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素有“母亲河”的美誉。流域内人多地广,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然而,令人惊心的是近年来连续不断出现断流的现象。据资料统计,黄河下游从1972年至今的27年中,共有21年发生断流,特别是进入90年代,断流不仅年年发生,而且来得早、持续时间长、次数多。其中以1997年情况最为严重,黄河断流提前至2月7日,全年累计长达226天,仅山东境内就断流13次,330天无水入海。1998年情况也不乐观,全年黄河断流4次,累计在167天。1999年上半年…  相似文献   

2.
一、淮河入海通道建成启用2 0 0 3年 6月 2 8日淮河入海水道建成通水 ,7月 4日 2 3时 48分 ,江苏省开启淮河入海水道闸门泄洪 ,这标志着因黄河夺淮失去入海水道 80 0多年的淮河 ,重新有了独立的入海通道。淮河入海水道是淮河流域下游的战略性防洪骨干工程 ,它位于江苏省淮安、盐城两市境内 ,经过清浦、楚州、阜宁、滨海 4县区。淮河入海水道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 ,紧靠其北侧 ,西起洪泽湖二河闸 ,东至滨海县扁担港注入黄海 ,全长 163 5千米。水道南北堤距 75 0米 ,工程分两期实施 ,近期工程中间挖两道偏泓 ,设计排洪流量 2 2 70立方米 /秒 ,…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断流日益严重□孙超/重庆壁山丁家中学黄河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574.50亿立方米,黄河属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八长河。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之一,黄河文明驰名中外。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时至今日,黄河也呈现了...  相似文献   

4.
《治黄科技信息》2008,(1):17-18
黄河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2%,但却灌溉了全国15%的耕地,养活了全国12%的人口。随着黄河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河道外用水持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以至于进入20世纪90年代,不堪重负的黄河年年断流,不仅给沿河城镇居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危害,而且加剧了河道萎缩和主槽淤积,尾闾三角洲生态系统也遭到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5.
今年中华环保世纪行的主题是:"爱我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几千年来也没有发生过像当今这20多年来频繁断流的现象。黄河的首次断流出现在1972年,最初断流时间只有十几天,断流也不是年年发生。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黄河下游断流日趋严重,几乎年年断流,而且断流...  相似文献   

6.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她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黄河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哺育我们的母亲河。我们的母亲河已是百病缠身,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断流、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等日益严峻的灾患,其状况让人触目惊心。1972年~1998年的26年间,黄河发生断流有21年,年平均断流50天,而且断流年重一年。在70年代,平均每年断流里程242km,断流时间年均15天。而到了90年代,平均每年断流里程高达426km,断流时间年均107天。这种严重状况给中下游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尤其是以黄河作为主要水源的…  相似文献   

7.
自 2 0世纪 30年代以来 ,美国的土壤保护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即 30年代到 6 0年代注重减轻土壤侵蚀 ,增加农田生产力的土壤保护和 70年代到 90年代注重减轻土壤侵蚀对环境影响的土壤保护 .6 0年来 ,经过大量治理项目的实施 ,土壤侵蚀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8.
关于“南水北调”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 ,2 1世纪我国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超大型工程 ,在酝酿了将近 5 0年后 ,终于从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 ,进入准备实施阶段。世纪之初 ,把南水北调工程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并付诸实施 ,这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一、从经济常识角度看1 南水北调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的国家。南方水资源相对充沛 ,而北方的黄河、淮河、海河流域人均占有的水资源仅为 5 0 0立方米 (每年 ) ,是全国人均值的 2 0 %。 80年代以来 ,海河…  相似文献   

