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高考不完全是考记忆,也不完全是考能力,而是考理解,即考查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以及将这种理解正确表述出来的能力。如果说对历史的评价应立足于特定的历史环境,那么对历史的理解则更应该注重现实。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二者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所谓对历史的理解,是指立足于现实对过往历史的认识及思考。因此,我们以“时事背景”引导对现实的观察,以“学科备考”引导对历史的理解,以“模拟演练”引导对历史理解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冒锦华 《新高考》2004,(7):87-88
高中历史教学“应尽可能地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这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意见。与此相适应,历史高考命题“要反映历史学科关注当代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世界变化趋势的学科价值,并通过试题考查发挥历史学科特有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高考作文与高中写作教学杨一经一“3+2”高考作文命题设计并没有离开我国高考作文命题设计的历史发展轨迹。几十年来,我国高考作文都是考能力,考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而从不考“名词术语”,不考写作知识,这跟古代考“帖经”、“墨义”,考八股文,有天壤之别。这是...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是以21世纪的需要为目标,多角度、多方位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知识上、能力上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学生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提高素质。各学科的特点不同,对学生素质的影响也就不同。历史学科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历史教师更是责无旁贷。而现今历史教学存在许多弊端,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因为中考不考历史,初中三年里成绩的好坏完全与升学无关;高中从二年级起,中古史是先修,只有报考大学文科的学生才选学所以绝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历史课,视之为“副科”、“…  相似文献   

5.
理想的人格可以通过教育而达成,这样的教育应立足于道德体验与道德实践两大阵地,在社会-文化坐标中展开,它必定是一种探索,能够“化理论为德性”,帮助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以前的近代哲学是立足于“市民社会”来理解实践的 ,马克思则揭示了实践的“革命的、现实批判活动”的本质 ,将其作为哲学的现实基础 ,实现了哲学的根本变革 ,说明哲学的可靠性不在于设定“不可怀疑”的逻辑起点、理论前提 ,而在于合理地理解现实实践。实践是辩证法的原型 ,“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与否定性的辩证法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实践是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交互作用的过程 ,由于这两种关系的相互中介 ,实践的发展表现为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辩证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7.
《教育情报参考》2005,(6):16-17
卢湾区第三中心小学校长贾莉莉认为,“减负”要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没有负担的话,干脆不要读书了。在二期课改全面推开的时候,持这种观点的校长却感觉缩手缩脚。一些“减负”措施迫于压力不得不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取消期中考试是“减负”的一项重要举措,但“家委会”认为,一定要考,不考是害了学生,不考成何“体统”?对学校来说,  相似文献   

8.
效果历史是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一个关键概念,与传统的历史观把历史当作一个外在于自己的对象不同,效果历史观强调研究历史的主体就处于历史之中,主体对有历史流传物的理解有一定距离,同时,历史流传物也是主体能够进行理解活动的桥梁。这样效果历史观就彻底地转换了“看”历史的视角,不再有完全理解这样的概念,同时也不会走向瓦解理解的虚无主义,而是在问与答的辩证运动中获得理解。  相似文献   

9.
语法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可《语课程标准》又要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中的语言难点”,“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可以引导学生随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而我们的语教学,相当多数的教师是围绕着中考“指挥棒”转,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既然中考不考语法知识,那么语法知识就不教了,或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或干脆让学生自己看,教师则成了局外人。窃以为。如此功利性的不负责任的行为,有悖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10.
鲁洁老师在《教育研究》2000年第7期《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文章从哲学与历史的高度深刻论述了基于人对人理解的道德教育的理念,切中时弊,发人深省。在此,我想再“接”着鲁老师的话题往下“说”。道德教育以人对人的理解为基础,但正如没有抽象的“人”一样,也不存在抽象的“理解”;人是历史与现实中的人,理解同样是历史与现实之中的理解,人和人的理解都具有历史性、文化性。谈论人对人的理解,不能止于一般性地、抽象地谈论人与人的理解,我们所谈论的人对人的理解乃是一定现实———历史文…  相似文献   

