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们常常感慨说"人心不古",甚至家具器物,也是窳薄大不如昔。殊不知几千年前古人已是如此感慨。《淮南子·泛论训》有曰:"古者人醇,工庞,商朴,女重。""醇""庞""朴""重"这四个字意义的共同点是"大"。"庞大""重大"显而易见,可以不论。"醇"训为"厚"。《文选·嵇康〈琴赋〉》:"旨酒清醇。"李善注:"醇,厚也。"上接《淮南子·泛论训》例,高诱有注曰:"醇厚不虚华也。""厚"和"重"都意味着多和大。《战国策·秦策一》:"大王又并军而致与战,非能  相似文献   

2.
一见"风流""风骚"这两个词.人们就很自然地想到"风流韵事""那个女人很风骚"之类的语句,殊不知这两个词的意思都不止一个,而且绝大部分是褒义的。 先请看"风流": 1.教化流行。《汉书·叙传下》:"厥后崩  相似文献   

3.
<正>《冬阳·童年·骆驼队》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写的序言。作者用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幻般的语言来向我们讲述了小时在北京城南的点点滴滴,传达出了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那份童真、那份童趣、那份"呆"气:"看骆驼咀嚼""议论骆驼""想剪驼毛""问去处"这四件事,像一个个镜头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新课标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在了解故事概要的基础上"能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褚斌杰、潘啸龙等前辈学者对《诗经》中的"梁""笱"意义,进行了富有创见性的解读与阐释,但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将《诗经》中含有"梁""笱"意象的4首诗即《邶风·谷风》《齐风·敝笱》《小雅·小弁》《小雅·何人斯》互相对读,以"诗"解"诗",可以给出新义。由"鱼"象征女性情偶入手,则"梁""笱"是男性情偶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海外赤子",现已成为我国旅居海外同胞的一个美称。此词语如何而来?"赤子"本指婴儿。《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孟子·离娄下》中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还引申为子民百姓,最早见于《汉书·龚遂传》中"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相似文献   

6.
<正>"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出自《荀子·劝学》,《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材对""是这样注释的:"通‘煣’,使弯曲。"笔者以为这样的注释不够确切。《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对""有这样的  相似文献   

7.
《滨州学院学报》2018,(5):15-22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传统兵学思想的源头,奠定了我国兵学思想的基础。《淮南子·兵略训》是西汉刘安论述兵学思想的专篇,对其兵学思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中,在战争观、将帅思想、用兵思想这几个方面,《淮南子·兵略训》有不少观点继承了《孙子兵法》中的兵学思想:继承了《孙子兵法》所提倡的"慎战"思想,肯定了将帅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继承了《孙子兵法》所提出的"庙算"和"谋攻"思想。同时,又因为两部著作的成书时间、写作目的、时代背景等因素的不同,《淮南子·兵略训》在继承《孙子兵法》兵学思想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孙子兵法》对战争的起源和性质问题并没有提及,《淮南子·兵略训》对此做了补充,认为物资的分配不均是造成战争的原因,主张"义战"。此外,《淮南子·兵略训》对将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形势""奇正""虚实""先胜"思想的认识也有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正"犯而不校"的"校""犯而不校"语出自《论语·泰伯》:"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意思是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例如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茅盾《清明前后》:"我对于两种人,向来是犯而不校的:  相似文献   

9.
正古代官吏"辞官"有许多别称,下面列举一些进行说明。致仕:表示官员正常退休。"致","交出""交还"的意思。《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汉代何休注:"致仕,还禄位于君。"致事:表示辞官退休。《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汉代郑玄注:"致其所掌之事于君  相似文献   

10.
"海外赤子",现已成为我国旅居海外同胞的一个美称。此词语如何而来?"赤子"本指初生的婴儿。《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疏》中:"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孟子·离娄下》中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还引申为子民百姓,最早见于《汉书·龚遂传》:"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殿试射箭比赛。大臣  相似文献   

