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读史方舆纪要》(以下简称《纪要》)是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用毕生精力写就的一部历史地理著作。由于顾祖禹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纪要》一书在编撰动机与表现内容上的独特意义,这  相似文献   

2.
顾祖禹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军事家,且是一位图书编撰家。本文论述顾祖禹在图书编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着重分析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在图书编撰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有两大奇书,一为顾炎武之《天下郡国利病书》,一为顾祖禹(一六三一——一六九二年)之《读史方舆纪要》,两书都是我国早期历史地理学的重要文献,为历来学者所推崇。《天下郡国利病书》稿本已影印传世,而《读史方舆纪要》(以下简称《纪要》),原稿本之存亡,人尚莫知其究竟,辄引为憾事。今者《纪要》稿本即将影印出版,人们多年愿望得以实现,爰就所知记述其始末。稿本收藏者原为杭州叶揆初(景葵)先生。先生喜藏书,每得异本,必手为整比,详加考订。二十年代初,他从杭州抱经堂购得此稿,丛残一束,经整治装修,历时两年,始成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8月6日,第三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系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多功能字典》、《文津阁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的《读史方舆纪要》、《兵以诈立——我读〈孙子〉》等54种图书获得了“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和各类单项奖。  相似文献   

5.
上海图书馆名誉馆长、版本目录学家、八十九岁高龄的顾廷龙先生在1992年初开刀前夕,念念不忘的就是关于《读史方舆纪要稿本》的出版事宜,他热望这部书能早日面世,并在病中为此书题签,完成了序文。明末清初人顾祖禹(公元1631—1692)字景范,明亡后隐居不仕,以毕生精力,倾注于《读史方舆纪要》,直到临死前,还在对该书进行修改。此书颇具篇幅,共一百三十卷,达三百万言。书中卷首有总序三篇,叙述写作目的;凡例二十六条,概述全书要旨。首九卷讲述历代州域形势;次一百十四卷,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分别叙述。每一区域都先冠以总序,其后为正文。每区域的序叙述疆域建置、沿革和山川形势的险要,正文则分别以  相似文献   

6.
华夏先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发明了筑城技术。在其后四千多年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又以无与伦比的创造精神,把筑城技术发展到了奇、特、绝的程度,并曾运用这些技术修筑了无数坚固而壮丽的“居城”和雄伟而奇特的“塞城”。“居城”成了帝王治国平天下的中心和民众的居住之所,而“塞城”则被作为历代王朝御敌安边的人工屏障。古代甘肃,地处西北边疆,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历来是关中的天然屏障,与关中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所以古人有言:“欲保关中,先固陇右”(《读史方舆纪要·巩昌府》),“欲保秦陇,必固河西”(《读史方舆纪要·…  相似文献   

7.
我甚至认为复兴的主体都不在于人力,而是国学所凝结的传统文化本身——它最终能在世界多元格局的文化形态中走多远,国学才能走多远。而在这之前,提什么用国学来拯救传统文化或是世界都是妄谈。出版广国学近几年挺红火的,大部头如《中华国学》、中学生版本如《简明二十四史》,老一辈如朱自清的《经典常谈》、闻一多的《唐诗杂论》,老版的如《史记》、《读史方舆纪要》、《三国志》以及那些绕着边缘走的各种论庄子、孔子、《易经》的书,在市场上都有不错的口碑。与此同时,国内纷纷开设了国学院,国外也将建立几百所孔子学院,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考证武汉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通志堂刻试印本《读史方舆纪要》,认为此本系徐乾学代纳兰性德以通志堂名义刊刻,刻印时间约在康熙十九年至二十四年顾祖禹在徐氏家中坐馆期间。再以此本中的审阅者批校等为史料,考述清初书籍刻印的实态细节,具体涉及修版改字后的局部再印、刻版字数的统计方法与复核、刻书主持方与刻工的博弈互动、清初刻书家对于方体字刻本的美观性要求等问题点。  相似文献   

9.
余读《四库提要》,探究《存目》诸书版本,先后寓目《存目》之书不下五千种,以校《提要》,偶见9牾,尝撰《举正》数条,刊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2期,此则赓续之也。1·《玉山遗响》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国朝张贞生撰。《提要》云:“玉山,在泰和仁善乡,初名义山,又改匡山,土人称子瑶山。”按:殿本《四库总目》作“王山”。余见中科院图书馆藏清康熙中讲学山房刻《张篑山三种》本亦作《王山遗响》。此则浙本《总目》。乍视之,“义山”、“玉山”似有语音关系,而“子瑶”与“玉”亦复语义相联。考《读史方舆纪要》卷八七《江西》五吉安府泰和…  相似文献   

10.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兰州“控河为险,隔阂羌戎。自汉以来,河西雄郡,金城为最。岂非以介戎夏之间,居噤喉之地,河西、陇右安危之机,常以金城为消息哉?”分析了兰州的形胜,点明了其战略地位。两千多年来各种政治势力在兰州黄河两岸征伐不断,塑造了军事重镇的形象,并且遗留了许多与军事有关的地名。通过对这些军事地名的考释,可以发现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一、县 1.金城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两次出击河西走廊的匈奴,取得了占领河西地区的胜利。大行 (负责礼宾的军官)李息“将城河上”。此城…  相似文献   