11.
马维娜 《江苏教育》2008,(13):20-20
这里借用“集体记忆”的概念,也只是选取其中某一方面的意涵对所要分析的问题加以解释.并不表明“集体记忆”的全部意涵仅止于此。也不表明不同时代不同学者对“集体记忆”的理解可以企求达成一致。这样.就如同对一项重大教育改革措施出台的记忆一样.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这段“往事”的历史延续与延展,更多强调的是“过去”这一事件对“当下”乃至“以后”教育现实和教育行为的重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教育终极关怀自身存在着种种的局限,它不可能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出现的问题。立足于现实教育,理性地重新定位教育终极关怀,寻求中国教育现代化自己的路径,以确保教育健康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极关怀”和最大关怀。  相似文献   

13.
实践与人的解放张远新,牧迢马克思指出:“对事物、现实、感性”不能“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形式去理解”,而应“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①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分化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达到统一的现实途径。只有以科...  相似文献   

14.
教学改革与考试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改革受制于考试改革。高考具有筛选功能,也具有导向功能,应发挥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以引导中学教学,推进素质教育。考试改革的方向应由考知识真正转向考能力,扩大能力考查的范围,改进能力考查的方式,使高考成绩反映考生的实际能力而不是对考试的准备程度。  相似文献   

15.
学界就草原生态的不同理解形成“恢复论”和“重建论”两种主张。现实的情形是,学界研究了自然环境演化、历史文化变迁和各类制度安排等对草原生态的影响,取得重大进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界存在着草原生态恢复与重建等相关概念混乱,有效途径模糊,中介环节不明晰等问题,尤其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为数甚少。由此该项课题亟待加大研究力度和规范强度。若从生态哲学维度审视,对草原生态应从其自然演化状况和历史变迁格局将生态恢复与重建在实践中给予双重具体观照达到现实有效统一,才能超越传统研究的简单僵化的历史时弊,从而为草原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实践理念设计。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以及新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在高考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是相对固定的历史知识,其考法也开始变得灵活多样,一改以往只注重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考察,而开始注重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以及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察。其实无论高考改革怎么变,怎么改,作为教师的我们都应该明确,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并非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历史事实。而是在于帮助并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认识到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能够从过往的历史事实中做到以史为鉴,从而立足于现实,服务于现实。  相似文献   

17.
教育终极关怀自身存在着种种的局限:虚空的完美性,缺乏理性的浪漫化倾向和人道化中的反人道化等。它不可能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出现工具化、功利化、规训化和压制化、异化等问题。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挖掘现实教育中的“理想因素”,理性地重新定位教育终极关怀,寻求中国教育现代化自己的路径,以确保教育健康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极关怀”和“最大关怀”。教育终极关怀始终是对现实教育的现实关怀,始终和功利化的教育相连,始终是处在两极的张力中的对现实教育的健康而非“完美”的追寻。理性的教育终极关怀是处在历史境域中的教育的不懈的追寻而非对教育的一种绝对价值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千百年来的古训尚且如此,我们今天的历史教学就更不能满足于追求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了解过去就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将来。当今世界,风云变换,每个事件后面都有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渊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9.
宁文志 《中学文科》2007,(10):102-102
“以诗言志”“以歌咏言”,文史互通,诗史相融,古已有之。诗歌作为重要的文学表现形式,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迁。古代诗歌作为一座历史资料的宝库,很早就引起史学研究者的注意。而历史教师利用诗歌去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则更容易贴近生活.贴近历史实际,也更容易融意于现实之中。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不必空洞地讲解概念,而是用抒情的语调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历史图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教育源于人类历史生活,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当下生活,面向其未来生活。而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不现实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与“生活世界”之间架一座桥梁,这一理想的桥梁就是家庭作业,这是由家庭作业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