11.
欢迎邮购     
《中学语文教学》2015,(3):44+77
《语文之道——〈中学语文教学〉30年(1979-2009)文萃》,精选《中学语文教学》杂志30年来有重要影响的、具有标志性和文献性意义的百余篇文章编辑而成。全书以时间为经,主题为纬,分为"理论·观点""传统·思辨""大纲·课标""课程·教材""实践·探索""测试·评价""成长·发展""附录"等板块。文选以文说话,客观真切,不事雕饰,从中可以窥见我国语文教育教学变革发展的曲折轨迹。定价:68元  相似文献   

12.
<正>简介《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7年,双月刊,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扬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本刊坚持学术为上、服务社会的立刊原则,实行专家办刊:本刊常设栏目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文学·历史学·哲学研究""经济学·管理学研究""法学研究""社会学·政治学研究"等,并辟有特色的子栏目。每个栏目都会定期约请、刊发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本刊目前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扩展期刊,  相似文献   

13.
<正>"名不虚传"与"名副其实""名不虚传"的意思是名声符合实际情况,不是徒有虚名。用于褒义。例如宋·华岳《白面渡》诗:"系船白面问溪翁,名不虚传说未通。"《红楼梦》十五回:"北静王笑道:名不虚传,显然如‘宝’似‘玉’。"郁达夫《南游日记》:"立在瀑布下流的溪旁,向上一看,果然是名不虚传的一个奇景。"这个成语也常常被误用。比如:"每一名中学生都应遵守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学好全部课  相似文献   

14.
"不刊之论"无不"刊登"义"不刊之论"原作"不刊之书",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典范性著作。汉·扬雄《答刘歆书》:"是县(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也作"不刊之典""不刊之笔""不刊之训"等等,意思都差不多。后来多用"不刊之论"指不可更改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精当,无懈可击。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证近代之师承,  相似文献   

15.
"五月五日,龙舟竞渡。""竞"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竞"字的上部像两把刑刀,而金文"竞"字的上部皆讹变为"言"。小篆"竞"的形体与金文相似。《说文解字》说:"竞,强语也,一日逐也。"殆非本义。"竞"字的本义应为"强",如《诗经·周颂·执竞》中"执竞武王",大意是:能慑服强敌的周武王。由"强"可以引申为"争逐"之义,如《商君书·错法》:"功赏明,则民竞于功。"互相争胜就可以成为"竞争",如《庄子·齐物论》:"有竞有争。"对"竞争"一词,郭象的注解释得明白:"并逐日竞,对辩日争。"  相似文献   

16.
事例:4岁的龙龙非常喜欢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每天晚上,小家伙都会坐在电视机前,看灰太狼和羊村里可爱的"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的故事。家里的玩具箱,也渐渐地被大大小小的"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等毛绒玩具装满了。  相似文献   

17.
节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言简意赅,历来为中学语文的传统名篇。然而有些词句令人费解,笔者浅陋,兹试析两处。一、"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相似文献   

18.
早上,我洗完头就坐在沙发上看《世界儿童·漫天下》。看到我最喜欢的"秘密画园"时,我的眼睛一亮——这幅画怎么这么眼熟?我赶紧在画的附近寻找,终于在右下角看到一行小字——李悦嘉,7岁,重庆。真是我的画!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接着住下看,画的下面还有这样的评价:"颜色丰富,连食物都是五颜六色的,看  相似文献   

19.
<正>一、侧重人文性、思想性,突出理性思辨与文化传承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情况。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与2003年版相比,"课程目标"方面的变化显而易见:2003年版设置五大课程目标,分别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2017年版课标则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其中"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美的表达与创造""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等提法令人耳目一新。可以预计,2018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将落实"新课标"要求,更加侧重于以社会主义核A.命题趋势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有讲究,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积淀。百姓的称谓古代对百姓的称谓很多,如"黎民",这是古代称呼普通民众最常用的词,《礼记·大学》载:"以能保我子孙黎民。"与"黎民"近义的词还有"黎庶""黎氓""黎苗""黎甿""黎首""黎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