11.
<正>南诏兴起及与唐朝建立联系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三国时期蜀国皇帝使丞相诸葛亮平南方时,到达百崖,立龙佑那为酋长,赐姓张氏,于是据有云南,或称昆弥国,或称白国,或称建宁国,传十七世。到唐贞观年间,国王张乐进求因蒙舍诏强盛,举国逊位于细逻奴。细逻奴时为南诏首领,之前积极靠拢唐朝,得唐的扶持日益强大。而此时白国因境内有部落叛唐朝而受唐朝打压,细逻奴帮唐军平乱后,唐朝将白国的建国中心白崖划与细逻奴代  相似文献   

12.
<正>二郎山,位于雅安市天全县城向西50公里处,被称为"万里康藏第一山",海拔3437米,是青衣江、大渡河的分水岭,为自然地理的分界线。由雅安去西藏必须经过这第一座高山,以陡峭险峻、气候恶劣闻名于全国,有"千里川藏线,天堑二郎山"的说法。在《泸定县志》和《方舆纪要》等相关书籍中都有记载。"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古树那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  相似文献   

13.
南宋曾极《金陵百咏》的通行版本存在误漏现象。考查其文本特点与源流关系可知,目前所见诸单行本均源于重订本《方舆胜览》。与《方舆胜览》原刻本比对,可据后者还原前者风貌,于《全宋诗》所收九十五首基础上增补三首。余论部分就其中关系复杂的《青松路》《荆公手种松》二诗予以考辨。关于《金陵百咏》与《方舆胜览》关系的探索,可为此类歌咏地方风物的"百咏"组诗与相关地志的关系研究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14.
读《方舆胜览》,见其卷首之“录白”应是迄今难得的早期版权史料。此书全称《新编四六必用方舆胜览》,七十卷(正编四十三卷,后集七卷,续集二十卷),是南宋进士祝穆于嘉熙三年(1239)编撰的。刊刻后,为了防止他人盗版、剽窃(“翻开或改换名目或以节略”),申请官府保护其版权,并得到了转运司官方榜文的认可。现抄录如下: 两浙转运司 录白 据说太傅宅院干人具告状:本宅见雕诸郡志,名曰《方舆胜览》并《四六宝苑》两书,并系  相似文献   

15.
动态     
《全国新书目》2010,(5):6-7
《汉译名著》将达500种 商务印书馆的标志性品牌丛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以下简称《汉译名著》),近日召开第十二辑专家论证会,学者们从商务印书馆近几年出版的90多种译著单行本中遴选出30种汉译名著作品,拟在今年年底全部出齐。届时,《汉译名著》总数将达500种。  相似文献   

16.
书籍的版权问题,我国很早就已提出。据近人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二《翻版有例禁始于宋人》条记载,这一问题的提出,当可追溯到宋代。叶德辉提到,五松阁仿宋程舍人宅刊本王偁《东都事略》目录后有长方牌记云:“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版。”长方牌记上刻印的这几个字,同后世书籍上所印的“版权所有,不准翻印”数字,简直如出一辙。叶德辉还引用了宋祝太傅宅刊本《方舆胜览》自序后刊载的两浙转运使的榜文。祝太傅宅因《方舆胜览》等书“并系本宅贡士私自编辑,积岁辛勤,今来雕版,所费浩瀚”,  相似文献   

17.
在最近几年的影视剧创作中,文学名著的改编现象特别引人注目。继《红楼梦》、《西游记》这两部古典文学名著先后被搬上荧屏之后,许多编导纷纷把目光投向文学名著这一块风水宝地,先后推出了《三国演义》、《官场现形记》、《子夜》《雷雨》《原野》以及《家》《春风沉醉的晚上》、《围城》等一大批以古典和现代文学名著为创作蓝本的影视剧作品。名著改编的得与失、优与劣表现在哪些方面?究竟应该如何对待名著,如何改编名著?这是值得影视界和学术界重视和探讨的问题。名著改编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六十年代,《祝福》、《林家铺子》、…  相似文献   

18.
自2010年起,南京图书馆每年举办一届阅读节,最大特点是每年选择一部经典名著,确立一个主题,通过论坛、讲座、展览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为读者深入解读每部名著精义。前四届阅读节已先后选读《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等中国四大文学名著,从第五届起,开始陆续选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中国哲学名著,今后还要选读世界经典名著。  相似文献   

19.
曹洪刚 《大观周刊》2012,(41):41-41
《方舆胜览》是南宋地理总志流传下来的两部之一,其研究的价值在以往的研究中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著名的美国《现代丛书》(The ModernLibrary)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九一七)以十二本书开始,到四十年代末已收有三百多种名著,在世界各国许多类似丛书之间别树一帜。《现代丛书》不以多为务,与英国的《人人丛书》,德国的《雷克朗丛书》,日本的《岩波文库》等收罗一切有定评的名著的丛书有所不同,而是选择更为精当。经营三十年之后,《丛书》的小本和大本两套合起来也还不过三百几十种。而《人人丛书》则在已有九百几十种之后,还竭力向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