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唐宋时期是<史记>发扬光大的时代,俞樟华的<唐宋史记接受史>充分揭示了史记对唐宋史学和文学的影响.该论著将<史记>的接受史与学术史结合起来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唐宋人接受<史记>的重心所在,唐人侧重<史记>的作文之法、文字考证、注音释义、奉为史书之首等,宋人关注<史记>编纂体例、班马异同、史记选本、人物品评等方面.<史记>不仅影响了唐宋文学作品的本身,而且还影响了唐宋文人的文学观念等,唐宋史学和文学的繁荣与<史记>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左传>与<史记>是中国史传文学的源头,它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编写方式,记录着不同时期的历史.<左传>使用的是编年体记史方法;<史记>使用的是传记体记史方法.然而在两者的历史记载中,都存在同样的记录时间的方法:"以人记时"和"以事记时".通过对这两种特殊的时间记录方法进行分析,挖掘出其中蕴涵的时间观念,揭示中国古人对时间的感知和理解:他们更看重时间的整体性,注重时间流的内部逻辑联系;记录的历史事件总携带着主观的情感基调及特别的价值意义,是一种感性的、总和的、解释性的时间观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谁为为之,孰令听之",论述了司马迁写"史记"是历史的必然;从"天人之际,古今之变"概述<史记>的主要内容;从"史无前例,传唱不衰"阐述<史记>的重大意义.最后总结:司马迁的一支如椽大笔不仅把历史的恢宏一一尽出.而且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文人操守.  相似文献   

4.
<史记>中的"黄帝史观",在血缘、文化、"治统"和"关中文明一元论"四层含义上,把黄帝视为中华民族的唯一共同祖先,对维护中国统一和民族凝聚力曾具有积极意义,但在科学上也有偏误.它关于"黄帝铸铜鼎于荆山"的记载,虽被镶嵌在黄帝史观背景上,未可全信,但荆山作为黄帝"铸铜地",却被考古所证实.<史记>在汉武帝"为鼎而狂"时,根据民间传说写下的这一笔,也是记录黄帝在西安荆山铸铜事件的信史.从<史记>其它记载看,作为黄帝"铸铜地"的西安,其实就是黄帝"都邑",西安的古都城史应被提前至黄帝时期,当在5000年以上.  相似文献   

5.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解放之后,以金陵局本为底本的<史记>成为最流行的版本,但此本仍算不上是善本.暨南大学张玉春教授利用北宋类书<太平御览>所引<史记>与今本<史记>进行校对,指出了今本<史记>的某些讹、误、衍、夺,丰富了<史记>异文的研究.本文就张玉春<今本〈史记〉校读记>一文有待商榷之处加以探讨,希冀为今本<史记>整理研究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6.
<大戴礼·夏小正>所用历法,迄今主要有"十月太阳历"、"殷历"和"夏历"等三种观点.比较<夏小正>与<礼记·月令>,它们记载的物候相一致的情况居多;测算星宿的距度.可推知<夏小正>与<月令>记载的正月、三月、五月、六月和八月的星象皆一致.可见,<夏小正>与<月令>使用的历法大体相同.另,<月令>与<淮南子·时则训>记载的星象亦一致,且<淮南子·时则训>中斗建寅这一星象为夏历的主要标志,可见<月令>使用的是夏历,而<夏小正>所用历法亦以夏历为主.  相似文献   

7.
胡彭华 《现代语文》2006,(10):116-116
倨句 <汉语大词典>:"亦作'倨佝'倨拘',物体弯曲的形状角度.微曲为倨,甚曲为句.<周礼·考工记·冶氏>:"[戈]已倨则不入,已句则不决,长内则折前,短内则不疾;是故倨句外博." 居句 <汉语大词典>:"犹言方圆直曲."<史记·乐书>:"居中矩,句中钩."<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云,"居"通"倨".直也.段玉裁释"倨"时,引<礼记·乐记>作"倨中矩,句中钩."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为底本,以清代武英殿本对校,参考南宋黄善夫本等其他版本及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校补>,校正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世家"部分文字讹误凡19条.  相似文献   

9.
秦汉魏晋时期,人们称呼官员,与一般的"官爵+姓名"格式不同的是,还有一种"姓名+行某职事"格式.如果不熟谙这种情况,就很容易在文献标点中发生错误.在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汉书>中,这种标点错误有多处存在.  相似文献   

