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式具有语言的特殊性,汉语中存在很多自己独特的构式。试对汉语中大量存在的"V+着+V+着"构式作出解读,从"V+着+V+着"构式准入条件、构式义和构式语用功能三个层面,结合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例子进行较为详细地探究。分析得到"V+着+V+着"构式不仅有着较高的能产性,且其具有三项独立的构式义,在实际应用中也有自己独到的语用提示和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2.
根据形式语义特征的差异,"A+了+N"构式可分为Ⅰ式和Ⅱ式,表致使和表状态变化。基于构式化(TraugottTrousdale, 2013)的角度,对"A+了+N"的形成进行历时考察,发现Ⅰ式和Ⅱ式存在不同的演变路径。Ⅰ式出现在宋代,是在形容词使动用法"A+N"的基础上附加动态助词"了"而形成的,而Ⅱ式形成于明代,是受由领主属宾句的"V了"存现句影响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NP(受事)+V起来+AP句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英语中动结构的研究,近年来对汉语相关句式的研究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其中讨论最多的是"NP(受)+V起来+AP"结构。但学界对此结构仍存在不同看法,在范晓三个平面语法观下,一般认为只有当AP语义指向V时,"NP(受)+V起来+AP"结构才是汉语的中动结构,并认为在语义平面上此中动结构可以是受事主语句,在语用平面可看做话题句,并尝试用生成语法的理论对此中动结构的生成进行推导。  相似文献   

4.
传统研究认为,"V双"不能接"N单"表达动宾关系,部分"V"双能接"N单"表达动宾关系是例外。通过探讨"V双+N单"构式中"V双"产生的认知理据,分析"V双"不接"N单"的内在机制,得出两点结论:(1)"V双"能够接"N单"表达动宾关系;(2)"V双"不能接"N单"表达动宾关系才是例外。其内在机制是:"V单+N单"对"V双+N单"产生构式分离压制;"V双+N单"构式对"N单"压制。  相似文献   

5.
《柳州师专学报》2017,(2):64-68
上古时期给予义双及物构式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网络,包括两类子图式:典型给予义构式和非典型给予义构式。其中V捐类通常只有两个侧重角色,在构式压制下得以进入给予义双及物构式,并出现角色数量误配的现象。构式中不具有给予义的动词,能进入双及物构式表达给予义是构式压制的结果;和近现代汉语双及物构式仅有双及物A式"S+V+N1_(间宾)+N2_(直宾)"不同,上古时期还存在双及物B式"S+V+N1_(直宾)+N2_(间宾)",我们认为韵律制约是B式形成的主要原因,介词省略是韵律制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V+Num+是+Num"构式具有特殊的语用功能与修辞效果,作为判断句它具有解说与申辩功能,并且可以传递不同的情感态度。"V+Num+是+Num"构式语用功能的产生受到构式的浮现意义、"V"的语义以及人们的心理期待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构式"NP+V起来+AP"是现代汉语口语以及书面语中使用极为普遍的一种表达格式,也逐渐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主要用来表达说话人对某人、某事物的主观评价。本文综述前人研究,罗列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从句法结构、语义特点、语用功能、与英语中动句的比较以及教学建议等角度进行总结,从而达到对构式"NP+V起来+AP"进一步认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所谓(V+N)+NP_2结构,指的就是“扎根边疆”这样的结构体。我们以“V”表示动词性语素,以“N”表示名词性语素,以“NP_2”表示名词或词组。(V+N)+NP_2结构,基本上是动词性语素和名词性语素先组成动词,然后再带宾语,构成“扎根边疆”“出口蘑菇”“出席会议”、“动员群众”、“起草发言稿”这样的结构体。这种结构体,目前,无论口语也好,书面语也好,都经常出现,特别是报刊杂志上时有所见,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Chomsky最简方案的移位合并和vP壳的原理,提出用双层vP壳的概念来分析汉语"(V+O1)+O2"结构的生成机制,并解释其原因。研究发现,S-结构"(V+O1)+O2"结构由D-结构"v+O2+(V+O1)"两个题元结构经过动词V移位,与轻动词(介词)v的"处所"义或"方向"义强特征进行合并,发生词化,V移位后内增了轻动词的及物性特征,形成了过渡性的双宾语结构;V继续移位到轻动词v*的位置,再与其"致使"义强特征合并,发生再词化。在双层vP壳结构中,v*比v的特征更强。因此,再词化后,v*"致使"义更强特征吸引O1移位到[v*P,NP]的NP位置,居于O2之前,作为受事充当V再词化后的内论元,而v的"处所"义或"方向"义强特征因处于v*"致使"义的底下,没有使O2再移位,仍以受事或目标做词化后隐含的v的内论元,由此形成了"(V+O1)+O2"这样的S-结构。这类结构是V经两次移位合并后再词化的产物。文章分析了该结构生成的过程,并解释了其产生缘由。