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某日,先生在课堂上津津乐道李白《送友人》“挥手自滋去,萧萧班马鸣”一联,并复念之:“萧萧,马鸣声。班马,离群之马。”既而,书声琅琅,盖体悟“班马”之精髓也。翌日,学生默写《送友人》,先生来回巡视,眼力所及之处,皆满纸荒唐言,“班马”言为“斑马”,目瞪口呆之余,先生问一学生,何为“班马”?生曰:“班马者,常生活在开阔的平原和稀树草原地带,有黑白相间的条纹, 使得它们的身体轮廓和周围的环境模糊起来从而得到保护。”先生气不可遏,拍案而问之,此课可谓是生物课乎?此“班马”是彼“斑马”乎?学生茫然不得其解,羞愧答之:“解铃还须系铃人!”  相似文献   

2.
杨辉 《语文学习》2023,(2):75-76
<正>“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出自李白的《送友人》。让很多老师头疼的是,句中的“班马”常被学生误写成“斑马”。学生之所以会犯这个错误,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班马”的含义。“班马”的“班”是个会意字,金文写作■,其中两边的■,并不是两个“王”字,而是两个“玉”字。当然,现在“玉”跟“王”的区别只在右下角有没有一个点。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2002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对李白《送友人》一诗中的“萧萧班马鸣”是这样解释的: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萧萧,马的嘶叫声。班马,离群的马。其中对“萧萧”的解释是毫无争议的,但对“班马”的解释和对全句的理解把握则有值得商榷之处。查阅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2002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对李白《送友人》一诗中的“萧萧班马鸣”是这样解释的: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萧萧,马的嘶叫声。班马,离群的马。其中对“萧萧”的解释是毫无争议的,但对“班马”的解释和对全句的理解把握则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5.
一引论 何国瑞先生主编《艺术生产原理》之后,又在新著《文艺学方法论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以下简称《论纲》)中进—步确立和深化了自己的“艺术生产论”学术体系。 《论纲》的核心部分首先强调了“元方法论”及其指导下的从认识论升华到反映论再归结为生产论的理论原则,这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接着,何先生翔实阐述了“艺象”这一核心范畴: 艺象是艺术本体存在的现实形态。艺术主体、艺术播体、艺术受体、艺术管体都是围绕着艺象开展活动的,艺象是艺术主体以艺术客体为原料,使自己的审美情意对象化、符号化的产物,是满足艺术受体的心理(首先是审美情感)需要并使之趋于某种平衡定势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先生”一词最早见于西周至春秋年间。《诗经·大雅》中的《生民》说:“诞弥厥月,先生如达。”这里的“先生”是始生的意思,即现在所说的“头生”。《论语》也有“有酒食,先生馔”的记载。这里的“先生”,指父兄长辈。稍后,在《孟子》中有:“先生为何出此言也?”这里面指的“先生”又有了  相似文献   

7.
何国瑞在《文艺学现代化三题》(《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1989年第1期)中提出,文艺学要现代化,必须站在“生产论”上超越陈涌派的“再现论”和刘再复的  相似文献   

8.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人类社会由野蛮进入文明,由落后进入先进的重要标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就对这一社会分工表示肯定和支持。他说:“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但是,长期以来,有许多学者专家,包括《孟子译注》的作者杨伯峻先生在内,都把“治人”之“治”解释或翻译成“统治”之意。众所周知,“统治”是指一个阶级凭借政权对另一个阶级行使支配权,用这一词语表达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是准确的,但要用它表示劳心者与劳力者,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关系,不但与“治人”之“治”的本意相悖,更与孟子的原意相悖。 孟子的这一名言,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是孟子与陈相辩论有关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时,由孟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是中学语文的传统课文,其中有一段话:“革命终于起来了,一群臭架子的绅士们,便立刻皇皇然若丧家之狗,将辫子盘在头顶上。革命党也一派新气——绅士们先前所深恶痛绝的新气,‘文明’得可以,说是‘咸与维新’了,我们不打落水狗,听凭他们爬上来罢。”“咸与维新”的课本注释是:“语见《尚书·胤征》‘歼厥渠魁,胁从罔治,旧染污俗,咸与维  相似文献   

10.
喜闻史式先生《太平天国专用词语释义汇编》完稿,此书确乃治太平天国史者必备之工具书。欣读史式先生为中学历史教师摘出的《太平天国词语简释》,颇获裨益。先生“在多年的读书笔记与有意搜求的资料的基础上”成此巨著,对先生勤于治学之精神深怀敬意。今对《简释》中“外小”条的解释,小有异义,特叙以求教。  相似文献   

