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注重预防腐败,进一步加强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仍然是我们党和国家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笔者多年来一直关注思考预防腐败、反腐倡廉工作,认为预防腐败应该着力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应该尽快建立健全人民群众监督举报腐败的新机制和体系,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如能解决,今后预防腐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子才 《传媒》2014,(3):78
正1月19日《经济观察报》刊发的《腐败排行榜:闽浙较严重京沪腐败度最小》一文,阐述了一位教授对"每万名公职人员的贪污贿赂立案数"的统计整理结果,并由此列出了"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的腐败程度排序"。从这项统计的数据上看,我国最腐败的地区多数是东南沿海省份和中西部省份,其中福建、贵州、浙江等位居前列。这一文章披露的腐败排行榜,依据不足,缺乏科学性。这种做法很不应该,更不能将此文刊登在大众媒体上。  相似文献   

3.
我国预防腐败的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笔者认为,预防腐败首先要政务公开,政务公开是腐败的天敌,是预防腐败的一项综合措施,同时政务公开也是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腐败是改革的润滑剂”这一观点给予了严厉的批评,通过腐败来推进社会改革的论点遭到了人们痛斥。这无疑使“腐败论”者们感到极大的失望。本人也是腐败的痛斥者和憎恨者,但经过近几年里一系列事情的发生,突然感到了腐败的另一种价值,这就是对社会进步的激励作用。我甚至说过这样的话:腐败越甚,社会变革的动力越大,腐败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意义就越大。当福建厦门走私大案逐渐浮出水面,它的社会意义已显现得越来越清楚。 在此案未发生以前,善良的人们往  相似文献   

5.
新闻腐败实际上是社会腐败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折射,是经济、政治腐败现象侵蚀新闻界的结果;或者说,是新闻界吸纳社会腐败的产物。新闻腐败有三大表征:版面、节目的腐败,新闻从业人员的腐败和新闻管理的腐败。事例很多,业内外人均心知肚明。过去,对于新闻界的问题,有关方面不是没有重视,反对“有偿新闻”的斗争已进行了多年。除颁发了全国性的《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外,报业、广播电视业也相应出台了行业规定、规则、公约等。然而,从实际效果看是不尽人意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  相似文献   

6.
解迎春 《今传媒》2013,(11):35-36
网络语言腐败是一种在网络社会中滥用话语权、玩弄文字游戏、不当图谋个人或集团利益的腐败现象。传统话语权的消解、网络围观以及网民素养的提升,对网络语言腐败产生巨大冲击和威慑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亢 《现代传播》2002,(2):53-54
新闻传播中的腐败现象正日益突出。产生这种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社会资源的稀缺性 ,以及新闻传播活动中强制制约制度的缺乏。腐败严重影响着新闻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潜在地诱导着社会的道德水准和价值取向。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调整新闻媒介整体结构、实行新闻传播资格准入制、鼓励社会公众监督将是治理新闻传播腐败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古代历史表明腐败导致人亡政息是一条规律《周易·既济》爻辞说:"君子以思患而豫(预)防之",说的是君子总是想着可能要发生的祸害,事先做出有效的防范。从治国安邦的角度看,腐败就是国家之大患,应时常预防和治理。虽然每个王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很复杂,但都与腐败有着密切联系。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表明,腐败导致人亡政息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私有制出现后,腐败就有了产生的条件和  相似文献   

9.
思廉先思德     
无论是执政党领导人因腐败脱离群众丢掉政权,还是领导干部因腐败自毁前途,有两点是跨越时空和国界带有共性的,一个是道德上出了问题,一个是制度上不够完善.  相似文献   

10.
卜元 《今传媒》2006,(10):36-37
如今的报刊,“指数”一词满天飞,连“腐败”也有“指数”。有家小报,办有推介名胜点的专栏曰:“驴友自荐”。那专栏里有篇短文《洽川湿地随鸟飞翔》,开头三行为:“推荐等级☆☆,腐败指数☆,难度系数☆☆☆☆”。“腐败”者,本意为腐烂。指数者,现代统计中反映多个时期某一社会现象变动情况的指标之谓也,即某一社会现象的报告期数值,对基期数值之比。依据上述常识解析“腐败指数”:2006年前后各名胜点“腐败”基期数值为“五星”,陕西合阳县洽川黄河滩头湿地在此报告期的“腐败”数值为“四星”。此处所说洽川湿地“腐败”,…  相似文献   