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汉语中,"(N)+V得+NP+VP"句式屡见不鲜,前贤已经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通过从(N)、V、得、NP、VP五个部分着手,对此类句式的成分构成可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构式"V+Num+是+Num"是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紧缩复句结构,在Num的聚合成员中,"多+形容词"类程度表量短语很特殊,也非常重要,值得注意。Num不表实际量的多少,而只表量的范畴,是能力的量化表达,其认知基础是概念转喻理论。基于构式分析中形义并重的原则,不宜将一些形似而实异的句子盲目纳入该构式之中。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介绍了各个学者对准定语句式"N1+的+N2+V+得+R"所作的不同研究,然后基于收集到的语料提出此类句式是构式语法的多重传承模式所致,即准定语句式"N1+的+N2+V+得+R"是动结构式、拷贝构式和所有格构式共同传承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构式语法理论,对"V+他+个+X"构式做了分析。该结构是一个不典型的双宾语构式,具有双宾语构式的基本特征和构式意义:能动的赋予某物"X",整个结构具有非现实性的特征。"他个"作为一个标记,可以使X部分具体化、整体化,具有体词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组合分析的方法,对图论中二分树的顶点计数中的一个重要参数一数列{V(n)}满足(1)递推关系V(n)=V(n-1)+V(n-2)+1;(2)初始条件V(0)=1,V(1)=2,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一系列关于{V(n)}的基本性质;并将{V(n)}与Fibonacci数列{Fn}及Lucas数列{Ln},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得出了其间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南宁粤语短差比式"X+A+过"的来源和演化,主要结论是:短差比式"X+A+过"来源于差比式"X+A+过+Y"中基准Y的删略,这种短差比式的出现极有可能是壮语南部方言影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南宁粤语短差比式"X+A+过"的来源和演化,主要结论是:短差比式"X+A+过"来源于差比式"X+A+过+Y"中基准Y的删略,这种短差比式的出现极有可能是壮语南部方言影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轻动词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为非"给予"类动词进入"V+给+N_1+N_2"结构的动因分别在形式与意义上找到依据。轻动词理论认为,在双宾句结构外层存在一个没有实体但有"给予"义的轻动词"v",为了满足v必须粘附在实义动词上的要求,本该与"N2"构成动宾结构的实义动词需要提升到"v"的位置与之并和,在形式上给非"给予"类动词进入"V+给+N_1+N_2"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构式语法理论认为,最先进入"V+给+N_1+N_2"结构的"卖"类动词自身具备"给予"含义,在使用过程中该结构产生"有意义地给予"的构式义,"寄"类动词随后进入该构式,经过推衍、类化使得非"给予"类动词也进入了"V+给+N_1+N_2"结构。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把"字句中的"把+N_1+当(成/作)+N_2"句式的功能是把某确定的事物认同为另一事物。这种看法总体来看没有问题,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该句式中N_1与N_2的关系多样。其中,"当事(V.)""当人(V.)"这两个短语尤其特殊,与其他"把+N_1+当(成/作)+N_2"句式不同。本文基于语料库并借助文本处理软件,首先阐明"把+N_1+当(成/作)+N_2"中N_1与N_2的关系,并据此说明"当事(V.)"和"当人(V.)"的特殊性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9.
试图通过对"N1+V+得+N2+VP/AP"类致使构式的原型范畴及语法整合研究,找出"那瓶酒喝得我晕头转向"类句式的认知理据,及其与该构式中其它成员相互间的深层促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更正目前对该现象本质的某些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20.
江苏盐城方言体助词“过”的使用频率很高,也颇具地域特色。首先是对含有经历体意义的“过”字句进行考察,如“V+过_(2)+O+过_(3)”“V+O+过_(2)”“V+过_(2)+O_(1)+把给+过_(22)+O_(2)+过_(3)”“把给+过_(2)+O_(1)+过_(22)+O_(2)+过_(3)”等。研究发现,句末“过_(3)”语气词化的倾向十分显著,具有强化经历体意义的功能;“V+O+过_(2)”是底层形式的反映,是促使“V+过_(2)+O+过_(3)”等格式产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