11.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开始流行于春秋战国时代,最早记载于文字的,当推《论语》,其曰:“有酒,酷先生馔。”何晏集解引马融曰:“先生为父兄。”《礼记》载:“遭先生于道,趋而进,立共拱手。”这里的先生是指博学多才的长者。后来到了《孟子》,书上出现“先生将何之”、“先生保以出此言也”等语。《列子》也说:“西门子曰‘先  相似文献   

12.
一、“先生”非“寿镜吾”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想内容新探》一文,把作品中的“我”和鲁迅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作品中的“先生”和寿镜吾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不同的天地,或者说不同的典型环境完全等同起来。这样做,我认为是很不妥当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回忆性的记叙文字,“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但是,它不是回忆录。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的小引里作了说明:“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文体大  相似文献   

13.
《人文杂志》1981年第5期发表的王魁田先生《孟子的“劳心”与“劳力”说小议》—文,笔者拜读后,有一些不同意见。孟子在反驳了陈相所引许行的农家学说,要求“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观点后,进而推出“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  相似文献   

14.
(一) 说起“世情”就无法回避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一段论述:“当神魔小说盛行时,记人事者亦突起,其取材犹宋市人小说之‘银字儿’,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泰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亦谓之‘世情书’也。”何谓“世情”,鲁迅先生并未展开论述。但是,研究者治小说史时多承袭了鲁迅先生的说法,将《金瓶梅》、《红楼梦》、《三言》、《二拍》以及才子佳人小说等为代表的若干作品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的《史记》是从黄帝到汉武帝的纪传体通史,班固的《汉书》是西汉王朝的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所写的西汉二百三十年历史中,前一半和《史记》相重,其五十多篇人物传记,就是依照《史记》原文增删改易而写成的。因此,前人很早就注意了对这两部史书的对比。从晋代张辅写《班马优劣论》开始,散见于各类文集中的“班马优劣论”、”班马异同论”等,代不乏人。其中,有一个语言现象引起了历代研究者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知识》1992.6李学开先生《何谓“女儿绿”》一文,认为“女儿绿”是从绍兴好酒“女儿红”仿拟而来,意在表明梅雨潭“醉人的绿”像家乡名酒“女儿红”那样醇厚醉人。《语文知识》1993.8谢逢江先生《“女儿绿”别解》一文,认为“女儿绿”可能是朱自清先生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0月,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中提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语文教学思想;2005年4月,苏教版主编张庆先生在“第六期苏教版全国语文教学培训会”上,又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八字方针——“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于永正、高万同、何国成等语文教学专家也就“语文倡简”的话题纷纷撰文发表观点。2005年11月,昆山国际学校陆友松、邱彩萍等老师在张庆、高万同、何国成等专家的鼓励与支持下,着手策划并组织成立了“语文倡简”工作室。自此,全国小语界掀起了一场关于倡简的大辩论。  相似文献   

18.
我是《文史知识》的老读者。先后拜读了伍翰仁先生的《说“倒过醮来了”》(《文史知识》1991年第12期)和魏连科先生的《也说“倒过醮来了”》、韩振飞先生的《“倒醮”应该是“倒醮”》(二文皆发表在《文史知识》1992年第11期上)。三位先生认真分析考证《金瓶梅》词语的治学态度令人敬佩,所谈知识也给我们很大教益。我是山东微山人,对书中的家乡话较为熟悉了解。“倒醮”(倒嚼)一词的比喻意义,三位已详解且正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不加思索”这一成语,好多人认为它用错了,是“不假思索”之误,如朱旗先生的《“不假思索”与“不加考虑”》(见《语文知识》1991年第8期)、《“不假思索”能作“不加思索”吗?》(见《语文月刊》1996年第5期)、朱兆功先生的《是“不假思索”,不是“不加思索”》(见《语文知识》1996年第12期)。  相似文献   

20.
有一次,女儿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时,问我小说中所说的那种喜欢偷吃西瓜的猹是什么动物,我无法回答,因为我也不清楚。事后查了有关资料,才有了答案。《现代汉语词典》“猹”(音茶)字条这样讲:“野兽,像獾,喜欢吃瓜(见于鲁迅小说《故乡》)。”《辞海》的解释是:“獾类的野兽。”鲁迅在1929年5月4日致舒新城的信中说:“‘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读如‘查’。但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怎样的动物,因为这乃是闰土所说,别人不知其详。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罢。”鲁迅先生一向治文严谨,为什么会生造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