11.
厦门远华案将当代中国的腐败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一个新的腐败名词:“制度性腐败”出现在世人面前.它使人震惊.使人可怕,使人窒息。 所谓“制度性腐败”.指的是某个地区的一些权贵通过权力性结伙的方式.利用已有的组织建成一个跨系统、跨行业,跨省市.实施境内外勾结.对社会财富实施疯狂掠夺的一种体系内的腐败。 “制度性腐败”的最主要特征就在于,腐败分子巧妙地利用共产党现行制  相似文献   

12.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当今社会难以消除的世界性的痼疾,也是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十八大将“纯洁性”列为党建的主线之一,着重强调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当前我国腐败问题比较突出,腐败损害了经济发展,危害着社会秩序,影响了政治稳定.、反腐倡廉应当从构建反腐倡廉教育机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加强对腐败的惩治力度、深入推进反腐倡廉立法建设和鼓励民众反腐等方面进行控制和治理。  相似文献   

13.
"教材腐败"屡禁不止,与高校管理体制、教材管理体制和出版管理体制有关,要铲除"教材腐败"这一文化领域里的毒瘤,需要改革相关制度和体制,即教材的供应与管理实行市场化;出版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把关教材定价。  相似文献   

14.
信息腐败是在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问题.与其他各种形式的腐败相比,信息腐败更具有隐蔽性和危害性,也更加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监控.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我国反腐倡廉和信息化发展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信息腐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参考文献4.  相似文献   

15.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蔓延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角落。钓鱼本是一项修身养性、有益健康的体育运动,可是,一些人却将这一休闲活动与腐败挂勾,这就使某些人的这一健康运动变得丑陋起来。  相似文献   

16.
李长健 《兰台世界》2023,(S1):140-142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勇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对党内腐败采取雷霆打击和技术性治理同举并重方针,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风政风已焕然一新。当前,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不”体制建设正向纵深推进,执政党自身遏制腐败的能力和水平已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高点上。技术性治理腐败具有预防性、长效性和温和性,是未来腐败治理值得大力强化的领域。认识廉政档案在技术性反腐中的基础作用并加以提升具有较强现实意义。一、廉政档案概述档案是在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保存下来的人类精神产品,是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  相似文献   

17.
在阜阳等某些地方暴露出的贪腐案件可以看到,腐败已经成为权力的日常存在形态,成为官场的“民俗”和官员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要彻底治理这种腐败或者“腐烂”,需要一次制度上的大手术  相似文献   

18.
2006年,中国频祭反腐利剑,一批腐败官员纷纷中剑落马,身陷囹圄,有的甚至丢了卿卿性命。腐败官员的丑相被媒体曝光,从一品大员到九品小吏,“规格齐全”,可谓硕果累累,成就裴然!现根据官职高低、贪吃数量、胆量大小、“污染”程度等指数,对2006年通过媒体曝光的腐败官员进行分析,排出新版2006十大“黑榜”官员,让腐败官员被阳光暴晒,警示着人们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相似文献   

19.
吴滨 《中国记者》2013,(7):24-26
在语言学界,人们往往将空话连篇、装腔作势、言之无物等不当的表达方式等同于"语言腐败"。在我国,人们更倾向于在语言表达的"不正之风"这一范畴内理解"语言腐败"。最早出现"语言腐败"这一概念的学术文章,可以追溯到1985年深圳大学外文系教授刘英凯在1985年第1-2期《深圳大学学报》上发表的文章《现代美国英语不正文风探讨》。作为一名记者,终日"鏖战"于文字间,洞观世事,对"语言腐败"虽未必有深厚的理论阐释,却于实践中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20.
反馈     
制度性腐败是腐败分子巧妙利用现行制度中的弊端或漏洞,为其腐败服务,因而简单、方便,而且高效,因为都是在制度内的腐败,不仅安全还不用冒多大的风险,因而腐败的金额一个个都是天文数字。《新闻周刊》在2000年11月18日出版的第24期中针对中国的现实,敏锐地提出了“制度性腐败”,虽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这个词使人震惊,使人可怕,使人窒息,但它是向公众指出了盘绕在中国的大地上久医不去的腐败的病症。掩饰或者隐瞒病症都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于对症下药更是不利。这比那些扭捏地提出的集体腐败、行业腐败、系统性腐败更本质,更概括,不仅看到了树木也看到了森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