,但“厚报”的新闻如何布局、晚报新闻的主攻方向是什么,都成了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晚报家庭可谓人丁兴旺,由80年代初期的13家,发展到今天的100多家。平均每一个半月诞生一家晚报。这不仅在中国报刊史上绝无仅有,就是世界报刊史上亦属罕见。新闻界称之为“晚报现象”。这说明,目前是晚报发展的最佳时期和最佳势态。 毫无疑问,报纸作为精神产品应该以社会效益为第一位。但社会效益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在各类报纸中,应该说晚报是较早进入市场的。它不存在硬性摊派,也没有“皇粮”保障,大多数自费订阅。在当前新闻媒体大战中,晚报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何抓住机遇,发扬晚报优势,保持晚报特色,使市场机制下晚报经济新闻更加有创造性,更加生动活泼,更加为广大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6.
《扬子晚报》作为一张“八小时以外”的“家庭报纸”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群,从八、九岁的儿童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喜欢读它。目前发行量已达39万份,在全国43家晚报中名列第四名。翻开最近两个多月的晚报,我们觉得她又有了新的进展,既坚持了党性原则,又体现了晚报的特色,确实具有“扬子”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7.
进入90年代后,中国报界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晚报的繁荣。首先是晚报数量持续增加。1991年全国有晚报46家,而到1996年已激增至120家。一个城市一家晚报的格局已被打破,许多大城市已拥有多家晚报,中小城市晚报也从无到有。其次是晚报发行量的大幅增长,全国报纸发行量前三名中有两家是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列《人民日报》之后),从各大中城市看,晚报的发行量普遍  相似文献   

8.
扬子突围     
改版:南京从此无晚报“风雨人生路,扬子伴君行”。2006年8月29日,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扬子晚报》全新改版并改在早上出报。一位网友在西祠记者的家讨论版发出这样感慨:一份报,一代人,一个习惯,一段时代,在一个清晨,画上一个句号。就在今天,扬子正式改成早晨出版,晚报变早报。自此,南京告别了最后一份晚报。曾几何时,扬子一纸风行,晚报地位无人可撼。七年前,南京报业江湖告  相似文献   

9.
晚报的兴起,是近几年中国新闻界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1966年以前,全国的晚报不过是四五家。“文化大革命”一来,这些晚报都被迫停刊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羊城、北京、新民晚报陆续复刊,发行数都大大超过“文化大革命”以前。接着,有许多新的晚报在各地创办,其势如雨后春笋。目前全国晚报已达到十七八家。大多数晚报在本城市的发行量占城市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晚报的兴起,自有其客观的需要和依据。仅从新闻方面看,有了日报,还需要出晚报,恐怕不能只从新闻的时效来解释。事实上,晚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当年曾把他的文学称为“遵命文学”。若将“遵命”二字推及新闻,我认为我们今天也存在着“遵命本报讯”——恕我生造了一个概念。众所周知,鲁迅的“遵命文学”,遵的是无产阶级之命,遵的是人民大众之命。若从这个涵义上讲,“遵命本报讯”就是合乎潮流,顺应民心,无可非议的。天公地道地说,今天的中国记者,就其绝大多数而言,拿起笔来是愿意遵这个“命”的,这点基本估  相似文献   

11.
扬子晚报不属机关报晚报,但作为晚报家族的一员,也愿借此征文机会,谈谈思路,共图发展。 扬子晚报是1986年元旦创办的,如今进入了第10个年头。9年多来,扬子晚报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在新闻界迅速崛起,并以格调高雅、信息密集、八面临风、清新可读的独特魅力,受到党、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 扬子晚报日发行量从5万多份,已迅速增长到现在的80多万份。江苏省委宣传部日前印发了关于扬子晚报的调查。 扬子晚报在全国新闻界的迅速崛起,首先得益于独特的办报思路。多年来,人们对晚报以及周末版、星期刊之类的社会文化生活类报刊的性质认识,一般都约定俗成为“党报的补充和延伸”,“不承担主体任务的宣传,而是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寓思想教育于社会新闻和文化服务的报道之  相似文献   

12.
回到吸引记者赴大连采访的原点——在当前报业竞争的环境下,以大连为样本,回顾"晚报早出"这一似乎已远去的重大话题,重审其在报业发展上的经验、教训以及意义。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是中国晚报发展的黄金期,此后,由于都市报的兴起,晚报的生存空间被侵蚀,一些晚报求存图变,改为早出。根据统计,到2002年,全国147家晚报,已有108家改为早出。由此,近十年来,有关晚报早出的讨论一直持续。从实践中看,晚报早出并非晚报"复  相似文献   

