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一提起“九州”,总会想到禹铸九鼎以象九州的传说,认为九州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在先秦文献中确实也多次记载着九州的名称和地望,诸如:《尚书·禹贡》载大禹治水的过程,说禹先从冀州开始,先后治理了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境内的主要河道。并明确指出各州的地望:“冀州,既载壶口,沼梁及岐,既修太原,至  相似文献   

2.
晋代僧官中有“九州都维那”之职名。维那是意译词,意为知事,加上“都”字,则不仅是中国化了的名词,而且表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都维那”仅是一种僧职,其职权范围变动不一。笔者以为,“九州都维那”不可能是一个正式的职名。“僧正”职名始见于东晋。与“都维那”不同的是,僧正是一个中国的职名,置于教团之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称号并不定制,至唐中后期才较普遍地定称为州一级的僧官。但“三州僧正”却并非实有其职,而是身兼三个州的僧正。“三州”和“九州”并不与其后面的“僧正”、“都维那”等僧联起来,构成一个新的实有的僧官。此种情况表明,僧官称谓有实也有虚。  相似文献   

3.
泱泱中华,究竟几州?上古时代,全国分为“九州”。据《尚书·禹贡》,“九州”即①冀州,今河北、山西大部,河南北部;②兖州,今山东北部、西部,河北南部;③青州,今山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著作中 ,经常可以看到“九州”、“九有”、“九围”、“九域”等名称 ,这是怎么回事呢?“九州”是传说中的我国中原上古时代的地理区划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西汉以前 ,都认为“九州”是大禹治水后所划分的州名。相传在四五千年前 ,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 ,人们被迫向山顶、高地迁徙 ,后来由大禹采用疏导河道的方法 ,才治服了洪水。所以周朝人把大地看成是禹平定的 ,认为禹把天下分作九个区域 ,让后人居住 ,于是就有九州之名。其实 ,当时的九州并不是一个有具体范围的名称 ,这里的“九”只是表示多数的意思。到春秋战国时才有“中国九…  相似文献   

5.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著名诗篇《示儿》。诗句中“但悲不见九州同”一句,有关资料解释为: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但对“九州”一词具体指哪些地方没有详尽的解释,笔者翻阅了有关历史资料,查到了“九州”的具体含义:大禹治水时将露出水面的陆地分为九个地理区域,叫九州。夏朝时,九州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到了西周,又加入了幽州与并州,却少了徐州和梁州,还称为九州。由此看来,九州指的…  相似文献   

6.
1.【中国】在古代有许多别称,如赤县、神州、九州、华夏、诸夏、诸华、海内等。 2.【九州】尧时天下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州,通称九州,后代指中国。 3.【文房四宝】是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统称。 4.【四书】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相似文献   

7.
《大连大学学报》2022,(1):47-53
《周礼》中有关圭、璧、琮的记载赋予了先秦玉器以丰富的宗教、政治、道德的意义,也是理解先秦乃至史前玉器的分类、形制、功能和意义的基础,但在《周礼》不同篇章中关于圭、璧、琮仪式功能的记载也有矛盾之处,即《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苍璧礼天,黄琮礼地”规定的璧、琮祭祀天地的功能被《周礼·考工记·玉人》《周礼·春官·典瑞》等篇章中的“四圭尺有二寸,以祀天”或“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组合所取代。这种文献记载的矛盾不仅反映了文献规定的理想化色彩,而且反映了相关文献在成文过程中可能记录了从史前到商周阶段的不同空间和不同群体的仪式用玉实践。  相似文献   

8.
在介绍昭通沿革的文章中,有的曾提到昭通“上古称荒服地,夏商属梁州地”。这里笔者不揣冒昧,也谈一点有关昭通涉及“梁州”(本文均指古梁州)及“荒服”的肤浅看法,作为千虑之一得。先谈昭通涉及“梁州”的有关看法。我国现存最古的史书当推《尚书》。《尚书·舜典》篇谓:“肇十有二州”。文中仅提出州数,未列具体州名,只在其后人的注解中提到十二州中包括梁州。而在《尚书·禹贡》篇叙述九州行政区划中则谈得较明确:“华阳黑水惟梁州”。其意是说华山南边到黑水之间  相似文献   

9.
中国先秦时期的礼俗仪式,包涵着极为丰富的诗学内涵。《尚书·禹贡》"九州"部分,是歌颂大禹治水的仪式颂辞。《诗经·商颂》是商代诗歌,《商颂》五诗是商代乐歌《大濩》在不同时期的颂诗文本,也是商代祭祀仪式日趋成熟和制度化的产物。《楚辞·九歌》为屈原所订之楚国颂诗,也是楚国文学继承夏商文学的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10.
《诗经·硕鼠》有“乐国乐国,爰得我直。”句,对其中“直”字,素无定解。现行教材亦存二说:一为公正的待遇,一为处所。前者是从“直同值”(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伸出来的,后者则由“直通职,职解作所”(王引之《经义述闻》)而来。其实,直和值,直和职,在先秦是不通假的。直字在《诗经》中凡十一见,有九处作不弯曲和正直解释,而“匪直也人”之“直”(定之方中),作副词“只,只是”理解。《说文》:“直,正见也。”《左传》:“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其引伸之义也。可见,直字在《诗经》  相似文献   