10.
"三教合一"是明人阐释<西游记>的共同视角,"三教"在清人对<西游记>的文本阐释中则有着从"合"到"分"趋势.其中,以内丹道派的观念阐释<西游记>有着从粗疏到精致,从支离到系统的历史进程,是清代<西游记>文本阐释中的主流,影响相当深远.本文以<西游真诠>、<西游原旨>为个案,参照<西游证道书>、<新说西游记>、<通易西游正旨分章注释>,切入内丹道派的内在理路,探讨了内丹道派与<西游记>阐释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信天游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和特色,其独特的演唱风格受到全世界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如何恰当地把这颗民族文化瑰宝翻译成外语,让信天游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就必须先走好翻译这个最基本的一步。但目前对信天游翻译的专项研究仍处于极度贫乏状态。一方面应改善这种状况,另一方面也为以后的信天游翻译提供一些借鉴。先介绍信天游歌词的特点,再讨论三美原则指导下信天游的翻译,最后得出,在翻译信天游时应充分考虑到歌词特点和独特的意境,尽量做到三美,以便更好的将信天游进行宣传与推广。  相似文献   

12.
明清之际,以天主教及西方科学技术为核心内容的“天学”在中国的广为传播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士大夫的积极推动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便于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利玛窦对天主教进行了儒学化的包装,这为士大夫最终接纳“天学”扫清了障碍。急于挽救晚明危局的士大夫视“天学”为济世良方,对“天学”的传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们的积极推动成为“天学”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动力,对“天学”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明清易代以后,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士大夫阶层对“天学”的热情逐渐消退,“天学”在社会上的影响亦日渐式微。  相似文献   

13.
晋南北朝时期新道教所谓“六天”,仍指民间鬼道;“罢废六天故气”并未涉及对国家祭祀的批判;《三天内经解》“三道说”的基本态度是试图在一个旧有的概念中赋予新的内涵,从而建立起新的逻辑;“三道”说的独特性在于其“地域”观念,正是这种新观念的提出,才使得其整体理论具备了合理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天平文化是在奈良时代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背景下,“以唐为师”,推行文化奖励政策而形成的。天平文化主要表现为:佛教在日的传播,巩固了以孝谦女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日本的建筑、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医学空前繁荣。天平文化对日本民俗、国风的形成发挥了奠基作用,是日本民族文化形成的里程碑。日本文化的许多特点在天平时期建立了雏形。天平文化促进了平安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列名"金台十子"之中的田雯虽盛有诗名,且以诗学传家,但他的诗论历来却不引人注意。这主要是因为他追趋王渔洋而未形成个人的特色。他的诗学观念在很多地方都与王渔洋桴鼓相应,是王渔洋推崇宋诗风的积极应和者,而且他毕生都保持着对宋诗的喜好。从他的诗论可以看到康熙间诗学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6.
祥林嫂与田小娥都有不幸的遭遇,都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受害者。不同的是,祥林嫂是甘愿做奴隶却最终没能坐稳,而田小娥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她本身不甘愿做奴隶,进行过一定的反抗,但由于封建宗法制度的制约,她未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同样被毁灭。  相似文献   

17.
民国《天问》研究著述不仅在数量上远逾前代,而且在质量上亦丝毫不逊于前贤.造成是期独立的《天问》研究郁勃而起的缘由:一是儒学式微与思想解放使得人们对《天问》的固有认知发生了极大的改观;二是《天问》自身包蕴广博的天然优势,使得是期诸多学科的研究不得不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三是是期学人颇有以才学自许者,而向来有"最难解者"之谓的《天问》无疑为其提供了展现才学的绝佳阵地.当然,是期《天问》研究的学者群体性格对其也有不可小觑的影响.此时期《天问》研究以考据为主及将考据融贯于词章、义理之中者占80 %以上;研究视阈亦颇为广阔;而且表现出相互勾连,彼此凝合的交融迹象.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考证《大武乐章》包含《昊天有成命》,此结论却为高亨等学者否定。王氏循《武宿夜》以考《大武》的方法是正确的,《昊天有成命》中的“成王”决非姬诵,故不能以此将其排除在《大武》之外,而《我将》亦非《武宿夜》。总之,《昊天有成命》即《武宿夜》,为《大武》之一篇信无可疑。  相似文献   

19.
田润叶的命运是悲剧命运,分析原因并阐明田润叶悲剧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峻杉 《教育学报》2012,8(1):97-105
老子思想中,与“道”最密切的概念是“德”.“德”是“道”化生万物过程中的最初产物,是纯朴未散、有质无形的“炁”,也是畜养万物、决定万物发展方向的支配性力量.明确了“道”与“无”、“德”与“一”在老子哲学体系中的对应关系之后,老子思想中“天德”的意义和地位才能突显出来.“天德”是人德的内在决定力量,人在婴儿阶段都曾丰厚地拥有过,而随着人的成长,“天德”不断消耗,人也愈难与之相应.“天德”支配善恶又超越善恶.“德”的系统性和“道法自然”的总原则决定了“天德观”视野下道德的开放性.老子“天德观”有助于重树道德信仰,呼唤德育“修身”范式的实质性回归,并指向了德育生活化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