13.
笔者感到,一些晚报的“晚”,不是“晚间”的“晚”,却是“晚到”的“晚”。这些晚报登载的往往是一些迟到的消息。我到图书馆翻了近一个月的许多地方的晚报,发现在为数众多的晚报中,仅有少数几家晚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的头版头  相似文献   

14.
近20年来,中国报业发生了两次大的变革,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晚报革命”,从起初全国十来家晚报,发展到90年代140家左右,第二次是以华西都市报起始的“都市报革命”,短短七八年间发展到近百家(这里的都市报还是指狭义上的,如果广义上看,现今的晚报及一些走向市场的地市日报也可划入其中)。这两次报业革命,带来的是报纸风格、新闻风格的巨大变化。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在这里只想谈谈作为报纸“眼睛”、“窗户”的新闻标题,在这两次变革中所产生的一些新变化、新特点。1.标题的外在形式由过去精巧、匀称、平直改为超黑、超大、超长或超…  相似文献   

15.
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带来报纸事业的繁荣。大报扩版,小报改大,成了一种发展趋势。有些深受读者欢迎的小型晚报,相继改变面貌,跻身于大报的行列。全国50多家晚报,对开报已增加到10家以上。还有些小型晚报也跃跃欲试,把改出大报当作一个奋斗目标。在新闻改革中,小型晚报由小改大是不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发展方向?本人以为,对于多数小型晚报,还是坚持走“安于小,精于小”的路子为好。一张报纸篇幅的大小,是由报社编辑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新闻摄影也随着报业的发展而突飞猛进。特别是近十年来,地市级党报已基本经完成从“日报”到“日报+晚报”再到“日报+晚报+杂志+网站”的发展历程,有的报社创办的媒体更多。地市级报业集团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基本形成,在中西部地区,也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眼下全国都市类报纸已经是以百计数了。在15年前,《大连晚报》刚刚创刊之初,全国的都市类报纸屈指可数。从当初的几家直至今天发展到极为壮观的都市类报纸的群落,无不把文化和体育报道作为其报纸自身报道内容中的两大支柱。《大连晚报》十五年来一如既往,不改初衷,尤其是近几年来,面对着不同以往和激烈竞争的形势,转变观念,重新洗牌,确定战略重点,研究攻关方案,使一度变得“略输文采”的文体报道,重返制高点,重新担当起了两大支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经过近7年来前所未有的“扩军”,晚报已成为我国报业市场上最具活力的生力军之一。但是,近年来,在前有日报晚报化趋势挡道。后有晨报、早报、导报、时报等各类城市报追赶的报业市场竞争格局中,晚报的许多优势较今日之日报不再“独此一家”,而其在新闻时效性、固定读者群的争夺等方面又有被后来者赶超之虑。 应付挑战,强化优势,对于晚报来讲是一个系统工程,但说千道万,一张新闻纸的立身之本还在于  相似文献   

19.
“风雨人生路,扬子伴君行。” 2006年8月29日,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扬子晚报》全新改版并改在早上出报。一位网友在西祠“记者的家”讨论版发出这样的感慨: 一份报,一代人,一个习惯,一段时期,在一个清晨,画上一个句号。 自此,南京告别了最后一份晚报。 曾几何时,扬子一纸风行,晚报地位无人可撼。7年前,南京报业江湖告急,群雄纷起,早报市场尽遭瓜分,扬子冷眼旁观,晚报风景独好。7年后,早报市场痒未现,晚报市场风向变。 民众读报风,兴于晚报,7年间,早报风劲吹,民众口味亦变。扬子转身,身后,已无回头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晚报是我们国家新闻宣传战线上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近些年来,全国晚报的新闻工作者适应形势发展和读者的需要,在工作中勤奋努力,锐意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使晚报的事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有的同志讲晚报近些年来有三个“猛增”,就是数量猛增、订户猛增、效益猛增。八十年代初,全国复刊和新创办的晚报一共才13家,到1990年发展到44家,1995年,有144家晚报。据统计,这144家晚报的发行量已经超过2000万份。如此迅速的发展,在世界新闻史上都是少见的。从总体上看,晚报发展的形势是很好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新闻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晚报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条件下,晚报如何把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与适应读者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晚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服务?再比如,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