11.
我国行政区域单位,自古就有多种级别,且各自起源时代不一,各朝亦有变更。 省原是古时王宫禁地别称,汉、唐时均为官署之名,如尚书省、中书省等;到了元代,统治者将全国分十二行中书省,从此,省才作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府最早是国家收藏财物或文书的地方。唐朝时,统治者将京师和陪都所在地的州升格为府。从此,府开始作为一级行政区域的名称。 州作为地方行政区域之名,在秦、汉以前即有“九州”或“十二州”的传说。汉武帝时虽有“十三州”之分,但也只是京师附近地区;直到东汉末年,州才开始作为那以…  相似文献   

12.
《金石萃编》卷30《敬史君碑》反映了东魏、北齐的僧官制度,它不仅证明了文献记载的僧官名称:中央僧官沙门统、州级僧官“都统”、郡级僧官“郡维那”、县级僧官“县维那”、寺中僧官“寺主”和“法师”不误,而且碑文补文献记载之不足,每州的“僧官”、“沙门都”的设置都不止一人,州级设有僧官“大律师”。州郡也设有僧官“都维那”,各寺均设有法师。  相似文献   

13.
“河伯”与阳侯的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的《河伯》诗,是《九歌》中最难理解的一首。首先是“河伯”名称中的“河”与“河是黄河专有名称”沾了边。于是,有人根据“先秦的‘河’是黄河专有名称”,断定《九歌》的“河伯”祖籍是黄河流域。因为楚人祭“河伯”,证明楚人来自黄河流域。这样《河伯》诗就被牵扯到楚民族发展史的争论之中。其次,河伯名称又与《史记·滑稽列传》的“河伯娶妇”故事中的“河伯”①,同名同姓,于是又有人据此断定屈原的《河伯》诗,是写“河伯娶  相似文献   

14.
“于”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介词用法。从甲骨文的时代到先秦,汉语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一步。通过对《论语》、《史记》、《世说新语》三部著作中“于/於”的再考察,理清“于/於”从先秦到魏晋的发展演变,在前贤已有的研究成果上。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241/8a宋之问《送尹补阙入京序》略云,尹公《慈州司仓,白云在天,不乐为吏”,“弹琴读书,日益沦放”。“天子以其老成达学”,“命典著书,职在补阙”。按《旧唐书》(以下简称为《旧书》)卷190中《尹元凯传》,“初为磁州司仓,坐事免,乃棲迟山林……征拜右补阙”?室雌淙艘病N缎颉纷鳌按戎荨?与《传》作“磁州”不同。按《旧书》卷39《地理志》,河北道磁州,隋魏郡之滏阳县。武德元年,置磁州,领滏阳、临水、成安三县。贞观元年,废磁州。永泰元年,复置磁州,领滏阳、武安、昭义、邯郸四  相似文献   

16.
课本第 2 0页 :“公元前 2 1世纪 ,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而原初中《思想政治》第二册 (上 )第五课第二框又有“从此 ,由禹和启开创的夏王朝 ,……” ,新编初三《思想政治》第一课因袭了原初二《思想政治》的观点 ,“据说 ,禹在世时 ,已经对氏族制度进行过一系列改革 ,包括‘定九州’、‘制法律’和‘筑城墙’。‘定九州’就是把领地分为九州 ,按照地域关系来管理居民 ,这便超出了氏族血缘关系的狭隘界限。禹命皋陶制定法律 ,表明需要通过强制的手段 ,来保护奴隶主的特殊利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17.
"州",读zhōu,相传禹治水后,分其领域为九州,《尔雅·释地》:"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九州。"州,古时的一种地方行政区划名,所辖地区的大小历  相似文献   

18.
“问鼎中原”的来历鼎,我国古代被视为五权的象征,始于夏朝的九鼎。《左传》宣公三年(前606年)载:夏朝初年,会九州州牧(九州的长官)贡铜铸九鼎,其上刻有全国各地山川、异物之图形,代表九州,象征夏王朝拥有天下,置于宫门之外。从此历经商周,都将九鼎视为传...  相似文献   

19.
彭建红 《语文知识》2006,(12):20-20
社是土地神。相传社神名叫句龙.是水神共工的儿子,因为能平九土,被黄帝选中做了土官,官名后土,掌土地与农业之事。《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日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又《礼记·月令》:“择元日,命民社。”郑玄注:“社.后土也,使民祀焉,神其农业也。”  相似文献   

20.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它的名称多有变化。 早在春秋时期,大陆人民就知道东南海中有个“岛夷”,即今天的台湾。战国初期的重要史籍(尚书·禹贡》篇称,中国当时分为九州。台湾归属扬州范围。 先秦时,称台湾为“瀛洲”。《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秦灭汉兴,称台湾为“东 ”。三国时,又称台湾为“夷洲”。 隋唐至宋朝时,称台湾为“流求”;元朝时,又称台湾为“琉球”。明朝初叶,称台湾为“东番”;商船横渡海峡时,习惯上以台湾北部高山为辨别方向的标记,以山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