9.
对美国高等教育服务职能进行了简要的回顾 ,系统地描述了 2 0世纪 70年代中期至 90年代末美国高等教育服务职能的发展 ,并探讨了对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西方悖论研究是继古希腊和中世纪之后出现的第三次悖论研究的高潮时期 ,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 90 1年罗素悖论发现至 3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 ,主要以集合论悖论研究为重点 ;4 0年代初至 70年代中叶为第二阶段 ,逐渐转移到以语义悖论研究为重点 ;70年代中叶至 2 0世纪末为第三阶段 ,回归到自然语言 ,在语形、语义、语用的统一中研究悖论问题。现代逻辑在悖论研究中得到了具体应用 ,悖论问题研究促进了现代逻辑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1.
1黄河断流的成因及其产生的危害 黄河属于资源性缺水河流。它以占全国河川径流量2.2%,水资源总量的2.5%,承载着全国12%的人口、15%的耕地和50多座大中城市供水任务。黄河水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支撑了中国9%的GDP,是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部崛起战略的基础和保障。母亲河千百年来形成的流域自然环境为黄河子孙提供了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良好条件,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使用却越来越失去了理性,致使母亲河的健康每况愈下,频繁断流。进入九十年代几乎年年断流,1997年黄河竟出现断流226天,断流河段长达704km的严重现象,断流时间和河段出现逐年延长的趋势。黄河断流虽然有自然原因:1、天然径流量减少,1990年以来黄河源区径流系数明显减小,减小幅度接近1/4。2、降水量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2.
"调水调沙"治黄思想的由来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治黄实践的不断深入,"上拦下排"的治黄方针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治黄专家认识到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重要影响.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著名水利专家王化云和他的同事们,在此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调水调沙"的治黄思想.其具体设想就是在黄河上修建一系列大型水库,实行统一调度,对水沙进行有效地控制和调节,变水沙不平衡为水沙相适应,更好地排洪、排沙入海,减轻下游河道的淤积,甚至达到不淤.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广西12个省、市、自治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6%,边境线长一万多公里,与俄罗斯、蒙古、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除内蒙、广西外人口约2.85亿,占全国的22.84%;GDP约1.15亿元,占全国的14.45%,人均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70%。受诸多因素影响,西部地区近年来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据不完全统计,其草地沙化、退化和盐碱化面积占75%-95%,荒漠化速度在不断加快,由20世纪70年代的每年1500km^2发展到现在的每年2000km^2,发生沙尘暴的频率不断提高,黄河频繁出现断流,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与长江中上游的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西部本不发达的经济进程,更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用水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以上,而灌溉用水又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仍以上。建国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兴修了大量基础设施,农田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4亿亩发展到目前的7.5亿亩,以占全国不足一半耕地的面积生产了占全国总量2/3的粮食,为养活12多亿人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24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耕地占有量8.4立方米/亩,为世界的4/5,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干旱缺水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5.
20 0 4年 7月 2 8日 ,中国首座北极考察站———黄河站落成仪式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北极科考基地———新奥尔松举行。黄河站位于北纬 78°55′、东经11°56′ ,是我国在北极建立的首座科考站 ,也是我国继南极中山、长城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目前 ,与中国北极科考站为邻的有挪威、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的科考站。中国黄河站是北极地区的第 8座国家科学考察站。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我国已经组织开展了北极地区海洋、空间、大气与气候、生物等领域的研究。 1999年我国实施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取得了一批科…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 90年代的北海 ,是东风卷起万顷浪的北海。一夜之间 ,高楼林立 ,地覆天翻。   2 0世纪 90年代后期的北海教育 ,是千帆竞发向未来的跨世纪教育。几年之间 ,北海教育让人惊叹 ,下面一串的数字就是最好的说明。  ——— 1997年以来 ,北海市财政优先保证教育投入 ,经费总额达 3 3 4亿元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1 5 8亿元 ,新建、回建校舍 3 5 4万平方米。全市顺利通过“两基”达标 ,成为全自治区第二个实现“两基”达标的地市。市教委启动“助学行动”计划 ,筹到资金118万元 ,资助了 10 0所薄弱学校和 10 0 0名特困生。全市学校共投入…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的2 5年里,中国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超过8%的奇迹,虽然受非典影响,2 0 0 3年GDP仍增长9.1%。而2 0 0 4年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为7%左右,这个数字比2 0 0 3年的增长数字低了2个多百分点,这将传递出一个什么样的发展信号呢?我们先看一组沉甸甸的数据:———从2 0世纪5 0年代至90年代,每年沙化土地扩大面积从5 60平方千米增加到2 460平方千米,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195 2年我国人均耕地0 188公顷,2 0 0 3年人均耕地减少到0 0 9…  相似文献   

18.
对 2 0世纪 90年代湖南洪灾成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强调了湖南省的自然地理特性及复杂多变的气候是形成 2 0世纪 90年代特大洪涝灾害的诸多重要自然原因中的两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蓝,世界知名的中国第二大河。但是,令人惊心的是近年来连续不断出现断流的现象。近30年来统计断流的天数,七十年代年平均八天,八十年代为九天,1990年到1996年间平均69天。1997年黄河断流空前,断流220天.创下了历史上断流最长的记录。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的各种历史教材和中国近现代史著述中 ,讲述 2 0世纪 50年代新中国的经济时 ,常常使用“国营经济”和“国营企业”(含“国营工矿企业”等 )两个概念。如人民教育出版社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材《中国历史》第四册第 14 9页即有“没收官僚资本 ,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等语。该社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出版的高中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 )下册第 96页设有“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国营经济”这样一个子目。同书第10 0页写道 :“解放初期 ,国营工矿企业绝大多数是从没收的官僚资本企业建立的。”2 0世纪 90年代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